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經歷了怎樣的嬗變

2020-12-23 光明日報

觀眾在中國文字博物館參觀「全國甲骨文書法篆刻展」。新華社發

般無咎全甲刻辭

【語言論壇】

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悠久而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漢字超強的生命力是怎樣實現的?認識楷體字不一定能認識甲骨文,甲骨文是通過怎樣的機制發展為楷體字的?為什麼形聲字成為現代漢字的主流?

迄今為止,上述問題還缺乏系統性解釋。漢字之所以能使用到今天,核心原因是它能夠適應時代的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本文論述的是古今漢字發展的核心支配因素和主體脈絡。

古今漢字發展的核心支配因素

甲骨文字形基本是物象的反映,由於物象是具體的、有形的,這決定了字形的象形性和非單一性。同樣是反映山水意象,各個畫家筆下的山水畫面貌不盡相同,早期字形亦同此理。甲骨文構字成分的繪形及單字整體的構形,因為面對的是有形的客觀事物和現象,要形象地描繪他們,使人們觀形識物,所以表示同一事物或現象的形體便會各式各樣,只要能看出是什麼事物,逼真勾勒,隨意而定。

由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早期漢字字形並不是直接表示漢語,而是直接表示物象而間接表示漢語,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給漢語創造一套全新的書寫符號,在原始時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從創製方面說,需要把漢語的基本單位分析清楚;從使用方面說,一套全新符號的接受和傳播並非易事。所以最初的漢字採用的是借用方式,即借用古人異常熟悉的已有的書面符號圖畫。

在文字產生前,古人已有書面交流和表達情感的形式圖畫,圖畫和語言都是對自然、人事的表達,指向相同,借用圖畫作為語言的書寫符號,無論是創製還是學習傳播都極為便利。早期漢字的字形表示物象是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實際上是圖畫表意和語言表意的融合,有著鮮明的原始性。但是漢字畢竟是漢語的書寫符號,直接表示漢語而非間接表示漢語、直接反映物象才是它的本應狀態,這即是漢字形體由表示物象的物符發展為表示詞的音義的詞符的內在原因。當字形表現的對象由物象轉換為詞的音義之後,由於詞的音義是抽象的、概括的,相應的也要求字形抽象化、概括化,漢字形體由此走上了去象形化和同一音義、同一音符、同一義符只選用一個字符的道路。現代漢字形聲字佔百分之九十左右,為什麼?因為形聲字形符表義、聲符表音,最能完善地表示詞的音義。所以古今漢字發展的核心支配因素就是字形由表示物象發展為表示詞的音義。

漢字的發展途徑與脈絡

古今漢字發展的途徑首先是構件形體的義化和聲化。義化是構件形體由表示物象向表示詞義的演化,隨著構件功能由表形轉化為表義,其形體突出表現為由象形逐漸符號化,最終發展為不再象形的隸體。如「買」字。《說文·貝部》:「買,市也。從網、貝。《孟子》曰:『登壟斷而網市利。』」買的本義是做買賣,買進而賣出,從而獲利。字形由「網」和「貝」組成,以網羅錢財表示獲利行為。商代、西周字形中,網與貝都是典型的象形形體,春秋字形已不太象形,東漢字形已嚴重符號化,表明「網」與「貝」已由物象形體義化為表義符號。

聲化是有些原本表示物象的構件,受字形結構形聲化趨勢的影響,經重新解釋,轉化為表音構件。如「逆」字。《說文·辵部》:「逆,迎也。從辵,屰聲。關東曰逆,關西曰迎。」逆的本義是迎接。商代字形「彳」是道路的象形,表示來人行走在路上。到小篆時,一方面表示來人的形體不再象形,另一方面「彳」與「止」並為表義符號「辵」,經《說文》重新解釋,表來人的「屰」變為聲符。

第二是構形成分的定形、定量和定位、定向。一字多形是古文字的重要特徵,有的單字甚至多達十多個形體。這種現象是與字形表示物象的本質相應的,也是這一本質決定的。在字形表示物象的象形階段,唯一要求是字形能夠反映物象,即能通過字形看出物象,物象豐富而字形簡單,這為字形的多種選擇創造了條件。

