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百家號,完全是機緣巧合以及一場意氣之爭。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疫情期間,針對時政熱點,筆者與身在美國的同學通過微信爭論頗多。雖是君子之爭,但由於各自理念、觀點差異較大,想要表述清楚就需要大篇幅的文字內容。
看著翻頁數屏方才到底的自身觀點,與其幾人爭論,不若讓天下人品評。
雖然已經是一名中年油膩理工男,但是由於自身愛好涉獵範圍比較廣泛,對時事、歷史、文學、影視、體育等很多內容都具有極大愛好,加之對於自身分析問題、文字功底較為自負,遂與同學相邀「雖為平民,亦可將觀點付諸文字,讓文字置於天下人品評」!
為什麼選擇「百家號」?
所有人每天都會接觸到網絡信息,之前筆者和大眾一樣,從未深究這些文章、視頻來自何處。既然決定創作網文,筆者做了一番搜索,了解到現在網文或自媒體平臺,主要集中於百家號、頭條號、大魚號、企鵝號四家,分別對應了百度、頭條、阿里、騰訊四大網絡巨頭。為了避免廣告之嫌,筆者就不點評各個平臺的優缺點了。
筆者最終選擇了百家號,完全基於以下三點理由:
百度推廣的文章內容更具嚴肅性。或者說顯得更加高端、有層次。現在已經處於信息碎片化的新媒體時代,還有多少人能夠耐心沉浸於閱讀中,快餐文學或許更符合消費習慣。筆者並不反對信息碎片化,那可以讓人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但是反對信息表面化、浮躁化,我們不止要了解信息,更應分析信息,乃至引為己用。
百家號是唯一需要新手考核的平臺。一篇文字或一段視頻,還是應該帶有自身的觀點或態度,即便搞笑也要是認真的。其他平臺可以直接籤約運營,或會讓人覺得方便;而只有一定的審核方可大浪淘沙。如果你的觀點、文字連基本考評都過不去,又怎麼可能引起大部分讀者的共鳴或思考?這看似不方便的一點,恰恰最打動我。
百家號體現了對作者的最大尊重。除非專職作者,完全依靠自媒體創業的應該還是少數。筆者創作並不為謀生,更多為與廣大讀者交流。但這並不妨礙筆者對於自身創作獲得肯定的自豪感。百家號對於創作給予了最高的單價標準,這就是最大的尊重。
不急於開始,吃透平臺規則。
百家號為每名創作者設定了百家號指數,相當於對作者的KPI績效考評。共計五項:內容質量、活躍表現、領域專注、原創能力、用戶喜愛,加權平均分就是作者指數。這一點所有平臺幾無區別。
註冊滿7天,百家號指數≥500,信用分100的作者可以申請轉正。
筆者親身轉正經歷及心得
之前看到很多創作者分數、指標都夠條件了,申請轉正還是沒有通過;也有非常少的創作者由於作品優秀,提前受邀轉正。沒想到,筆者自身在百家號指數400多分的時候,就被平臺主動邀請轉正,確實還是有點自豪的。心得貢獻出來,讓我們這些菜鳥共勉。核心就一句話:抓住核心要素,輔以技巧支撐。
劃重點1:務必選擇最適合的創作領域。
各大平臺領域分類均集中於30-40個之間,筆者根據自身工作性質、人生閱歷、知識面覆蓋等綜合因素,選擇了「社會」領域。一方面,「社會領域」涵蓋面更加寬泛,不會限制筆者自認為的「思維活躍」;另一方面,「養生」、「音樂」等類型領域更強調過硬的專業素養,而「社會領域」更強調眼光敏銳、深刻分析以及個人綜合素質。必須根據自身特長以及愛好選擇適合領域,這就好比找工作,自身擅長且喜愛的工作當然會更具激情,更易出成效。
劃重點2:原創才能保證質量。
網絡上,很多作者每天可以發布5篇、10篇作品,實在令筆者大為嘆服。仔細看後,此類更多是「信息的搬運工」,簡單將事件情況介紹一遍,再加上一些大媒體或專家的觀點剪輯,東摘西抄,湊成一篇「偽原創」。完成任務當然可以,但在數若星河的信息大潮中,最終得不償失。
各大平臺現在就像一個快餐店,信息報導就是「送菜工」,真實原創的深入分析就是「廚師」,時間久了,店裡是需要或者扶持「送菜工」還是「廚師」呢,結果顯而易見。
真實的原創必然需要自我思考,對待自己「孩子」當然會更用心,作品質量自然也就提升了。在大數據時代,原創與「偽原創」很快就會被系統分析出來,建議不看他人評論地進行自我創作。
筆者自認為創作較快,但是每篇作品從來沒有低於兩三個小時,有時甚至需要五六個小時。仔細雕琢,讓思考更深刻,邏輯更緊密,文字更精煉,這種美確實令人愉悅。總之一句話:寧缺毋濫,寧少而精!
