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淮河
是中國南北方的地理分界
這條線因為特殊的區位
在飲食口味上兼容南北
越秦嶺,有西北豪邁、巴蜀百味
走淮河,看中原厚實,淮揚清婉
國慶、中秋長假
讓我們一起沿著這條線
南北「通吃」
吃罷很不甘肅的甘肅天水,坐高鐵東越秦嶺,就來到了八百裡秦川開篇之地——陝西寶雞。
寶雞以北,是蒼茫的黃土高原;往西向南,又有秦嶺山脈擋住去路,三面環山,地形狹長的寶雞,本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城市。
但豐沛的水源讓這裡多了幾分南國的秀美:長江支流嘉陵江自鳳縣嘉陵谷發源,自西向南,滋養甘肅隴南與山城重慶;黃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由黃土高原穿越秦隴山區,自寶雞一路浩蕩東去,塑造出最早的「天府之國」關中平原。
▲ 渭河峽谷寶雞峽,隴海線寶雞-天水段。 攝影/鄭斐元作為一座鐵路拉來的新時代城市,寶雞是連接中原、西域與巴蜀的樞紐。百年間,來自天南地北的移民為她帶來「小河南」「小上海」等稱呼,也帶來橫跨陝、甘、寧、川、豫五省,匯聚南北的地道風味:
岐山臊子麵、擀麵皮;鳳翔豆花泡饃;扶風一口香;隴縣核桃油旋;麟遊血條面;千陽攪團……寶雞的每一個縣,都有獨當一面的精細味道,共同構成寶雞特有的「西府味兒」。
「紅與黑」的寶雞味道,如何吃穿南北?
紅與黑,是寶雞味道最濃重的兩抹色彩。
一抹紅,是紅汪汪的油潑辣子。這油潑辣子,向南與川味的熟油燙海椒隱約共鳴,又風靡西北各地,或裝點碳水美味,或給肉食披上紅裝。陝西人將油潑辣子看成一道菜,而在寶雞,油潑辣子就是飯桌的一部分。
▲ 油潑辣子也可以用來蒸花卷。攝影/陳倉識火
油潑辣子,是寶雞融匯各地風味的標誌:細細長長的本地秦椒碾成細面,川味的麻藏進鳳縣花椒,變成辣子提味的獨門秘籍,配上來自廣西、雲南的桂皮、八角和西安常用的芝麻。諸多調料,使得油潑辣子不再激情火辣,而是韻味悠長。
拌麵、夾饃、炒菜……寶雞人開發了油潑辣子的無數種吃法,就連火鍋到了寶雞,都被油潑辣子所折服。
▲ 剛出爐的油潑辣子,先趁熱夾個饃。圖/sohu.com
銅鍋燒開,先不涮肉,而是烤熱餅子,還有點燙手的油辣子端上來,滋滋地冒著熱氣,先趁勢來一個油潑辣子夾饃,再調一點辣子油碗。肉片燙好,在辣子裡翻滾片刻,穿上一層紅通通、油亮亮的火熱外套,看似賣相火熱紅亮,豪放動人,一入口,卻是滿滿鮮香。
▲ 油潑辣子蘸涮肉,美啊!圖/sohu.com
一抹黑,則是糧食經由時間釀出的風採。關中平原盛產糧食,到了西府岐山,從豐收季節到初冬,釀成酸而不澀、濃而不烈的岐山香醋,也造就了最能「吃醋」的陝西人。
在會生活的寶雞人看來,釀醋剩下的醋渣,也蘊藏著美味的秘密,洗出醋粉麵漿,隔水一蒸,也就有了西府醋粉這涼皮中的「暗黑派」。
▲ 涼拌西府醋粉。攝影/搜影中國,圖/圖蟲·創意
切成條的西府醋粉,又黑又亮,佐以油潑蒜泥,配以豆芽菠菜、食鹽、油辣子,入口一點微酸,又特有新醋的醬香與醇香,再搭配玉米糝子湯,實在是可酸可甜,令人精神一振。
