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那麼一首歌,音樂聲一起,立馬就可以喚起兒童時的記憶?我想,要是真的有那麼一首歌,應該是這一首——《男兒當自強》。正如有人調侃說,「此bgm一起,正在耕田的我們就如同開著航空母艦似的」,這一首歌承載著太多的東西。
1992年,黃沾與徐克聯手製作了一曲《男兒當自強》,這歌因為電影《黃飛鴻》和《黃飛鴻Ⅱ男兒當自強》獲得金像獎、金馬獎,這是華語電影配樂上少有的。
而這一首歌,慢慢地,似乎也就成為了所有80、90後的回憶,黃飛鴻的英雄氣概和民族大義,加上激情昂揚的音樂聲,融進了我們的內心深處,成為一段抹不去的記憶。
今日,我們就聊聊電影《黃飛鴻》,聊聊這首配樂,還有歌曲的背後故事。
我們功夫再厲害也打不過洋槍?
我忘了第一次看《黃飛鴻》是何時,只記得黃飛鴻是個頂天立地、不畏強權的英雄,在遇到危險之時,他總是站出來,救人一命。正因為如此的英雄形象,在我們內心烙下了一塊印記。
那時的我們,只是覺得有趣搞笑,覺得黃飛鴻是真英雄也,還天真的以為黃飛鴻就是如此,由此可見李連杰對於這一形象的塑造成功。
可是,當我從頭再看一遍《黃飛鴻》時,感覺卻不一樣了,黃飛鴻自然是英雄,這毋庸置疑,而黃飛鴻所處的背景歷史,不由得讓我壓抑,值得我們反思。
導演用一個個細節,告訴我們:功夫再厲害也打不過洋槍,落後是要挨打,吾輩當自強。
影片開頭,黃飛鴻和劉永福在船上觀看舞獅,舞獅卻被外國人的洋炮所打斷,外國人以為鞭炮聲是朝廷軍的挑釁,打傷了舞獅的人。
就是舞獅落地之時,黃飛鴻給挺身而出,接過舞獅,成功採青。
落地後,劉永福望著遠處,對黃飛鴻說:「越來越多的西洋戰艦,停進了我們的港口,香港給了英國,澳門給了葡萄牙,俄國佔了黑龍江,連自己的祖宗都保不住了,還派我劉永福去安南,到人家的地方去跟法蘭西軍交戰」。
從兩人的交談之中,我們可以知道劉永福的無奈,有心報國卻無門,更知道清朝廷的腐敗無能 ,有才之人受到排擠,舉步維艱,而那些小人卻屢屢得到提升。
鏡頭一轉,又一個新的廣東提督出場,這個提督與劉永福形成了鮮明對比,新提督欺軟怕硬,對外國人唯唯諾諾,對內卻重拳出擊。。
不說官場,說說老百姓,沙河幫沿街收取保護費,黃飛鴻挺身而出,並救下酒樓老闆,黃飛鴻把沙河幫幫主按在地上打時,很多人在旁邊湊熱鬧、叫好。
可是,當黃飛鴻想找個人去官府作證時,眾人如鳥狀散了,連那個老闆都走了,可見世態炎涼,人人自危。
屋漏偏逢連夜雨,外國人想除掉黃飛鴻,就邀請黃飛鴻去看戲,然後夥同沙河幫一起殺害黃飛鴻。
最終,黃飛鴻成功地脫險,但是很多百姓因此而受傷了,官場不抓外國人,反而要抓黃飛鴻。對於官場這樣的做法,黃飛鴻並沒有抵抗,只是懇請官府讓他先救人,可見其醫者仁心。
但是,也就因為這一行動,牙擦蘇做出了一個「奇怪』的舉動。
在眾人都在搶救受傷百姓時,牙擦蘇卻穿好了自己的西裝,拿著行李,並且把自己頭上的辮子剪了下來,交給了黃飛鴻,似乎要離開寶芝林了。
牙擦蘇並不是因為害怕才決定離開的,或許他意識到,救人性命是沒有用的,喚醒國人才是有用的。正因為明白了這個道理,他才決定離開,只是對於未來,他也是一片茫然。
也正如寶芝林被人放火燒了,劉永福送給黃飛鴻的扇子被燒了一個大窟窿。鏡頭中,只見書畫上「平等條約」前面燒了,燒了個什麼字呢?或許是個「不」字,強大起來才能要平等,落後只能挨打。