劃重點3:獨特或早期視角最能獲得肯定。
很多事件,大眾觀點很容易偏於統一,要想獲得肯定,也就是獲得用戶喜愛,三個詞:更深入、更快速、更獨特。可以特立獨行、反向思考,但是反對譁眾取寵或違背良俗正義。
劃重點4:文章類創作,建議字數1500-2500之間。
網上很多經驗認為800-1000字最好,描述事件,簡單評論就可以,以量取勝。筆者反對這種做法,事件描述的信息渠道太多,無需過分在意;要想深入分析,並評述清楚,字數太少完全是不可能的;但是過長,影響讀者的閱讀完成率和觀賞愉悅度,2000字左右最為合適。也最能夠讓系統判定原創及平臺優先推薦。
劃重點5:重視與讀者的互動。
創作的最大快樂就是讀者贊同或與讀者的辯論,只有保持良性的互動才能讓讀者更懂你,或在辯論中發現自己未曾發現的,共同提高。當然,功利方面也很有效,互動頻繁,才能讓系統判定用戶喜歡啊。
劃重點6:儘量不要斷更。
轉正後,平臺是要給創作者發錢的。新手期就像工作試用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哪個老闆會喜歡?筆者新手期由於家中有事斷更一天,對指數影響不小,否則可能更早就受邀轉正了。
當然保持日更確實十分辛苦及枯燥,這就需要創作者在創作中尋找樂趣,尋找自己感興趣或與讀者互動激烈的話題,這樣的創作才能保持激情。
是人,總有勞累或倦怠的時候,可以提前準備1-2篇時效性不是太強的作品,儘量保證頻次,那也是增加活躍度分數啊。
劃重點7:一篇作品儘量一個主題,不偏離領域垂直度。
可以多個事件綜合評論,但是主題不能分散,更不能大幅偏離自身已選領域,否則不但不會加分,可能反被扣分。即使自身十分喜愛,例如筆者也喜歡體育新聞,實在想抒發胸懷,必須引申到社評上去。
劃重點8:選題是一切環節的重中之重。
自己認為很好的觀點及議題,不一定能夠獲得大眾的喜愛或認可,必須要將自身觀點依附於近期熱點事件進行展開。因為你需要獲得平臺的更多推薦,而這和話題熱度密不可分。
必須關注熱點變化,時效性強的要立即抓取;如果自己認為可能引發更多熱點或持續時間很長的,多角度創作,力爭產生爆文。
例如,想寫一篇關於價值觀的社評,這種類型非常理論化,就需要利用熱點配合,才能吸引讀者,獲得更多推薦。舉例說明,前段時間唐藝昕生女,短時間熱榜第一,說實話,唐藝昕是誰筆者都不是很清楚,更不清楚其有什麼作品。但是不影響將娛樂新聞有效利用至社會評論上去:唐藝昕生女,祝福之外,我們更加需要什麼樣的熱搜?/唐藝昕生女!或許普通人這樣的母愛更值得關注,請稍移目光片刻」等等之類。
以上就是筆者從菜鳥至轉正的一些心得,核心是:原創、質量最重要,這點從筆者新手期斷更仍能提前受邀轉正就可以清楚看出。
希望出現更多高質量的原創,豐滿我們的精神,銳利我們的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