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NBA媒體從業者,我當然不希望總決賽只打4場。比賽打得越多,場面越激烈,關注度就越高,影響力就越大,可以做的內容就越多。
但連續看完總決賽前兩場,此刻我的心情跟多數騎士球迷一樣,腦袋中一直有個聲音在嗡嗡作響:
「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
今天這場球,騎士已經使出渾身解數,幾乎逼近自己的能力極限。
他們提升了防守強度,全場完成15次搶斷(勇士僅5次),逼迫對手半場失誤13次、全場失誤20次(首戰全場僅4次),自身全場僅失誤9次。
他們拼命在對手內線製造殺傷,讓格林、杜蘭特分別身背5次、4次犯規,在禁區之內砍下令人咋舌的60分,比勇士足足多拿20分。
他們在進攻端瘋狂提速,依靠由守轉攻的快攻拿下30分,與勇士的31分相差無幾。
他們在這輪系列賽中首次贏下了單節,第二節打出30-27,幾次把分差縮小到只剩1分。
他們第一場比賽比勇士少了20次投籃機會,但這場球反倒比對手多出11次。
他們的「三巨頭」合力砍下75分,其中詹姆斯更是拿下個人總決賽生涯的第8次三雙(29分、11籃板、14助攻)。
結果怎麼樣呢?——跟G1如出一轍:上半場咬住比分,第三節被一波流拉開差距,第四節無力回天。
兩連敗,一場輸22分,一場輸19分。
總決賽是七戰四勝制,輸一場兩場不是世界末日,但像這麼個輸法,實在讓人看不到希望。
上一場失利,詹姆斯守在球員通道,跟每一個隊友擊掌,以示鼓勵。第二天深夜,還有人看到主教練泰倫-盧和詹姆斯流連在酒吧,絲毫不受大比分輸球影響。
這場輸球後,詹姆斯卻在更衣室裡跟記者「互懟」,暗示記者有關「騎士需要保衛主場」的提問是傻問題,還無故缺席賽後的新聞發布會。
顯而易見,詹姆斯此刻的心情非常糟糕。
我忍不住想起前段時間的柯潔。跟「Alpha Go」下完三番棋之後,他當場落淚,說出這麼一句:「跟Alpha Go下棋特別痛苦,他實在是太冷靜了,沒有一絲獲勝的希望。」
三番棋中,被外界普遍認為發揮最好的是第二盤。「Alpha Go之父」哈薩比斯稱讚柯潔「表現非常完美」,認為他將「Alpha Go」逼到了極限,但「Alpha Go」還是執黑中盤獲勝,比賽結果沒有因為柯潔的「完美」表現有任何改變。
柯潔怎麼看自己的表現?他說自己不願意再重下這盤棋,因為事後他看了「Alpha Go」自己與自己的對決,很多局面比那盤棋更複雜,但「Alpha Go」仍然處理得遊刃有餘,解法比跟他下還要完美。人腦與人工智慧之間的鴻溝已經盡顯無疑,再怎麼下,也是白搭。
柯潔的原話是這樣:
「從頭到尾,我都看不到明顯的勝機,或者扭轉的機會。一旦被帶入它的節奏,形式稍微有利,它稍微佔據主動一點,就必然被它一直帶到最後,完全沒機會翻身,輸得一點脾氣都沒有。」
按照這兩場總決賽給人的感受,勇士妥妥就是NBA世界裡的「Alpha Go」。騎士有如柯潔,已經強到人類所能想像的極限,韌性和鬥志都令人讚嘆,但勇士卻好像來自另一個世界,一個高深莫測、令人敬畏的世界。
騎士在這場比賽中開局順利,他們前5次投籃全部命中,前6分鐘先後造成F4每人各有1次失誤,一度9-3領先。比賽如果落入陣地,就堅決由樂福主攻,只要一有機會推反擊,就由詹姆斯強突禁區,打法清晰,有條不紊。