到了這時,黃飛鴻才算明白,很多人需要被喚醒,包括自己。
正當黃飛鴻認識到自己後,一個自稱練了「鐵布衫」的人上門踢館,兩人打鬥了一番,黃飛鴻因為分心而被打敗,「鐵布衫」約定改日再戰。
回過頭來,外國人和沙河幫合作,誘拐婦女孩童到金山去,十三姨也被抓了,這些人還欺騙了「鐵布衫」為他們賣命。
黃飛鴻前去救十三姨,又遇到了「鐵布衫」,兩個人又打鬥了一番,鐵布衫一直佔下風,後來用暗器打傷了黃飛鴻,但是還是敗下陣來。
最終,鐵布衫被亂槍打死,臨死前,他對黃飛鴻說:「我們功夫再好也打不過洋槍」。這句話是實話,落後就是要挨打。
影片最後,黃飛鴻打敗了所有壞人,成功救出了百姓,官府也迫於壓力,把所有違法的外國人抓了起來。電影到這裡就結束,至於怎麼處決就不清楚了。
這些都是電影裡的一些細節,是我們以前沒有看到的,沒有注意到的,但是細節見真情,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清朝廷的腐敗無能,百姓成為人人可魚肉的對象,外國人更是在中原橫行霸道,官府對此卻視而不見。
而且,無論是黃飛鴻本人,還是其他的老百姓,都需要人去喚醒。以前,我們知道黃飛鴻打得是壞人,現在才知道,黃飛鴻打的也是國人。
無聲之中,很多人如同一盤散沙,為了各自的利益,小心謹慎,各自為戰。而此時,需要有這麼一個人站出來,大膽地發聲,那個時代,這人就是黃飛鴻。
配樂只是為了增加打鬥氣氛?更是為了烘託黃飛鴻的英雄氣概
除了這些細節外,影片有個一個小細節,就是關於黃飛鴻的打鬥場面,往往會配上一段配樂,而且是一模一樣的配樂。導演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增加打鬥的氣氛,更是為了烘託黃飛鴻的英雄氣概,因為這首歌不同凡響。
在影片中,李連杰靈活的動作,利索的拳腳功夫,加上那激情昂揚的配樂,成為我們心目中抹不去的經典,這個配樂就是《男兒當自強》的伴奏。
這部電影,除了演員的精彩演出外,這首主題曲、伴奏為電影加分不少,精彩的打鬥配上激揚的伴奏,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正如徐克導演的回憶,1991年,一幫人去廈門的海灘上拍攝《黃飛鴻》片頭的沙灘打拳,因為天氣冷、大家又都穿著單衣,所以始終拍攝不出效果。
但是,導演拿錄音機播放早期《黃飛鴻》電影使用的配樂古曲《將軍令》之後,所有人的情緒都開始亢奮。在拍完這場戲後,徐克找到了黃霑,希望他可以改編《將軍令》為這部電影配樂。
《男兒當自強》的前身就是《將軍令》,《男兒當自強》是《將軍令》的濃縮版,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歌的故事。
從「將軍令」到「男兒當自強」
《將軍令》是中國的弦樂古曲,最早見於清代榮齋所收集的弦樂器合奏曲譜集《弦索備考》(1814年),為古箏譜;1818年,再收錄於江浙琵琶家華氏兄弟所整理的《琵琶譜》。
晚清時期,琵琶家李芳園編訂《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譜》時,以《將軍令》的旋律為基礎創作出《漢將軍令》,並將原曲更名為《滿將軍令》以示區別。而《黃飛鴻》系列電影中,所用的《將軍令》幾乎就是《滿將軍令》,也就是原曲。
《將軍令》第一次出現在黃飛鴻電影是1956年的《黃飛鴻火燒大沙頭》,自此之後,《將軍令》才成為《黃飛鴻》電影的標配。
