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公共藝術作品全球徵集活動京津冀藝術家交流會在京舉辦
7月9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組織委員會(以下簡稱北京冬奧組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與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啟動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公共藝術作品全球徵集活動,旨在體現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以下簡稱北京冬奧會)願景和奧林匹克精神,創造北京冬奧會重要文化遺產。為推動徵集工作的開展,徵集活動執行機構北京城市雕塑建設管理辦公室於7月29日在北京國家遊泳中心舉辦了京津冀藝術家交流會。
建構平臺:為歷史留下最生動的形象記憶
奧林匹克自誕生之日起便與公共藝術有著天然的聯繫,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不僅是體育的盛會,也是藝術的盛宴,北京也即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奧會又舉辦過冬奧會的「雙奧之城」 。據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總體規劃處副處長桂琳介紹,此次京津冀藝術家交流活動的意義是希望通過交流與藝術家深入溝通,更好地推動公共藝術品的徵集工作,期待有更多藝術家融入、了解北京冬奧會公共藝術作品全球徵集活動並參與其中,以傑出的作品為北京奧運會增光添彩,為歷史留下生動的形象記憶。
「冬季奧運會是一個全球性的大平臺」 ,徵集活動策劃委員會主任、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說。「我們希望通過徵集活動,建構一個激發全球藝術家的創作熱情、讓藝術家的才華在這個全球舞臺上得以充分展現的機會,讓藝術為歷史留下最生動的形象記憶。 」吳洪亮表示,這個平臺是非常開放的,期待藝術家都參與到徵集活動中來,讓公共藝術的概念在北京冬奧會的系統當中有更新、更好的表現,不僅充分展現北京冬奧會的願景和奧林匹克精神,也可以去充分表達人與空間、建築與環境的關係;同時融入「藝術+科技」的理念,通過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形成可持續的創作邏輯。希望通過這次徵集活動,為全世界的雕塑家、藝術家搭建一個傳播的平臺,也讓更多的公共藝術家和多媒體藝術家形成新的思考場域,讓中國公共藝術發展理念得到進一步的推進和創新。
詮釋冬奧:期待公共藝術作品為冬奧會場館畫龍點睛
在交流會上,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北京冬奧滑雪大跳臺及崇禮賽區規劃者張利向藝術家們介紹了冬奧會的建設理念,並分享他作為北京冬奧會場館和賽區規劃設計者的感受和心得:「如果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向國際展示我們大國能夠承辦奧運會的形象的話, 2022年北京奧運會則是強調中國可以將奧林匹克運動這樣的世界級賽事結合到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人文社會的進步當中的。 」北京冬奧會的物理空間分布是具有空前創造力的設計,北京賽區、延慶賽區和張家口賽區的設置,不僅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相吻合,也是核心理念——可持續性發展理念的最好表達。
張利提出,如何讓城市已有的體育資源再利用、讓已有的建築與結構散發出新的活力?為讓公共藝術作品與冬奧會和城市空間更完美的契合,徵集活動在籌備之初就確定了「突出重點、力促精品、引領未來」的工作思路。徵集活動策劃委員會委員、中國雕塑學會創研部部長唐堯向與會的藝術家們詳細介紹了13個預選點位的位置和價值。唐堯根據點位的不同,對冬奧會競賽場館與城市空間的關係進行了梳理,並向藝術家提出「不同點位需要不一樣的表達方式」這一需求。如北京冬(殘)奧村廣場區下沉入口希望有一些活躍、熱烈以和平、友誼、歡樂的奧運精神為主題的設計;北京冬(殘)奧村廣場區中心綠地未來是運動員晚間散步、休息的場所,希望藝術家能以地景藝術為主,配合一些小型景觀,充分考慮晚間燈光藝術效果,營造傾向柔和、夢幻的氛圍,讓北京的冬天多一分溫暖的詩性;首鋼園區的三號高爐是首鋼改造工業遺存的地標式建築,體量大、風格強悍,雕塑作品在這裡較難形成自身的主體性或與三號高爐的平等性,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挑戰點。在此處,藝術家是否可以考慮以生命運動為主題、設計出帶有未來科幻色彩的作品,與三號高爐的工業遺存的歷史形成延伸?諸多方面,都在等待藝術家用作品交出滿意的回答。
「從場館業主的角度出發,我期待一屆精彩非凡的冬奧會,更要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冬奧場館。希望通過徵集活動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能夠與冬奧場館的建築之美交相輝映,精彩詮釋冬奧場館文化內涵,為冬奧場館賽後運營增光添彩,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國家速滑館公司董事長武曉南說。同樣,北京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張建東和副主席楊志安也期待著藝術家朋友們用藝術語言表達共識,為北京冬奧會場館和賽區「畫龍點睛」 。
面向未來:力創優秀公共藝術作品展現中國銘記時代
「北京冬奧會公共藝術作品的最後落成對於每一位藝術家來說都是非常榮耀的,因為它將展現國家形象。 」交流會上,各地藝術家代表和青年藝術家們紛紛表達了對徵集活動的理解與積極參與的意願,代表北京藝術家發言的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副主任張偉如是說,「我會繼續對每一個點位進行現場實地調研、做針對性的推敲,積極投入工作」 。
「能夠參與這個活動是時代給予我們的機會。從公共藝術角度來講會成為支撐這個時代的文化代碼。 」天津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譚勳代表天津藝術家對吳洪亮的觀點深表贊同,「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公共藝術,而是多元開放、多系統化的新時代的藝術。藝術家一定要認真參與其中」 。
作為一名50後,河北藝術家代表、河北畫院雕塑院院長黃興國在交流會上發言時也表現出極大熱情:「開展京津冀三地藝術交流活動,三地雕塑同仁共同思考通過公共藝術能夠帶來何種影響的形式非常少見。 」他說。自徵集啟動以來,黃興國經常與年輕藝術家進行探討,如何在作品中將歷史、環境、未來和科技這些元素調集起來,是他當下正在考慮的問題。
多領域藝術家代表、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則認為,此刻的中國藝術家有豐富的社會資源可以調用,是最幸福的藝術家:「今年以來國際風雲變幻,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形象是密切關聯的。我們的創作既是對世界說話,也是對後代說話,所以藝術家要對國家的公共景觀和國家形象負起責任。希望藝術家朋友們創作出一批硬核的、互動性強的、帶有極高科技含量、人文內涵的經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