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張先生,45歲,最近有些咳嗽,去醫院看了,醫生說是有點氣管炎,給配了頭孢丙烯片和其他一些藥物。張先生謹遵醫囑,一天吃2次,1次2片。
次日晚上,張先生去參加家族聚會,其表哥特意帶了自製的用鹿茸等藥材泡製的藥酒。由於不想掃興,加上也不知道吃了頭孢類藥物不能喝酒,所以最後還是喝了一點。
誰知,喝下白酒不到1小時,飯局都還沒結束,張先生就開始狂吐,排除了酒醉和食物中毒後,家人趕緊送醫。事後究其原因,就是跟喝酒前吃的頭孢丙烯片有關,醫生叫他網上查一下「雙硫侖樣反應」的各種後果。張先生仔細看了,不禁一陣後怕。
【案例二】
金先生前天晚上去參加朋友聚會,但這次他沒有喝酒,朋友問,則說:今天拔牙吃了頭孢,不能喝,然後講起一個朋友的故事:
這個朋友身體倍棒,印象裡,幾乎沒怎麼生病,前幾天因為感冒,買了點頭孢吃,吃了2天,去參加朋友生日會,被朋友一直勸喝酒,最後沒辦法喝了2杯白酒。
剛喝沒多久,就感覺心跳快得不正常,留意了一下,一分鐘跳了130多下。不過一開始只以為是喝多了上頭,便開玩笑說你們就勸我喝吧,等喝死了,看怎麼辦!同桌人也嘻嘻哈哈地應道,喝死了我陪你。
觥籌交錯間,那位朋友忽然就倒地不起,朋友趕緊撥打120,搶救了一宿,也沒有救回來。
頭孢+酒,真的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甚至引發猝死?很多人對此還是不太相信,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
頭孢加酒,說走就走?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上述提到的雙硫侖樣反應,雙硫侖其實是一種戒酒的藥物,吃了該藥以後,即便是喝一點點酒,身體也會出現明顯的不適,以此達到戒酒的目的。
一般來說,雙硫侖樣反應主要發生於酒後用藥或用藥後飲酒,症狀一般在5-30分鐘內出現,最遲不超過4個小時,症狀比較輕的可出現面部潮紅髮熱、頭痛、心悸、胸悶、噁心嘔吐、頭暈等表現;症狀比較嚴重的可出現胸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只有雙硫侖會引發這些不適,很多藥物也可引起,比如頭孢。酒精主要成分就是乙醇,在進入體內後會分解成乙醛,是有毒性的,而抗生素尤其是頭孢類、甲硝唑類,會導致乙醛在體內蓄積,引起乙醛中毒,出現雙硫侖樣反應,如心跳加快、低血壓等症狀,嚴重的還會出現呼吸抑制、急性心衰,最嚴重的的後果就是死亡。
所以,頭孢加酒,說走就走,並不是一句玩笑話,大家一定要正確認識。
酒後吃頭孢和吃頭孢後喝酒,有何差異?
臨床中發現「飲酒後多久可以使用頭孢?」和「使用頭孢後多久可以飲酒?」這兩個問題常被混淆。所以我們繼續來剖析一下這兩個問題之間的差異。
一般來說,乙醇在乙醇脫氫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醛(有毒性),而被乙醇抑制的乙醛脫氫酶需要4-5天才能恢復,所以為了安全起見,一般是建議服用頭孢類藥物的人最好是7天後才可以喝酒,以及食用含有酒精類的食物,比如酒心巧克力、醉蟹等。
而酒後多久能吃頭孢類藥物,得看人體多久代謝完飲用的酒。假設 1小時內連續飲用3瓶啤酒,那麼酒對身體的影響待完全消失得需約9小時,即使是能喝的人也需要6~7小時,那最好是在酒後7-8小時才能吃頭孢類藥物。
這兩者是有區別的,大家一定要分期,別混淆了。
注意:服用這些藥物後,也不能喝酒!
解熱鎮痛藥
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吃了這類藥物,再喝酒,可導致胃腸道黏膜受到藥物和乙醇的雙重刺激,容易引發消化道出血。
降血壓藥
如硝苯地平等,吃了以後在喝酒,容易導致低血壓。
嗎啡
和酒一起服用,很容易導致中毒,最嚴重的就是死亡。
抗心絞痛藥
如硝酸甘油、硝苯地平等,服用後喝酒,可導致血管過度擴張,導致血壓驟降,誘發劇烈頭痛,甚至休克。
降糖藥
如二甲雙胍,吃了以後在喝酒,可引起頭昏、心慌、出冷汗、手發抖等低血糖反應,甚至昏迷。
總之,還有很多藥物,在服用後,都是不可以喝酒的,輕者出現不適症狀,嚴重的可危及生命,所以大家還是要多上點心,吃藥就不要喝酒,別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安全提醒:如何讓喝酒少傷身?
最後給大家補充一些安全飲酒的小知識:
1、別空著肚子喝,喝酒前吃點東西,有食物墊著,可以減少酒精對胃壁的刺激,並延緩酒精的吸收。建議可以喝點牛奶、酸奶或吃點肉食。
2、最好不要喝酒,必須喝的時候以低度酒為首選,然後小口慢慢喝,不要猛灌,這樣對胃等器官組織的傷害很大。此外,別混酒喝,不同品牌、度數、類別的酒成分和含量各不相同,混雜在一起可能會引起某些反應,加重肝臟解毒的負擔。
大量喝酒,對身體健康是不利的,所以一定要注意避免,適量喝是可以的,但也要分情況,吃藥時一定不要喝酒,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