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孩子習慣養成的重要性,但在培養孩子習慣養成的過程中,相信有很多父母都會感到極其不容易,常常因為一開始的不順利,導致最後失去信心而堅持不下去,大多數父母和孩子都「倒在」了最初的起步階段。
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提升這種信心呢?我們或許能從「飛輪效應」中找到一些啟示。
01 「飛輪效應」帶給我們的教育啟示
所謂「飛輪效應」指的是,如果想要把靜止狀態的重輪動起來,一開始推動它必須要用很大的力氣,每轉動一點都很費力。不過只要努力堅持下去,一開始的所有努力都不會白費。這是因為慣性的作用,到了某一臨界點之後,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仍然會繼續保持著快速轉動。
我們在騎單車時就會有這樣的感受:剛開始踩的時候很費勁,但只要踩上幾圈後,單車有了慣性,對騎車人來說就輕鬆了很多。我們的腳可能只要輕輕地放在踏板上,車輪也會帶著你前進。
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也是同理,我們可以把它比作是推動一個很重的輪子,在剛開始可能會比較困難和費勁,需要父母和孩子付出很多的精力,但只要過了那個臨界點,也就意味著孩子養成了好習慣。一旦孩子養成了好習慣,因為「飛輪」慣性的作用,孩子在日後就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很容易地把這個好習慣給堅持下去。
反之,如果我們需要改正孩子的壞習慣,一開始也是很困難的。因為壞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兩天的事,而是長年累月積累起來的。這好似輪子已經轉動了好久,你現在要想讓它馬上停下來,因為慣性的緣故也是很難停下來的,需要我們花費很大的力氣才能「停下」。
如果我們讀懂得了這個道理,就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焦慮情緒,在教育孩子上也能更有耐心。
02 運用「飛輪效應」時要注意的三個事項
心理學家馬克斯維爾·馬爾斯曾經提到,要習慣一個新的東西,人們一般需要21天來適應。同樣道理,如果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也至少需要連續堅持三周以上的時間。
父母在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過程中,也就是在這三個星期還沒到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感覺很痛苦。有些心急的父母就會認為堅持不下來就算了,從而輕易斷言孩子並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導致孩子養成虎頭蛇尾的習慣。其實,這時候需要父母再次鼓勵和督促一下孩子,就像推動「飛輪」轉動一樣,只要再努力堅持一下,原本幾乎停滯不前的「飛輪」說不定就開始加速轉動了。
以下是我們在運用「飛輪效應」時需要特別注意的三個事項。
1.一旦選定了目標就不要輕易放棄
通過「飛輪效應」,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一旦選定了目標,就要做好應對困難的心理準備,不要輕易放棄定好的目標,更不要半途而廢。
這裡以培養孩子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為例,當父母有了心理上的準備,就會理性看待孩子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出現的拖延症等毛病,更加有耐心地對孩子加以引導,避免那種動不動就心急上火,或者是失去耐心放任不管的錯誤做法。
2.父母的高質量陪伴很重要
我們再以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為例。在最開始的時候,父母可以陪著孩子一起開展親子閱讀,用各種方法來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堅持一段時間,等到孩子漸漸進入狀態之後,就可以放手讓他獨自享受閱讀的樂趣了。
對於有些孩子來說,這段時間可能會比較長,或許會長達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但你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飛輪」轉動前的一個預熱過程。父母的高質量陪伴會讓這個原本單調的「預熱」過程充滿樂趣。
3.制訂容易實現的小目標,讓孩子體驗到成就感
對類似於學習這樣相對枯燥的事情,我們顯然不能坐等著指望孩子自己主動喜歡上學習,如同我們想要「飛輪」轉動一樣,就需要在起步前推上一把。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制訂一些容易實現的小目標,讓孩子不斷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而學習的成就感又好似一股神奇的「輕推」力量,能積極反作用於孩子,促使孩子更加努力地學習,這就好像被施加了力量的「飛輪」不間斷地轉下去一樣,形成一種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