第二節庫裡表現尷尬,進攻端一分不得,反倒3次出現失誤,湯神、杜蘭特的得分手感也斷斷續續。騎士的陣容越打越小,多數時間裡由樂福打中鋒,一度甚至由詹姆斯客串中鋒,效果卻出人意料。憑藉詹姆斯連續第二個半場兩雙(18分、10次助攻),上半場結束時騎士僅落後3分。
<詹姆斯上半場投籃點基本集中在禁區之內>
跟上一場一樣,風雲突變還是在第三節。
8:54,庫裡面對詹姆斯的錯位防守,一連串轉身運球的反覆變向,依然沒能甩開對手。但他緊接著使出「拜佛過人」的招牌假動作,一邊眼望籃框,一邊作勢要雙手收球,詹姆斯果然吃晃、認定庫裡打算幹拔三分,於是搶前防守多邁出一步,結果被庫裡趁虛而入,強行殺到籃下打出時間差,趕在詹姆斯起跳封蓋之前把球放入籃框,83-73,分差拉大到10分。
這不是決定性的一球,但頗具象徵意義。可以想見,如果勇士最終奪冠,這一球必然會在日後用各種角度反覆重放。詹姆斯的防守已經竭盡全力,全程不過露出那麼一丁點紕漏,機會稍縱即逝,但庫裡就是有辦法準確地做出臨場反應,一系列組合動作一氣呵成,這就是所謂的「棋高一著」。
騎士的求勝意志對得起衛冕冠軍的身份,即便連遭打擊,他們仍然一度將分差追至82-86,但勇士馬上打出一波12-2,比分變成98-84,分差達到14分。兩隊本賽季四次交手,勇士都曾取得至少14分領先優勢,足以說明兩隊之間的真實差距。
問題是,騎士再怎麼堅韌,再怎麼頑強,面對被反覆拉開的比分,心態難免失衡,體力也難免下滑。樂福是全隊表現的一個縮影,他在此節後半段曾連續兩個回合搶到前場籃板,但隨後的二次進攻卻全都未能打進,顯然在體能上已處於強弩之末。這一節,勇士35-24贏了11分,一波流帶走了比賽。
詹姆斯同樣暴露出體力不繼的跡象,他上半場12投8中,第三節5投3中,到了第四節卻只出手1次(命中)。騎士不是不想讓他休息,奈何只要他回到替補席,勇士就能抓住機會推一波節奏。上一場比賽他打了接近41分鐘,這場比賽,他又打了39分半鐘。
反觀勇士,庫裡歇到終場前7:50才重新上場,一回來就帶著全隊打出一波10-2小高潮,其中包括22秒之內與杜蘭特一起連續飆中的兩粒三分,分差瞬間被拉大到22分,大局已定。而受到犯規限制的格林,這場比賽不過只打了24分半鐘。
詹姆斯已經做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大號三雙的數據再一次證明他的統治力,但他的表現終究影響不了比賽的走向。真正殺死比賽的,不是庫裡季後賽生涯的第一個三雙,不是杜蘭特的33分、13個籃板、5次蓋帽,甚至不是湯神的24分、7個籃板,而是勇士全隊行雲流水、心有靈犀的團隊配合。
比賽中類似這樣的場面層出不窮:庫裡後場持球推反擊,半場長傳找到格林,格林背身持球吸引防守,突然塞給空切跟進的利文斯頓,一記無人防守的輕鬆扣籃……皮球在每一個場上球員的手裡自由流動,你永遠猜不到最後究竟由誰來完成終結。
騎士不像是在跟一支球隊打比賽,而像是在跟一套電腦AI作戰,無論使出什麼招數,這套AI總能用最快的速度計算出最優的破解方案。而且,這套AI還具有恐怖的「深度學習」能力,每對弈過一次,它的計算能力就更上一層樓。每打一場比賽,兩隊之間的差距非但沒能縮小,反而越拉越大。
第一場戰罷,杜蘭特說:「我們還能打出比今晚更好的表現。」
第二場打完,庫裡說:「我們還可以達到另一個層次。」
放眼後天的第三戰,剛剛復出的主教練科爾說:「在克利夫蘭打球,我們必須打得更聰明,否則就無法取勝。」