古文字一字多形反映在幾個方面:一是個體物象多形,如同樣是表示人,形體或有腳或無腳,或坐或站,或男或女,或有頭或無頭,或正面或側面等;二是同一單字構件數量不一,或兩個或三個或四個;三是單字形體中構件的位置不定,同一構件有時在左,有時在右;四是構件的方向在物象沒有要求的情況下不定,或向左或向右。

定形即同一個體物象由多形發展為一形,定量即同一單字形體由構件數量不一發展為數量固定,定位即單字形體中構件的位置固定,定向即同一構件方向固定。定形、定量如「御」字。此字西周字形第一形由「彳」「止」「午」「卩」四個構件組成,第二形由「彳」「午」「卩」三個構件組成,第三形由「午」「卩」兩個構件組成,構件數量不同,同時,同是「午」「卩」,在各字形中的寫法也不盡相同,到小篆及東漢時,字形已定形、定量為一個形體。定位、定向如「祀」字。此字西周字形「示」旁或在左或在右,而「巳」旁方向或向左或向右,到小篆及東漢時,字形已定位、定向為一個形體。

第三是轉換結構與構意重建。古文字字形除獨體象形字外,也存在大量合體象形字,合體象形字不僅構件形體是象形的,其結構也是象形的,所以字形發展的途徑之一是在構件不變的情況下,於構件義化和聲化的同時,使象形結構轉化為會意或形聲結構,結構轉換後構意也相應重建。

如「涉」。《說文·沝部》「涉」下:「徒行厲水也。」本義是過河,商代、西周字形中為河流,兩邊各有一足,表示過河,為合體象形字,此後字形中的河流同化為「水」,並移至字形左邊,二「止」合為「步」,由合體象形字轉換成了會意字,戰國時期呈過渡狀態,兩形都有。

第四是構形改造。是以表詞的新方式,即會意或形聲改造舊有的象形形體,使之由表物象形體發展為表詞形體。改造的方式主要是兩種:

一是構件類化,即用常見的構件替換原字形部分構形成分,替換的原則首先是新構件能夠參與構意,即或能表義或能表音,其次是形體上相近相似。如「折」。折字本形為從斤斷草,左部構件斷開的草到小篆時類化為「手」,折是手的動作,故從手符合構意。「鳳」「雞」與此同,商代字形「鳳」之左部本是鳳的象形,「雞」之右部本是雞之象形,小篆後「鳳」類化為「鳥」,「雞」類化為「隹」,「隹」本義是短尾鳥。

二是獨體分化為合體。獨體是表物象形體的主要特徵,合體是表詞形體的主要特徵,所以獨體改造為合體也是字形發展的重要途徑。「須」字本是人形突出頭部和鬚毛的獨體象形字,小篆時分化為合體,《說文·須部》:「須,面毛也。從頁,從彡。」

第五是增加義符或聲符。增加義符如「福祿」之「祿」,甲骨文、西周和春秋金文用「錄」,後加「示」旁造專字「祿」,大約出現在戰國晚期,戰國璽印、睡虎地秦簡有「祿」。「祖先」之「祖」,甲骨文、西周和春秋金文用「且」,後加「示」旁造專字「祖」,從現有材料看,春秋中期出現「祖」。祭,商代字形無「示」旁,西周時加「示」。「酒」,甲骨文、西周和春秋金文用「酉」,後加「水」旁造專字「酒」,大約出現在戰國晚期,睡虎地秦簡有「酒」。

增加聲符如「齒」,商代為獨體象形字,戰國時增加聲符「止」。增加義符則原構件轉化為聲符,增加聲符則原構件轉化為義符,此種途徑形成的皆是形聲字。增加義符或聲符前人一般認為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詞的音義,實際上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原因是形體結構向組合化發展。

第六是重新構字。是以表詞的新方式,即會意或形聲構造新形替代舊有的象形形體。如「祗」,戰國以前字形為,是合體象形字,小篆時另起爐灶,造了一個形聲字,《說文·示部》:「祗,敬也。從示,氐聲。」

上述六種途徑中,增加構件和重新構字是瞬間完成的,結構轉換、構件形體的義化和聲化、構形成分的定形、定量和定位、定向則是在漫長過程中逐漸完成的,構形改造則有的是瞬間完成,有的是逐漸完成的。