黝黑綿長的岐山香醋與紅亮紅亮的油潑辣子相遇,就奠定了寶雞飯桌上的「紅黑二重奏」,並共同孕育出了寶雞名震西北,走向全國的兩種小吃:臊子麵、擀麵皮。
▲ 寶雞美味組合:紅油臊子夾饃,臊子麵。攝影/陳倉識火
一勺臊子,西府寶雞的美味密碼
用豬肉剁成的肉丁,被稱為臊子,是這片土地的獨特美味。周文王時期斬殺蛟龍,剁碎龍肉,製成臊子的傳說固然誇張,但也可見人們對臊子長久的喜愛。臊子肉鹹香油多,以岐山醋消解肥膩,再用油潑辣子生香,堪稱是寶雞人飯桌上的「老乾媽」。
寶雞的臊子麵,乃是關中麵食的代表。這碗面有多重要?關中地區宴席上,總少不了一碗熱騰騰的臊子麵,有些人寧願為它放棄過年的餃子:三十晚上吃寬面,事事寬心,大年初一煮細面,細水長流,味道美滿。
一碗臊子麵,麵條需韌柔光,用湯需煎稀汪(煎指滾湯、稀指面少、汪指湯色油亮)。但在調味酸辣香與酸鮮香的一字之差裡,便分出了岐山與扶風兩大流派。
▲ 臊子麵製作過程。攝影/陳倉識火
岐山臊子麵,吃的是風風火火的人間氣概。配料有紅油肉丁、雞蛋餅、木耳、胡蘿蔔丁、豆腐丁,顏色已足夠火熱,肉丁要肥瘦搭配,炒出油脂香味,一碗麵湯多面少,油光紅潤,一筷頭撈出來,掛著紅油和各種臊子,吸溜吸溜,很是紮實。
不用辣子的扶風臊子麵,則多了幾分閨秀之氣。麵團擀成面頁,再用菜刀犁成細條,入鍋煮熟後,再撈入用豬肉臊子、鹽、醋、五香調料及黃花菜等佐料做成的香湯,撒上青綠的蔥花以及金黃的雞蛋花,煞是好看。吃此面,要用巴掌大的小碗,被稱為「一口香」,普通人一次連吃十幾碗,並不是什麼難事。
▲ 相對清淡的扶風臊子麵。攝影/水色文化,圖/匯圖網臊子麵更多的匠心功夫,更在面外。便如配菜裡的豆腐,就要先入油煎炸,再置於室外,在風雪中冰凍,以造就柔韌和爽脆混搭的口感;而雞蛋餅,要用刀切成菱形,漂在碗裡,舒展開來,像是一面面旗幟。遠到楊凌和武功地區,臊子麵又因此種配料,被稱為「旗花面」。
▲ 臊子排骨。攝影/水色文化,圖/匯圖網
臊子,還能肉上加肉,變成寶雞最「硬」的菜——臊子排骨。不同於濃油赤醬的紅燒、糖醋,酸酸辣辣的臊子,點化了排骨的肥腴。排骨被臊子湯浸潤,表皮光澤誘人,大塊肉因醋的纏綿,變得入口可化。
更難忘一口剛剛炒好的熱臊子,用現烤的饃夾起。饃浸透肉汁,口感酥爛,肉餡滿滿當當,又因醋意潤澤豬肉,毫不膩口。這種臊子肉夾饃,遠比臘汁肉夾饃更活潑可人。
▲ 紅油臊子夾饃,實在是美。攝影/陳倉識火
臊子,就是寶雞人飯桌的萬能鑰匙。
豪放的面,婉約的心
與其說寶雞味道是「南北通吃」,不如說是以南國靈秀,調和了北地風物。就像一捧產自關中沃土的小麥,可經由寶雞人的一雙妙手,成為岐山香醋的一縷風味,也可變化萬千,讓寶雞成為陝西吃麵最巧的地方。
西北涼皮,起源看陝西,而陝西涼皮界的王者,就是西府寶雞。畢竟這裡「官宣」的十三種地方小吃中,就有五種不同類型的「涼皮」:擀麵皮、醋粉、燒肉麵皮、蒸麵皮、烙麵皮。
▲ 烙麵皮,仔細看可以看到烙的痕跡。攝影/陳倉識火
