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才子,初唐四傑之首王勃

2021-02-08 薩培喇談藝錄

在唐代早期,有四位才華橫溢的詩人被稱為「初唐四傑」。在初唐四傑中,王勃的文學成就最高,被稱為四傑之首。王勃少年時就有「神童」的美稱。他是山西絳州人,出生於官宦世家。王勃的祖父叫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他的父親叫王福畤官至太常博士。王勃7、8歲的時候讀了一本書叫《漢書注》,在讀書的過程中他發現了很多問題。於是在他9歲那年,專門寫了一本書去勘校《漢書注》。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需要有閱讀量和研究深度。

王勃初入長安的時候,初唐四傑中的楊炯十分欣賞他的才華。楊炯讚揚他,「談古論今,無所不知。」當時長安城裡有個規矩,有才華的人要想在長安一鳴驚人,需要給高官投送文章,王勃也走了這條路。他給右丞相劉祥道送了一篇時政分析,在這篇文章中,他論述了大唐王朝的軍事實力與對外政策。劉祥道看著這位15歲的少年能夠鞭辟入裡地分析朝廷大事,十分欽佩。就這樣,王勃成為長安城裡最亮的那顆星。

17歲那年,王勃正式步入仕途,在沛王府擔任修撰。沛王就是章懷太子李賢,他是李治和武則天的兒子。王勃少年得意,於是乎就有點「得意忘形」。他寫了一篇文章之後,跌落塵埃。原來,沛王和自己的弟弟英王關係很好,他們二人喜歡鬥雞。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鬥雞文》,文中對立的雙方是沛王雞和英王雞。王勃用開玩笑的口氣,代表沛王雞討伐英王雞。這篇文章被唐高宗李治看到了,他覺得這個王勃在唆使他的兒子們吃喝玩樂,調撥他兒子們之間的關係。王勃的仕途之路就這樣毀於一篇文章。

經過「鬥雞」事件,王勃已經無法在長安立足。他的好朋友杜少府在四川為官,於是他前往那裡遊歷散心。他在四川生活三年,認識了很多好朋友,也寫了很多詩歌。王勃始終無法放棄對仕途的渴望,於是他決定再在仕途路。在朋友的幫助下,王勃前往虢州當了參軍。

在虢州期間,王勃犯了一個大錯,他窩藏了一個死刑犯。後來風聲太緊,王勃害怕暴露自己,又把這個死刑犯給殺了。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誰也說不清楚。因為這件事,王勃被判處死刑。幸好當年有大赦,王勃被免除死刑。王勃的父親因為這件事被貶為交趾令。王勃覺得愧對他的父親,出獄後就前往交趾探父。當他一路南下,路過南昌的時候寫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

