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早期,有四位才華橫溢的詩人被稱為「初唐四傑」。在初唐四傑中,王勃的文學成就最高,被稱為四傑之首。王勃少年時就有「神童」的美稱。他是山西絳州人,出生於官宦世家。王勃的祖父叫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他的父親叫王福畤官至太常博士。王勃7、8歲的時候讀了一本書叫《漢書注》,在讀書的過程中他發現了很多問題。於是在他9歲那年,專門寫了一本書去勘校《漢書注》。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需要有閱讀量和研究深度。
王勃初入長安的時候,初唐四傑中的楊炯十分欣賞他的才華。楊炯讚揚他,「談古論今,無所不知。」當時長安城裡有個規矩,有才華的人要想在長安一鳴驚人,需要給高官投送文章,王勃也走了這條路。他給右丞相劉祥道送了一篇時政分析,在這篇文章中,他論述了大唐王朝的軍事實力與對外政策。劉祥道看著這位15歲的少年能夠鞭辟入裡地分析朝廷大事,十分欽佩。就這樣,王勃成為長安城裡最亮的那顆星。
17歲那年,王勃正式步入仕途,在沛王府擔任修撰。沛王就是章懷太子李賢,他是李治和武則天的兒子。王勃少年得意,於是乎就有點「得意忘形」。他寫了一篇文章之後,跌落塵埃。原來,沛王和自己的弟弟英王關係很好,他們二人喜歡鬥雞。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鬥雞文》,文中對立的雙方是沛王雞和英王雞。王勃用開玩笑的口氣,代表沛王雞討伐英王雞。這篇文章被唐高宗李治看到了,他覺得這個王勃在唆使他的兒子們吃喝玩樂,調撥他兒子們之間的關係。王勃的仕途之路就這樣毀於一篇文章。
經過「鬥雞」事件,王勃已經無法在長安立足。他的好朋友杜少府在四川為官,於是他前往那裡遊歷散心。他在四川生活三年,認識了很多好朋友,也寫了很多詩歌。王勃始終無法放棄對仕途的渴望,於是他決定再在仕途路。在朋友的幫助下,王勃前往虢州當了參軍。
在虢州期間,王勃犯了一個大錯,他窩藏了一個死刑犯。後來風聲太緊,王勃害怕暴露自己,又把這個死刑犯給殺了。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誰也說不清楚。因為這件事,王勃被判處死刑。幸好當年有大赦,王勃被免除死刑。王勃的父親因為這件事被貶為交趾令。王勃覺得愧對他的父親,出獄後就前往交趾探父。當他一路南下,路過南昌的時候寫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
當他離開南昌後,徹底消失在歷史的舞臺。有人說他溺死,有人說他遇害,還有人說他病逝。就這樣,一代才子在20多歲的時候就離開人世,讓人唏噓不已。
拓展閱讀
《明儒學案》,網友,這是什麼案件?專家,這是一本學術著作
柳暗花明又一村,陸遊代表作《遊山西村》
他敢仗義執言痛斥武則天稱帝,唐代文學家駱賓王
宋朝,不是你想像中的那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