口感獨特的西府醋粉之外,有小麥麵+蕎面做成的復古黑麵皮;大火蒸製,口感綿軟的蒸麵皮;柔火烙烤,風味獨特烙麵皮;加上噴香的肉汁臘肉的麵皮PLUS——燒肉麵皮;時間緊張,可用麵糊即攤即蒸,變成「懶麵皮」。但寶雞人最愛的,還是發源自岐山的擀麵皮。
顧名思義,它是拿擀麵杖壓出來的。麵漿熬製成膏狀,再分取小塊,擀成長橢圓形入鍋蒸熟,是為地道的手工擀麵皮;洗面留下的纖維煮成形似雞肉的麵筋,再加上簡簡單單的三樣配料:鹽水、醋、油潑辣子,鹹鮮酸辣,唇齒留勁。
▲ 切成片的擀麵皮。攝影/陳倉識火
寶雞人吃擀麵皮,已經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可以來一勺紅油臊子,也可以用饃來吸收擀麵皮的味道。若是把擀麵皮發酵好的麵團不擀開,揉成圓柱狀後直接上鍋蒸熟,就是看起來渾圓可愛的呱呱,與隔壁天水的呱呱相比,別具小麥的筋道與韌性。至於寶寶、燈泡廠、大刀等麵皮名店,更是數不勝數,每一個寶雞人,總有一家心中的最愛。
陝西、山西南部以及甘肅隴南,都流行扯麵。但寶雞的西府扯麵,用料猛,調味香,可稱眾多扯麵的中流砥柱。
麵團擀成寬厚面片,手捏住兩端扯開,敲擊案板「bangbang」作響,拉扯對摺多次,扔入沸水煮熟。臊子肉打底,紅蘿蔔,豆腐齊炒,煮上青菜,油潑辣子點睛,這一大碗扯麵,就算成了。
寬面白亮而勁道,用料則極為紮實:臊子味濃,辣子噴香,紅蘿蔔豆腐青菜,將味覺調和,一口下去,厚重而酸香。
▲ 麟遊縣血條面。攝影/圖瑞,圖/圖蟲·創意
扯麵之外,還有考驗手勁的削筋面,和面時水分較少,要下大力氣把面揉光揉筋,擀成厚片,削成細條下鍋,面要幹拌,吃起來超級帶勁兒;以及麟遊縣的黑暗料理血條面,豬血或者羊血加鹽攪拌,和麵粉和成麵團,擀成薄片,擦油、切細、蒸熟後晾乾,便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方便食品。
在臊子麵、擀麵皮兩大巨頭之外,如果要選能為寶雞美食代言的,那我會選一碗來自鳳翔的豆花泡饃。畢竟在寶雞城新興之前,鳳翔一直是西府地區的歷史、文化、美味中心。
▲ 豆花泡饃,也可以泡麻花。攝影/xu_lina,圖/圖蟲·創意
這是一種富有南國氣韻的小吃,美食代言「第一人」蘇東坡在鳳翔府任職時,便留下 「金玉瓊漿難捨口」的讚嘆,今人則稱豆花泡饃為「白湯雪花紅油轉」,明明是一種尋常小吃,卻莫名吃出幾分詩情畫意。
金黃的鍋盔饃片,是樸實的北方元素,如玉如雪的豆花,是來自蜀地的溫柔,一勺紅油辣子,則串起幾種風格不一的美味元素。鍋盔切成小條,一股腦兒倒進熱鍋,一兩分鐘時間,又舀回碗裡,再盛出一兩塊豆花蓋饃上,簡單調上辣子與鹽,淋些豆漿,豆花泡饃便大功告成。
▲ 製作豆花泡饃過程。攝影/陳倉識火
豆漿溫軟,豆花滑嫩,小菜爽口,鍋盔軟韌,這一種南北相濟的味道,溫暖著每一個寶雞的清晨。
- END -
文丨蘋果
封圖 | 陳倉識火
📖
參考資料
《敘物·關中食話》電子工業出版社 張西昌 2018
風物小館優選美味
國慶優惠專區
專區內商品滿99-10,滿199-20,滿29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