(作者:王貴元,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甲骨文是華夏漢字的嬗變?商朝周朝載體多樣化時起中介作用
    甲骨文上面的字體,跟漢字明顯是一脈相承的,也是不可能短期時間形成得了的。但是,還有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存在,民間不需要保存時間特別長的文字,所以,甲骨文只是漢字「書寫」中介媒體中的一種,她的前後還是會有別的文字載體存在的。商朝以前的古人們,是可以把文字刻畫在身邊隨手易得的竹子、木頭、樹葉、陶器等等上面的,這些材質不屬於正式保存檔案,只是民間的應用。
  • 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漢字到底經歷了什麼?
    世界上數千種語言中,漢語漢字是最古老的語言文字之一,古埃及文字和古巴比倫文字都已消逝,唯有漢字一直延續至今,成為現今世界上碩果僅存的古老表意文字。漢字的起源就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四眼孩倉頡造字的故事千古流傳;漢字充滿了詩意的想像,造字的故事生動有趣;漢字獨特的結構、優美的造型,使漢字書法成為一門迷人的藝術。
  • 越南廢除漢字74年,全國推廣拉丁字母,如今怎樣?網友:貽笑大方
    越南的喃字在秦始皇時期,漢字就已經傳到了越南境內,並逐漸成為了他們的官方書面語言。等到一千多年以後,越南本地民族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民族的文字,也就是喃字。只不過,他們雖說創造出了喃字,可在內心深處卻仍然將漢字當作是正統,官方資料當中,仍然以漢字進行記載,喃字僅僅應用於民間。
  • 漢語拼音出現在什麼時候,它未出現前怎樣讀漢字
    漢語拼音是我們現在每個人都熟知的,漢字的博大精深和拼音的簡易方便,共同締造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漢字歷史悠久,在我國遠古時期就有倉頡造字,現代我們所學的漢字是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的。那麼漢語拼音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古時候沒有漢語拼音,遇到不認識的字,人們怎樣去認識漢字的?
    原問題:古時候沒有漢語拼音,遇到不認識的字,人們怎樣去認識漢字的?這麼問就應該多花點時間去了解一下漢語拼音的發展歷史,其實很早以前,漢字就有拼音了,只不過跟現在的漢語拼音不太一樣,複雜程度也更大,只有對漢字注音,人們根據注音也就能識字和發音的。
  • 左右結構的漢字該怎樣書寫?有七大規律!
    左右結構的漢字該怎樣書寫?被光緒皇帝封為「字聖」的清人黃自元說:「讓左者左昂右低,以左半部為主的字,左邊要高,右邊要低;讓右者右伸左縮,以右半部為主的字,右邊要長,左邊要短。」但是,黃自元所總結的「讓左」或「讓右」還不夠全面、具體。
  • 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比韓語中的多?漢字在日本和韓國經歷了什麼?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有漢字,然後才有了「漢字文化圈」。然而,「漢字文化圈」裡的國家和地區對漢字的認識和感情卻是十分的複雜,尤其是日本和韓國。在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日本最初將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日語中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表示。日本奈良時期的《日本書紀》和《古事記》用的就是這種「漢式和文」;到了平安時期,連朝廷的公文和官方文件,都是用漢式和文寫成的。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相信以上兩個場景很多小夥伴都經歷過,只是當我們與繁體字產生距離後,又會因「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而念念不忘,認為繁體字沒能成為當下的書寫規範,是一件很可惜的事。郭先生指出:「漢字形體的演變,是由近似圖畫的寫實象形變成由筆畫組成的符號,主要是筆勢的變革,而形體的變化,總是趨勢是由繁趨簡。」那麼漢字是如何誕生的?人類又是怎樣意識到漢字需要簡化的呢?
  • 從甲骨文到楷書,我們經歷了怎樣的歷史?
    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楷書,漢字經歷了上千年的演化史。隋唐之後,楷書成為漢字正宗,並影響到周邊,形成一個覆蓋東亞的「漢字文化圈」。放眼整個「漢字文化圈」,在近代,漢字的地位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戰。1949年後,漢字又經歷了不止一輪的簡化。從中,我們能隱約感受到時局的複雜。
