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一為汶萊廣西總商會會長鄭作亮宗彥,左二為廣西抱團文化集團執行總裁鄭點宗彥,左三為廣西建工集團二建鄭福藝宗親,右一為中國東協鄭氏商會創會秘書長鄭華強宗長。
牛年伊始,春節喜慶之餘,大年初八(2月19日)中午,在中國東協鄭氏商會創會秘書長鄭華強宗長積極安排下,汶萊廣西總商會會長鄭作亮宗彥與廣西抱團文化集團執行總裁鄭點宗彥在綠城南寧市共謀合作商機,氣氛熱烈充滿濃濃宗親情誼,雙方就各自擅長領域充分交流,達成了合作共贏的共識,相信不久的將來,東協鄭氏與全球鄭氏的合作必將結出豐碩的成果。
圖中為汶萊廣西總商會會長鄭作亮宗彥,左二為廣西抱團文化集團執行總裁鄭點宗彥,右二為廣西抱團文化集團總裁梁慶新昆仲,右一為中國東協鄭氏商會創會秘書長鄭華強宗長。
圖為:武鳴沃柑出口汶萊發車儀式現場
2021年1月29日下午,武鳴沃柑出口汶萊發車儀式在武鳴區起鳳橘洲沃柑果園基地舉行,自治區黨委統戰部副部長陳潔、南寧市政協副主席黃均寧出席了啟動儀式,南寧市政協副秘書長彭家志、海聯民宗委主任楊曉釗參加活動。
啟動儀式上,汶萊廣西總商會會長、南寧市政協特邀嘉賓鄭作亮先生,廣西起鳳橘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勇先生先後進行致詞。隨後,出席領導和嘉賓為發車儀式剪彩。
據悉,武鳴沃柑順利出口東協國家,緣起南寧市政協一次考察活動,政協特邀嘉賓鄭作亮先生看到優質的武鳴沃柑,就有把沃柑出口到汶萊的想法。在南寧市政協搭橋、鄭作亮先生與汶萊皇室牽線下,得到了自治區和南寧市各部門,以及海關大力支持,進展順利。在2020年10月舉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僑商僑領交流合作大會上,武鳴沃柑龍頭企業廣西起鳳橘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與汶萊廣西總商會籤訂了2020至2023年優質沃柑示範基地產出沃柑出口東協國家合作框架協議,預計出口金額約1.2億元。籤約之後,南寧市政協積極跟進項目落實,與區市統戰部、區政協、海關等部門通力協作,幫助完成辦理沃柑出口東協國家有關包裝、品牌宣傳及檢疫、運輸、報關等相關通關手續。這是南寧市首批出口汶萊的武鳴沃柑,也是武鳴產優質品牌沃柑首次進軍東協,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在剛剛過去的第17屆東博會上,汶萊廣西總商會會長鄭作亮重點考察了中國及東協國家在肉類、水果等生鮮產品上的銷售情況。目前,鄭作亮的主要業務是將汶萊的肉類產品引進國內市場,同時把廣西優質水果推向東協市場。
汶萊廣西總商會會長鄭作亮:「要出口武鳴沃柑到東協國家,第一個是菲律賓,第二個是新加坡,第三個就是汶萊,第四個就是馬來西亞。跟西林投資集團籤訂了合作框架模式,西林的沙糖桔將會出口到汶萊。」
關稅進一步降低,物流更加便利,成本不斷縮減,讓鄭作亮陸續在廣西開辦了食品貿易、電子商務、食品外包裝等不同類型的企業。基於廣西自貿試驗區欽州港片區不可多得的區位優勢和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鄭作亮積極準備投資建設一個冷鏈物流園。
汶萊廣西總商會會長鄭作亮:「以欽州港為據點,建立一帶一路戰略儲備庫,緩解雲貴川到兩廣肉類的需求;加強中文兩國的國際貿易往來,推動廣西土特產、優質水果出口至東協各國。」
「中遠太倉號」鳴笛起航
中國與東協之間貿易往來的加強,得益於港口、航線等硬體設施的升級。廣西自貿試驗區設立一年多以來,圍繞貿易便利化、投資自由化、物流標準化開展制度創新,有效地推動貿易物流向北部灣國際門戶港集聚。目前,北部灣港共有生產性泊位268個,綜合吞吐能力約2.6億噸。北部灣港開通貨櫃班輪航線52條,實現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港口通航。
北部灣港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戴翔:「(我們)外貿航線達到了28條,也開行了通往新加坡和香港這個國際航運中心的天天班的航線,其中香港實現了每天都有航線,新加坡實現了每周有2~3個航班。」
據了解,廣西自貿試驗區正在加速推進國家賦予的120項試點任務,目前實施率達92.5%,同時推動下放162項自治區級行政權限,落實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事項545項,形成46項制度創新成果。數據顯示,截至11月20號,廣西自貿試驗區累計新設企業1.4萬多家。
接下來,廣西自貿試驗區要深度融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建設,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開展差異化探索,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自治區商務廳廳蔣連生:「廣西自貿試驗區持續推進「一中心一平臺一鏈條」的建設,打造中國—東協經貿合作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共同建設面向東協的數字經濟新高地,推動跨境產業鏈發展。」
