12月17日晚,河南省溫縣陳家溝,聚集於此的各流派太極拳師在等待一個期盼已久的結果。
北京時間20時35分,牙買加傳來佳音,「恭喜,中國。」
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太極拳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得勝鼓在陳家溝被敲響。這個17世紀中葉發源於此的中國傳統拳法,正將它的一招一式亮給世界。
申報片截圖。
申報片是申遺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功臣」。自2018年6月底著手拍攝,至2019年3月29日正式提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部時長9分44秒的太極拳申報片幾經修改,歷時9個月終於完成。
「交片子的前兩天都連夜在改。」參與申遺工作的河南省文旅廳非遺保護中心理論研究部主任王楠楠18日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為了彰顯中國太極拳的剛柔並濟和7大流派的氣度風骨,拍攝團隊先後赴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的6地進行拍攝。
申報片中,第一個出場的拳師是陳氏太極拳第12代傳人陳炳。申遺成功當晚,49歲的陳炳對妻子說:「我們這一生從事的事業,是世界級的,是全人類的。」
「讓世界知道太極拳是什麼,什麼是太極拳」
「太極者,生於無極也,陰陽由微於著,循環無端,即其生生之機也。」隨著片頭語亮相的,是站在太極八卦陣正中央的陳炳。
陳炳。申報片截圖
陳炳展示的是傳統的陳氏太極拳,有「老架一路」和「老架二路」兩套拳法。
作為陳氏太極拳第12代傳人,也曾在全國武術太極拳錦標賽中摘冠的陳炳,這是第三次參與太極拳申報片的拍攝。
「背景地點選了焦作的雲臺山、神農山以及陳家溝這三個地方。我參與這次拍攝耗時大概一個星期。」 陳炳19日向新京報記者透露。
2018年6月29日,原河南省文化廳(現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接到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下稱:文旅部非遺司)正式通知,太極拳被確定為新一輪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的項目之一。
「接到通知後,馬上就開始策劃拍攝了。」王楠楠說,由於太極拳涉及陳氏、和氏、楊氏、武氏、王其和、吳氏、李氏7個流派,攝製團隊分別奔赴河南溫縣陳家溝村、趙堡村,河北邯鄲市永年區,河北任縣,北京大興區,天津市武清區6地進行拍攝,「這7個流派全是國家級的非遺項目。」
7大流派分布情況。申報片截圖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申報片時長不能超過10分鐘。通過不到10分鐘的短片彰顯中國太極拳的剛柔並濟、7大流派的氣度風骨並非易事。
包括中英文申報片、申報項目書在內的申報材料是太極拳申遺工作的基礎,用陳炳的話說,「就是通過提交的東西,讓世界知道太極拳是什麼,什麼是太極拳。」
2018年9月18日,申報材料第一次評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申報片和文本材料初稿被提交評審。會後,河南申報小組又補充了申報片的中文腳本,修改完善了相關材料。
截至2018年12月14日召開的第十四次評審工作會議,申報片經過反覆修改後,終於迎來了太極拳申報材料審查階段。
王楠楠記得,2019年1月7日,申報材料的第一次審查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置的材料申報截止時間3月31日前,共召開了六次審查工作會議。
「我記得是3月29日把含申報片在內的所有申請材料提交過去的。交片子的前兩天都連夜在改。對中英文版的申報材料字斟句酌,充分考慮字數要求、用詞習慣。」
之後又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兩次補充了相關資料。王楠楠已經記不清總共修改了多少次。
「太極拳的傳播者不只拳技要出類拔萃」
在諸多非遺保護工作者的眼中,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傳承人的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鍵。
申報片截圖。
12月17日,陳炳正在深圳授課,申遺成功的消息傳出後,他接到了天南海北的祝福,有的來自習拳同仁,有的來自稱他「shifu」的海外弟子。
自6歲起,陳炳便隨叔父陳小旺、陳小星習練家傳拳械。26歲那年,他進入上海體育學院武術系就讀,對人體科學、運動理論、武術專業知識等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20多年來,作為陳氏太極拳的傳承人,陳炳常年奔波在路上,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現已在國內成立了100多家教學點和太極拳分院、分館,在20餘個國家建立了陳炳太極院。
截至目前,依照傳統參加過拜師儀式的陳炳弟子已有近400人,弟子傳弟子的難以計其數。
較之其他流派,陳氏太極拳的歷史最為悠久,「其他太極拳流派都是直接或間接從陳氏太極拳分衍出去的。」陳炳介紹。
如今,陳氏太極拳依然保留著剛柔並濟的特點。「陳氏太極不但有慢也有快,有柔更有剛。它強調的是剛柔並濟、快慢相兼、陰陽統一的思想。」
陳炳。申報片截圖
陳炳覺得,中國太極拳要發揚光大,要重視對師資力量的培養,「我們家鄉正在準備建設太極拳大學,大學的建立將為太極拳的專業人才儲備力量,使我們在推廣上更有後勁兒。讓更多的職業太極拳老師去世界各地進行推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他看來,太極拳的傳播者不只拳技要出類拔萃,還要對現代科學、現代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讓自身的技術理念符合時代特點,從而更好地傳播太極拳。
「我們這一生從事的事業,是世界級的,是全人類的」
現年49歲的陳炳有4個孩子,最大的18歲,最小的3歲,均天天習練太極拳。
幾近全天候耳濡目染,太極拳已然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我是引導他們對太極拳感興趣,而不是強迫他們練習。 」
陳炳說,待孩子們日後認識到太極拳的珍貴,相信他們對待太極拳會更加認真和珍惜,「他們生活的中心也會圍繞太極拳進行。我相信,孩子們會做得比我們這一代更好。」
陳炳家族世代都傳承著演習太極拳的傳統,他相信,他的孩子亦會接受傳至其處的幫帶,「慢慢地隨著他們長大,他們也會明白自己所肩負的這種責任。」
陳炳。申報片截圖
陳炳告訴新京報記者,太極拳能夠成功申遺,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強大,「使我們更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他補充道,「這同時也是一種責任,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守護好,會有更多的事情要去做,還有更長的路要去走。」
「我們這一生從事的事業,是世界級的,是全人類的。」
新京報記者 吳淋姝
編輯 劉倩
校對 李項玲
陳炳。申報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