1991年,從廈門拍完戲的徐克馬上找到了黃霑,希望可以用《將軍令》改編一首歌作為《黃飛鴻》的配樂。
黃霑是廣東人,原名黃湛森,中國香港詞曲家、作家、主持人、演員,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與倪匡、蔡瀾並稱為「香港三大名嘴」 ,後人更是說他是「音樂鬼才」。
對於「音樂鬼才」黃霑來說,寫歌有時候就如同上廁所般,偶然間也會得到佳作。但是,《男兒當自強》這首歌,黃霑卻花費了足足兩個多月的時間才寫出去。
至於原因,以黃霑的話來說,改歌比寫歌難。
黃霑說:寫《將軍令》不容易,普通的三個小時我定可以給你寫成,《將軍令》我寫了兩個多月,逐處取捨,才將流行了這麼多年的舊作,由五百個Bar小節撮成百多個,是很辛苦的,真的不計酬勞。他二十萬包給我做,我花了二十五萬八千多元,虧本給他打工。
當時,徐克找到黃霑,兩人志同道合,決定可以製作一首歌曲。於是,黃霑馬上開始找《將軍令》總譜,幾經波折,最後臺灣的吳大江送來總譜,他聽了大半個月時間,才開始著手創作。
當年,《黃飛鴻》的粵語電影是以古琵琶曲為主題旋律,高達五百多節拍。對此,黃霑認為這曲是枝蔓橫生,根本不符合現在的聽覺習慣,一定要去繁從簡。但是,黃霑改編了五個版本,都不滿意。
最終,花了兩個多月,黃霑終於將五百多節拍的《將軍令》濃縮在百拍之內,之後的工作容易許多了。從「將軍令」當「男兒當自強」,可以說是一種繼承和發揚,歌詞之中,更是告訴我們,不忘初心,銘記歷史,放眼於未來,吾輩當自強。
三個人分別賦予了它生命、靈魂和英雄氣概
在1991年的一天,黃霑聽到林子祥想唱《將軍令》,一天內就寫好了、填好了所有的詞,給林子祥送了過去。
就這樣,一首激情昂揚的歌誕生了。
據林子祥回憶,在錄製《男兒當自強》的時候,黃霑找我合作,讓我盡情去唱,我一路唱,他一路又跳又伴唱,如果你聽過原裝版本,你聽到的那些「呼、哈」,就是他在補音。好多時候,創作和錄音的時候,即興的那些東西很奇妙的,比如在唱《男兒當自強》的時候,沒人要求我尾段那裡唱八度高上去,但當你投入感情的時候,你會很自然唱上去了。
這首歌,找對了主人,林子祥的歌唱實力,加上真情演唱,賦予了這首歌不一樣的靈魂。每次聽到這首,林子祥的雄壯有力,字正腔圓的演唱方式,可以深深地體會到他聲音的爆發力,穿透力,人總是覺得激情昂揚、雞皮疙瘩都要起來,很是震撼,也難怪後人對這歌有著如此之高的評價。
也正如馬未都老先生這樣評價林子祥:「我聽了無數個人唱《男兒當自強》的版本,沒有一個能夠,不要說能夠超越他,就連靠近都很難,因為他的演唱最能完美體現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林子祥的演唱,賦予了這首歌靈魂。
結語
這一首歌,成為了《黃飛鴻》電影的標誌,成為所有80、90後的集體回憶,也再沒有任何一曲可以超越。
對於這首歌,黃霑賦予了它的生命,林子祥賦予了它靈魂,李連杰飾演的黃飛鴻則賦予了英雄氣概和民族情懷。
電影、黃飛鴻、歌曲、你,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就一代經典,也時刻警醒我們,吾輩當自強。
【小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