  • 中拳西姿而「嬗變」的《大成拳》
    中拳西姿而「嬗變」的《大成拳》空氣轉識成「兵器」,空氣轉識成「對方四肢」,這是大成拳「禪拳不二,拳道一如」的「嬗變」特色之一,故此,大成拳可謂「中拳西姿」的中國現在拳法之代表。(李虎逸之)
  • 日語中為什麼會有漢字?漢字在日語中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漢字是公元5世紀隨著一批百濟佛教僧侶將中國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有的朋友可能會知道,古代日本雖使用日語但僅限於語音上的交流,並沒有自己的文字。 漢字剛剛傳入日本時,日語完全使用漢字書寫,甚至直接用漢語書寫,也就是「口中說日語,書寫是漢語」。
  • 古代宰相|從與皇帝坐而論道嬗變到叩頭跪拜,受了什麼力量驅使?
    【古代宰相經歷的四次嬗變,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根源是什麼?】在中國古代除了皇帝,還有一個職位的人群比較受關注,就是宰相。提到宰相,人們一般就會想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句俗語,這的確曾經是他們的寫照。宰相是中國封建時期一個國家之中只對皇帝負責,總攬國家政務者的俗稱。
  • 從甲骨文到楷書,漢字走過了怎樣的一段歷程
    作為記錄漢語的漢字承載著中華民族對世界、自然和自我認知的智慧。在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中,漢字本身已經是中華文明絕不可少的一部分。探索漢字發展演變也就是對中華文明最具代表性意義的美的典範進行梳理。在世界文字發展史上,三大古文字分別是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中國漢字(甲骨文)。前兩種文字都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成了死文字。
  • 中國「廢除漢字計劃」為何沒有實現?漢字如果變成字母會怎樣?
    以往我們比較多的關注「為什麼韓國、越南會廢除漢字?」、「為什麼日本沒有完全放棄漢字?」這樣的話題,卻很少知道,中國在晚清民國時代也出現過「漢字廢除運動」,漢字廢除運動也叫漢字拉丁化方案,也就是說把漢語變成拼音文字。(日本街頭的漢字)有人說,漢字變成拼音文字了,那怎麼區分那麼多的同音字?完全沒法閱讀啊。
  • 漢字的演變是怎樣...
    文字的發展大約經歷了實物文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書寫文字和拼音文字等幾 個發展階段。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蘇美爾文、埃及文、印度梵文、埃蘭 文和中國漢文等。文字來源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
  • 70年前,越南廢除使用數千年的漢字,改用羅馬拼音,後來怎樣?
    但幸運的是,它們的足跡印在了我們的史書當中,只要我們的漢字永遠存在,那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會長存。但是,有些國家,他們的歷史可能就會因為文字的消失而消失了,比如越南。廢除漢字的越南,全民學習羅馬拼音,到底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 每一個漢字都是鮮活的有機體
    《中華書法小故事》由著名書法家、書法博士安軒編寫,集漢字知識和書法知識於一身,把漢字的誕生、成長變化,以及五體書法是怎麼變來的,每一種書體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以及特點等,都用小故事的形式,生動有趣、通俗易懂地娓娓道來。
  • 他發明了一種東西,使漢字沒有拉丁化,拯救了漢字的生死存亡
    中國漢字曾經歷過兩次的生死大考驗,第一次是在新中國成之前,當時的國力衰竭,民族自信幾近喪失,在這種背景下,以魯迅、劉半農等為首的文人紛紛提倡將漢字拉丁化,理由是漢字太繁瑣,不利用學習與教育發展,這場文字大革命在新中國成立舉行的掃盲行動中消逝。
  • 賈家屯的美麗嬗變
    賈家屯的美麗嬗變 「每天早上,我都先到村內廣場做器械鍛鍊,然後繞著村裡走一大圈,再到亮子河邊走走看看。」今年65歲的張慧是開原市八寶鎮賈家屯聞名的健身愛好者。
  • 漢字出國後的故事
    從遠古到今天,從甲骨文到電子閱讀,漢字作為系統文字,是我們習慣使用的表意工具。我們從小學習漢字,我們使用漢字書寫,利用漢字閱讀,我們生活在漢字的國度裡,漢字就是我們環境的一部分。可是很少有人想過,如果漢字出國了,它會遇到什麼?如果漢字在國外生活了1700多年,漢字會變成什麼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