2019-10-28
手寫的家族成員表

鄭良仁摸著祖厝土牆,想起父母臨終時要回祖家看看的一幕,百感交集。

尋找祖輩足跡
編者按:
根,是故土,是難以割捨的情懷。任憑漂泊百年,相距3000公裡,再深邃的時空都無法隔斷熾熱的血脈。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日漸深入人心,沿線眾多華僑華人心念來處,執著尋根。
上個世紀的沿海縣城仙遊,曾有不少老一輩遠渡南洋謀發展,鄭相發是其中之一。1919年,鄭相髮帶著時年9歲的兒子鄭錦世漂洋過海,距今已有百年。
2019年10月19日,經過一番尋找,馬來西亞僑胞鄭錦世之子鄭良仁帶領家人一行6人回到故土書峰鄉蘭石村,在百年古厝裡,摩挲先輩的印記,對這個家族而言,這段回家路,他們走了100年……
「阿爸阿媽,我帶你們二老回老家了。」鄭良仁帶著父母的遺願回到故鄉,眼眶泛淚,喃喃自語。
百年光陰,鄉音未改,鄭氏親人之間的交流,全是普通話和莆仙話。
■漂洋過海 時代變遷音訊全無
出生於馬來西亞的仙遊籍華僑鄭良仁今年70歲,膝下育有四個兒女。
鄭良仁說,其祖父鄭相發在世時跟家鄉親人有書信往來,有時也會寄些物件。他曾幫著寫信,內容多半是些家常問候,「我母親很想回來,但父親又怕觸景傷情,加上交通不便、忙於謀生和照顧家庭,就都沒回來過」。到了20世紀30年代,由於當時國內外局勢動蕩以及鄭良仁父親的去世,一家人與家鄉親人失去聯繫。而這一斷,就斷了80多年。
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鄭良仁掌握的信息卻依然停滯在幾十年前。他父親留下的家鄉舊址中寫著:中國福建仙遊安能裡赤石村。這是何地?他們不知。
與此同時,留守在老家的鄭氏族人也曾多方尋找遠在馬來西亞的親人,可惜都沒有結果。
■友好大使 圓了全家人的尋根夢
鄭良仁的女兒鄭淑珍,是鄭相發在馬來西亞的第四代子孫,她工作之餘熱心公益,於2014年加入詩巫興化莆仙公會,並於2018年當選為詩巫興化莆仙公會秘書長、馬來西亞興安會館總會理事。在這裡,鄭淑珍有了更多機會,認識中國,認識莆田。
「我們從小聽父母說曾祖父曾祖母來南洋的故事,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家鄉具體在哪裡,所以我一直有圓夢的想法。加入詩巫興化莆仙公會後,開始從事尋根問祖的事務。」鄭淑珍說。
積善之家有餘慶。在一次尋根之旅中,鄭淑珍第一次來到莆田。那時她就一直想:仙遊安能裡赤石村在哪裡?一定要找到這個地方。
201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鄭淑珍接待了來自莆田學院的交流團,為他們在異國他鄉提供了許多幫助,並結識了莆田學院教授黃金火、陳祖芬等人。這次結緣,讓她的尋根之路邁出了跨越性的一步。
鄭淑珍說,「與他們談起尋根的事情,他們就說那你就回來啊。我說不知道地方在哪裡,我爸爸也不知道在哪裡。」黃金火、陳祖芬等人當即表示,發個祖籍地來,大家一起來幫忙找。
當黃金火和陳祖芳聯繫到市派駐書峰鄉蘭石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李俊華後,李俊華查閱史料,得出結論:莆仙方言中,「能」和「賢」音近,實為安賢裡。進而把目標縮至書峰,乃至蘭石村。
為了找到親人,憑著記憶,鄭良仁還手寫了一張家族成員表,從鄭相發那代寫到鄭淑珍這一代。這張家族表也是此次尋根得以成功的關鍵。李俊華把鄭良仁手寫的家族成員表拿給蘭石村老協會老人、鄭良仁家族長者、村退休幹部,得以最終確認。
■鄉音無改 闊別百年親人相見
一家都在馬來西亞出生的鄭良仁,此次是第一次回仙遊,第一次見到長輩們常掛在嘴上念叨的家鄉和親人。
當天,在鄭氏祖厝,他們拾級而上,一步一腳印,走得很慢,時而停下腳步輕撫祖厝土牆,細細觀看這座先祖曾居住過的百年古厝。他們還小心翼翼地推開木板門,走進久無人居的房間,憶往昔,感受先祖曾經的生活氣息,駐足許久,並用手機錄像、拍照記錄這一幕幕。
初入祖厝,鄭良仁眼中飽含著淚光,百感交集,哽咽地說:「阿爸阿媽,我帶你們二老回老家了。」鄭良仁兒子鄭建興則說,「沒想到祖厝還保留著,以前阿公的生活原來是這樣。」
時隔百年,家鄉親人同樣期盼著和他們相見的這一天。鄭良仁在蘭石村的親人很多,聽到曾經遠渡馬來西亞的親人要回來,他們特地從四面八方趕回蘭石認親。雖未謀面,但他們之間也不生疏,圍坐一起,品嘗文旦柚,有著講不完的話。鄉音無改,鄭良仁一家的仙遊方言和普通話都說得很好。原來,在外百年,鄭氏一家人有著必須要會家鄉話的「鐵律」。鄭良仁的親戚鄭仙香說,「聽到他們會說老家話,我十分驚訝。」
鄭淑珍說,「因為沒和家鄉親人見過面,來之前心裡有一些忐忑,擔心生疏和陌生,也擔心沒辦法溝通交流。來之後,我擔心的事情都沒發生,感覺每個人都很親切,就像好久沒有回來的孩子和家人相聚在一起,這種感覺是非常棒的,心裡很激動。」說到動容處,她眼眶含淚,卻滿心圓滿。
今報記者 劉燕欽 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