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孩子們在上初中時會遇到寄宿在學校還是走讀的選擇。也有的孩子小學就被送到私立學校,小學就開始寄宿。
寄宿有寄宿的好處,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讓孩子更早地開始適應集體生活,對孩子的成長是大有裨益的。集體生活可以讓孩子更獨立地面對社交中的問題。學校就是小社會,見識了形形色色的室友,他到高中就會更加自如地和同學相處。從小就習慣於寄宿的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更少,不會變成媽寶
。
我是從初中開始寄宿的,寄宿生活讓我收穫了一眾親密的姐妹,不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我們互相交流,互相陪伴,互相影響,互相依賴,在碰撞中適應,在溝通中成長。寄宿生活多姿多彩,從來就不會寂寞,不會孤單,有的只是成長心得的分享。
初中開始的寄宿生活養成了我獨立思考的能力,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我不可能討每個人的喜歡。不要活在別人的眼光裡,「有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但丁的這句名言深得我心。
寄宿培養了我的獨立能力,但是也有缺點。比如說我遇到的都是很友好的同學,我的朋友也都是像我一樣,把學習放在首位的人,我們有共同的愛好和目標,我們在每一次考試中你追我趕,不亦樂乎。我們組成了環境,環境又反過來對我們有影響。好的環境促使我們變得更好,壞的環境卻可能使我們受到不好的影響。
寄宿生活中遇到的同學是未知的,這個環境變量是不能被家長控制的,室友的安排是隨機的。作為家長,我們不知道孩子的室友都有什麼愛好,不知道他們的性情如何。不知道孩子在室友中的人緣如何。
記得去年有幾則新聞,大學宿舍的室友因為某種原因謀害同宿舍的學生的新聞。我不禁感謝我運氣好,遇到的室友都是熱愛和平的人。
上面談了寄宿的正反兩方面,我們到底是寄宿呢還是不寄宿呢?首先,不是所有的初中都要求寄宿,現在上海推崇的是就近入學,學校就在家門口,學校當然不用配備宿舍啦,也就沒有寄宿這個選項了。但是被民辦初中錄取的孩子,就要面臨寄宿還是走讀的選擇了,民辦初中很多都有宿舍。
在有選擇的條件下,還是有家長會選擇走讀。為什麼呢?因為初中階段,正是孩子的世界觀形成的階段,在這一時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是迅速發展,他們的身高會突發猛進,他們掌握了力量,他們會對突如其來的成長感到迷茫,這個時候,如果有家長在身邊指導,他們的青春期就會很順利地度過。而且走讀,每天早上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好香噴噴的熱牛奶和茶葉蛋,麵包,每天晚上可以給孩子做他最喜歡的爆炒基圍蝦,清蒸鱸魚。每天晚上可以檢查孩子的作業是否完成,有沒有難題沒有搞懂?孩子的一切盡在掌握中。家長會比較有安全感。
如果父母能全方位地給孩子提供各種生活保障,似乎孩子初中住在家裡更好?等他們成熟一點了,到高中的時候再住校,他們會更從容地和同學相處,少走彎路。但是如果父母沒有精力照顧孩子,那就不要把孩子留在家裡了,孩子住校,他去打拼他的世界,父母全心全意去打拼自己的事業,豈不是兩全其美?
為什麼想到這個話題呢?實在是因為我兒子是住在家裡的。家裡有個初中生,就意味著家長要早起,給他做飯,然後送他去上學,晚上還要給他準備營養可口的飯菜,檢查他的作業,給他洗衣服,做飯,倒垃圾…雖然我也是懷著奉獻的精神在做的,我做地不亦樂乎,但是我也會疑惑,如果孩子去住校而不是住家裡,他會不會成長地更快?我也就拋開了這種種家務,可以悠閒的看書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