當他離開南昌後,徹底消失在歷史的舞臺。有人說他溺死,有人說他遇害,還有人說他病逝。就這樣,一代才子在20多歲的時候就離開人世,讓人唏噓不已。

拓展閱讀

《明儒學案》,網友,這是什麼案件?專家,這是一本學術著作

柳暗花明又一村,陸遊代表作《遊山西村》

他敢仗義執言痛斥武則天稱帝,唐代文學家駱賓王

宋朝,不是你想像中的那個樣子

相關焦點

  • 談談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作品——山中
    在初唐及至以後,王勃作品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他年少、才華橫溢,作品足夠流傳千古。這是一首旅愁鄉思的小詩。「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兩句十字,看似微不足道的,但是稍加品味,意境可以廣大到自己所能認知的盡頭。審美形態讓人至心靈共鳴。
  • 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十首經典詩作,尤其第一首,堪稱驚世之作
    這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共稱為「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筆下的著名詩句。王勃字子安,按照今天的地域劃分來看,他是山西省河津市人。他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詩人。王勃從小就非常的聰明,6歲便能寫文,被人稱為神童。16歲時,進士及第,後因寫作遭遇免官、被貶。相傳唐高宗見到王勃的文章,連連說「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 初唐四傑誰最強?楊炯說「愧在盧前恥於王后」,他看不起王勃嗎?
    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是初唐詩壇最傑出的詩人,時人譽為「初唐四傑」。歷史走上了雄渾闊大的唐朝,但文學並沒有及時跟上。「初唐四傑」本系名門大族,但均家道中落,因此他們均出身寒微。他們少年早慧,是不世出的少年天才。他們有強烈的進取心,懷抱以布衣直取公卿之位的偉大志向,迫不及待地渴望走上政治舞臺。但他們的一生均極為悲慘,原本建功立業的志向變成了一場無痕的春夢。
  • 簡敘初唐四傑
    先說王勃,王勃的人生起點,應該說是不低的,王勃出身於山西龍門王家,王勃的爺爺王通自號王孔子,王勃從小就才氣過人,名氣在外,16歲時就被授了朝散郎
  • 初唐四傑的死皆與「水」有關,這是歷史的巧合嗎?
    前言:說起「初唐四傑」,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駱賓王七歲所作的《詠鵝》被傳頌至今,王勃深厚的文學造詣被唐高宗李治稱讚為大唐奇才,盧照鄰一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成千古名句,楊炯的邊塞詩寫得慷慨激昂,頗有風骨。這四個人都是文學大家,但天妒英才,這四大才子的壽命可都不怎麼長,而且四個人的死都與「水」脫不開關係。
  • 初唐四傑誰最強
    初唐的幾百個詩人,到了中晚唐李商隱時代,離他們也就剛過去100年左右的時間,但是,絕大多數的詩人已經沒人關注了,被提起的只有寥寥的幾個名字。而在這被提起的寥寥幾個名字中,最先想到的就是「初唐四傑」。1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是初唐詩壇的第一集團。
  • 「初唐四傑」之王勃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縣(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朝文學家,儒客大家,文中子王通之孫,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共稱「初唐四傑」。王勃聰敏好學,六歲能文,下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秘書監顏師古《漢書注》,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進士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賢)府文學。寫作《鬥雞檄》,坐罪免官。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大量詩文。
  • 初唐遺恨:自由叛逆的王勃
    換個角度說:仕人之苦楚,是因向新主賣貨自薦以求得晉級而產生;即使才華蓋世,卻仍難免媚態。史上新政之初的如此特徵,也註定此類中下層仕人因不得其志而使骨子裡同時具有深沉的叛逆情結。初唐文壇四傑之首王勃者,正是唐初此類隋末降臣的後人。
  • 初唐四傑緣何不得善終
    初唐四傑是指中國唐代初年的四位詩人,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唐朝初年,大臣上官儀秉承陳隋的遺風,創作了形式綺靡、內容纖巧、詩風浮豔的詩作,風靡一時,被稱為「上官體」。當這種形式主義的詩作在詩壇佔據統治地位時,四傑挺身而出,一起反對「上官體」的創作活動。
  • 初唐四傑和晚唐四傑包含的高頻考點!
