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作為中國傳統器樂中的一員,經過上千年的豐厚積澱至今,它的音樂不僅帶有鮮明的文化烙印和民族特性,其豐富經典且流傳至今的大量古典樂曲更是中國音樂的瑰寶。
《十面埋伏》又名《淮陰平楚》,是一首傳統琵琶古曲,描述了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在垓下進行決戰時,漢軍設下十面埋伏陣法,從而擊敗楚軍,迫使項羽自刎於烏江的歷史畫面。
早在十六世紀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書中就記述了當時琵琶名手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的生動狀況:「《楚漢一曲》,當其兩軍決鬥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闢易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悽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餘騎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落涕之無從也。其感人如此。」這段文字說明,《十面埋伏》的內容、結構和音樂形象與《楚漢》一曲所描述的大體一致,證明它的流傳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全曲分13段:1.烈營(分營、擂鼓、掌號、馬蹄聲);2.吹打;3.點將;4.排陣;5.走隊;6.埋伏;7.小戰;8.大戰;9.項王敗陣;10.烏江自刎;11.從軍奏凱;12.諸軍爭功;13.得勝歸營。各種樂譜在曲名、段落劃分上會有不同,但全曲本身大同小異,最後的3段也常被刪除。
全曲13個段落還可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漢軍大戰前的準備,突出表現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其中包括:「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五小段;
第二部分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繪了楚漢兩軍殊死決戰的戰鬥場面,包括「埋伏」、「小戰」、「大戰」三小段。
第三部分表現戰鬥結束後的情景,最後的5個段落中的前兩段旋律悽切悲壯,音樂氣氛異常低沉,塑造了項羽慷慨悲憤的藝術形象,後三段描述漢軍以勝利者姿態出現的各種情景。
此曲幾乎用盡了琵琶演奏技巧中全部指法,右手的掃拂,快速彈挑、長輪、滾、還運用了煞弦和拍擊面板。而左手的推拉、吟揉……特別是絞弦的運用,在這些演奏技巧的模擬渲染之下,使人產生親臨古戰場之感。然而,對古戰場壯烈情景的領悟不是所有聽眾都能達到的,尤其是作品中以長輪指法描繪簫聲及楚軍潰敗時所表達的情感是極為複雜的——既有對末路英雄的惋惜,更有對戰爭殘酷之無奈。
演奏者趙嘉惠,山西汾陽人,現就讀於湖北省黃岡師範學院音樂系,6歲受麗琳媽媽啟蒙開始學習琵琶,後師從山西大學音樂學院王贊珍老師,考入大學以後有幸師從劉洋老師,在各位老師的精心輔導和她自己的刻苦努力下,琴技日趨成熟。她的夢想是當一名好的琵琶老師,做民族樂器的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