這就是勇士最讓人感到絕望的地方:當騎士已經明顯摸到了自己的天花板,他們的進化速度卻像坐上了火箭,擺脫地心引力,持續飛向外太空,甚至連天空都不是他們的極限。
擔任比賽解說嘉賓的皮爾斯說,在今天,杜蘭特就是全世界最強的球員。他說得對,這個系列賽、乃至這個賽季的杜蘭特,的確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他身為球員的另一種可能性。我們都習慣了他的砍分如麻,習慣了他精準高效的「匕首」跳投,但13個籃板、6次助攻、5次蓋帽加3次搶斷?防守端的無所不在?為克拉克這樣的小弟掩護做牆?超小陣容打中鋒?……在純粹的籃球意義上,杜蘭特一次次刷新著人們的想像力。
庫裡也在繼續進化,相比兩年前春風得意卻丟掉FMVP,一年前意外受傷、力不從心,如今,飽經大起大落的他明顯更從容,更淡定,也更專注。他的三分火力依然沒回歸巔峰水準,但除了三分球,他的進攻武器庫不知已擴充了多少新花樣,人球結合的功力放眼全聯盟都罕有敵手。
湯神學會了在隱忍中爆發,格林學會了遠離裁判是非,利文斯頓依舊中投無敵,伊戈達拉一到大賽就「開光」,就連麥基都搖身一變成了禁區守護神……
這樣的一群人,就像是NBA世界裡的「Alpha Go」,不知疲倦,不動聲色,不可捉摸,不可思議。
他們在季後賽中真正遭受過的唯一一次危機,是上半場落後20分的西決首戰,把他們逼入絕境的馬刺,就像是下第二盤棋的柯潔,好像使出了「神之一手」。但不管過程如何,他們最終完成逆轉,保持不敗金身。
可惜歷史不容假設,沒有辦法讓萊昂納德保持健康、重頭再來,也就沒辦法探知勇士能力的邊界。
當然,說勇士是NBA世界裡的「Alpha Go」,畢竟只是一種修辭手法,是此情此景下的一種誇張感受,也許並非事實本身。
把場均20.5分的淨勝分差放到一邊,冷眼看2-0的大比分,勇士所完成的不過是守住了自己的主場優勢,做了他們份內該做的事。真正的挑戰,在克利夫蘭,在速貸球館,在一年多前庫裡曾狂言「能聞到總冠軍香檳氣味」的地方。
樂福在賽後說:「我們現在不過處在跟去年相同的位置。」去年,他們也是帶著0-2落後的大比分回到主場,隨後比分一度變成1-3,但最終的結果已世人皆知。
科爾也說:「我們不過是回到了和去年相同的位置,去年的系列賽走勢就是在隨後發生了改變。」
勇士也絕非無懈可擊,在客場,如果還像今天這樣有20次失誤、被對手搶斷15次、同時讓對手全場出手100次,很有可能會付出慘重代價。
但要想從「超神」的「Alpha Go」身上拿到勝利,繼續寄希望於詹姆斯的大包大攬顯然不現實,騎士必須像之前的馬刺那樣,儘快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神之一手」。
答案也許是歐文的單場41分(去年總決賽第5戰),也許是特裡斯坦-湯普森的前場籃板大爆發,也許是騎士防守質量的脫胎換骨,也許是不知道哪個角色球員突然暴走……但無論怎樣,都不能只是詹姆斯一個人的獨舞。否則,倘若0-3落後,那也許真就離世界末日不遠了。
畢竟,柯潔輸給「Alpha Go」,還可以回到人類世界繼續砍瓜虐菜。
騎士如果輸給勇士這隊「Alpha Go」,那就只能乖乖走下世界之巔。
詹姆斯的「天下第一人」寶座,恐怕也得正式拱手讓人了。
<319>
點擊「閱讀原文」,可進入騰訊體育NBA總決賽專題
長按二維碼,收聽「魚樂N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