    唐朝有很多詩人與文學家,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名作佳句供我們學習體會,我們知道李白,知道杜甫,知道白居易,還有一些文學家也很值得我們去了解去去學習,我們今天來一起看一下初唐四傑和晚唐四傑。初唐四傑:是指唐代初期傑出的四位文學家,他們分別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四位,他們的駢文和賦更為出名,而後人更多是去評述他們的詩歌,比如王勃《滕王閣序》、駱賓王的《討武氏檄》,都是當時很有名駢文,他們的文章和詩歌一改以往詩文的宮廷氣息,朝著更為博看壯闊的方向發展,從亭臺樓閣,風花雪月到江河湖海,錦繡河山,無論是內容還是風格都獨樹一幟,連詩聖杜甫也給與了很高的評價
  • 初唐四傑~你了解嗎?
    知識點梳理初唐四傑是指中國唐代初年
  • 初唐四傑:唐代詩壇4大型男,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他們就是唐代詩壇的「型男天團」: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4位唐代詩壇的才子,官位都不高,也沒聽說哪個家境多了不得,他們到底何德何能?翻開《唐才子傳》、《全唐詩》等厚厚古籍,一樁樁關於他們的傳奇記錄在案。用一個網絡金句來形容就是: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 初唐才子被貶時作了首詩,年輕人讀不懂,中年人不敢讀
    初唐四傑指的是唐朝初年四位最有才的年輕詩人,而這四人之中才學最出眾的時人皆推王勃。
  • 初唐四傑的結局如何?有人說皆喪命於「水」
    而令大家感到疑惑不解的是,這四位天才之死都和「水」字有關。在四傑中,古絳州王勃是最天才的,位居四傑之首,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被多數人題寫在畢業紀念冊上,到老都在吟誦;還有我們背過的《滕王閣序》,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更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壯闊的美景。可惜的是,他寫完《滕王閣序》之後,就渡海跑到交趾去探望在那裡為官的父親。
  • 作者是初唐四傑之一,這首五絕比喻巧妙,最後5字出神入化
    李商隱後起之秀,也忘記煩憂,毫不矜持,「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杜牧停下酒杯,略加思索,「溪邊楊柳色參差,攀折年年贈別離。」王勃姍姍來遲,看見這裡正在詩詞接龍,也附和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此時一位神童詩人也坐不住了,下面介紹的作者是初唐四傑之一,這首五絕比喻巧妙,最後5字出神入化。
  • 他在初唐四傑中排第二,用短短9字表示不服,這個排名真不合理?
    而楊炯在官場平靜地度過了自己的一生,他同時也是初唐四傑中結局最好的一個。對於初唐四傑,素來有王、楊、盧、駱的排名,而排在第二的楊炯,卻對這個排名很是不滿,據《舊唐書》記載,楊炯曾特別不服氣地說過:「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短短9字體現出他的立場,排在盧照鄰前,他覺得慚愧,而排在王勃的後面,他卻覺得很不服氣。楊炯為何會有如此想法?難道說這個排名真不合理嗎?
  • 初唐四傑:揮斥方遒、激揚文字,盛世與我俱少年
    初唐四傑是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簡稱為「王楊盧駱」。四傑齊名,原並非指其詩文,而主要指駢文和賦,後遂主要用以評其詩。盧、駱的七言歌行趨向辭賦化,氣勢稍壯;王、楊的五言律絕開始規範化,音調鏗鏘;駢文也在詞採贍富中寓有靈活生動之氣。四傑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傑出人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 初唐四傑才高八鬥,為什麼每個人的命運都悽涼不堪?
    在七十年的時光裡,他們留下了《滕王閣詩》《從軍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從軍行(烽火照西京)》《長安古意》等佳作。從詩風看,王勃清新、楊炯雄厚、盧照鄰奔放、駱賓王激揚,讓時人眼前一亮。詩聖杜甫給他們的評價很高,「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然而,個人的命運往往捆綁在帝國的戰車之上。
  • 王勃這首悽美悲涼的五言絕句,非常冷門,很多唐詩愛好者都不知道
    在璀璨的唐詩文化中,初唐四傑是不得不提到的人物: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簡稱「王楊盧駱」。「詩聖」杜甫就對「初唐四傑」讚譽有加: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在初唐四傑中,每個人都能夠在文壇獨當一面,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而四人中我們最為熟悉的無疑是王勃,雖然他的生命在27歲時就戛然而止,但是27年的璀璨光亮卻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猶如天空上划過的一顆流星一樣
  • 初唐四傑的背影——楊炯(完結篇)
    但是楊炯在如此憋屈的環境中寫過一首詩——《從軍行》,這首詩裡有一句話: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有人說,假如李白開盛唐任俠之風氣,那楊炯的那首詩便是投筆從戎之濫觴。但我認為不止這些,這首詩不僅僅有對煩悶的抒發,對馳騁沙場的嚮往,還有一種最易被人無視的情感——家國情懷。懷才不遇也好,玷汙詆毀也罷,楊炯始終毫無怨言,畢竟國家——始終是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