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沒有感恩節
(說明:宅居無趣,聊博諸君一樂。純屬虛構,幸勿對號入座)
世界上有不少國家有感恩節,像文明古國埃及、希臘,像新貴國家美國、加拿大。
可是,中華民族是一個知恩必報的民族,我們有結草銜環、烏鴉反哺這樣的感恩情結,為何獨獨沒有感恩節呢?
可能與下面這件事有關。
據說乾隆爺駕崩,和珅哭得死去活來。的確,乾隆對於和珅,那真是君恩浩蕩,如果還不感恩,簡直畜生不如。因此,和珅一邊為乾隆總理喪事,一邊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輔佐嘉慶皇帝,誓死以報聖恩。
誰知君心難測。乾隆屍骨未寒,嘉慶帝先是一道聖旨,宣布和珅二十大罪,將和珅革職抄家;隨後一道聖旨,賜和珅白綾自盡。
和珅死後,一道幽魂,飄入地府,一路椎心頓足,那個恨啊,簡直要恨他嘉慶祖宗十八代。可是,一想到嘉慶的祖宗十八代,當然就想起了乾隆爺。乾隆爺對我可是實在好啊,我怎麼能恨他呢?是乾隆爺讓我位極人臣,是乾隆爺讓我富可敵國,是乾隆爺讓我威風八面,是乾隆爺讓我享盡人間富貴,做人不可忘恩負義。一路想著,終於釋然。他想,興許是乾隆爺想念我,要我到地府來服侍他?
到得地府,和珅立馬去拜見了乾隆。那一見,君臣隔世重逢,場面令人唏噓。
終於安頓之後,和珅開始反思,為什麼自己一路上會那麼恨呢?原來自己是缺少一種感恩情懷。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話,可能還是感恩教育的不足,看來要加強感恩教育啊。
於是,他想召集一些名人,召開一個小型的高端研討會,研究一下這個議題。
找誰呢?
孔子、老子,中華文化源頭的兩座巨峰,那是肯定要邀請的。
李斯可以考慮,他在文化界和政界都曾混得風生水起。
董仲舒來一個,他對中國文化的梳理和統一作出了重要貢獻。
還有誰呢?要說對文化作出了貢獻的,許慎可以參加,他的《說文》對文字的整理功不可沒。
還來一個更民間的,邵康節不錯,有學問,又有智慧,足以代表民間。
當代名人,也應該來一個吧?最好是在民間有聲望的,新潮一點。對,曹雪芹可以,他的《石頭記》可說是一時洛陽紙貴。
總共七個了,加我八人。不行,萬一槓起來了,四對四,應該來個少數服從多數。這些人政界分量不足,來個政界重量級的?嬴政呢?名聲不好,秦代有李斯了。對,唐玄宗,既是文化名人,又是皇帝。
第三天,沒想到,人都到齊了。
本來想推老孔或者唐玄宗做主持人的,但他們都推說,對於會議的宗旨和具體要求不很熟悉,和珅便當仁不讓地做起主持人了。
和珅致辭:
「歡迎諸位大咖。諸公均乃我大中華之文化巨擘,和珅何德何能,能致諸公蒞臨。和某唯有三呼:感恩!感恩!再感恩!
「故此,今日議題,即為感恩。諸公雲遊太久,當不知方今世上風氣。如今世上,知恩不報者有之,忘恩負義者有之,甚者恩將仇報!故在詩教樂教之外,當施感恩之教。三教並舉,方可人文化成。
「而感恩之教,唯感恩節之舉。據聞西方諸國,有感恩之節,如舊邦埃及、希臘,新寵美利堅、加拿大。自有感恩之節,民風為之一新,國運為之一振,尤以美利堅、加拿大為甚。據此,民風之變,感恩之教,唯感恩節之舉。
「今特邀諸公,以商設感恩節之國是。不知諸公以為然否?」
和珅致辭之後,諸位大咖,一陣沉默。
不料率先打破沉默的是老子,他以其慣有的簡潔,好像搖了搖頭,只說了兩個字:
「否,否。」
這讓和珅一陣心慌。老先生,德高望重啊,他一上來就「否否」,會議還怎麼進行?和珅只得說:
「尚請先生申述一二。」
老子垂眉閉目,似已入定。
和珅只得看看他人,餘人見老子搖頭,便也沉默不語。會議一時陷入僵局。
還是邵康節沒有那麼矜持,終於開口:
「先生之意和珅君不知?」
和珅一驚,腦海中忽然冒出:「夫禮者,中信之薄,而亂之首也。」怎麼只想到他的聲望,沒想到這些呢?怎麼請他來了?他真想揍自己兩下。
不過,孔老先生總該同意吧?和珅於是將目光投向孔子,算是求救。剛好目光和老孔對上了。孔子不好迴避,但又不好直接反撥老子,老子畢竟做過自己的老師,於是孔子點了點頭,說: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庶幾古風可期。」
和珅環顧四周,有點頭的,也有腦袋在動,但看不出點頭搖頭的。
這時玄宗開口了:「票決可乎?」畢竟是領袖人物,遇事自有主張。
於是票決:一票反對,一票棄權,七票贊成。
和珅長舒一口氣:
「感恩諸公!然擇日幾何?」
老先生既然反對,自然不參與日期討論,仍在定中。
其餘人倒是躍躍欲試。不過孔子在上,不敢造次。
大家讓孔先生先說,孔先生也不好推辭,便道:
「人日,社日,二擇其一,可乎?」
和珅應道:
「聖人以人為本,故曰人日。然社日,春社?秋社?」
邵康節接道:
「如取社日,自當春社。無春風何來夏雨?無春種何來秋收?」
此時董仲舒接話:
「聖人在上,人日社日,自在議中。尤以春社為佳,一絲一縷,一粥一飯,無非社稷。然弟子亦有一佳選,新正十五,尚可?」
曹雪芹說:
「正可鬧花燈。」
董仲舒臉一微紅,辯道:
「民間感恩,自當人日社日。如若君王感恩,則當感太一之恩。今言感恩,民乎?君乎?太一之生,在正月十五,與元宵相重,正好思太平之源,君權所自,一日兩用,豈不更妙?」
雪芹莞爾:
「妙哉妙哉,一諧一莊,啼笑兩可。」
董仲舒訕訕落座。
李斯見此,站立拱手,慷慨開腔:
「中華一統,同軌同文,皆秦王之功。為感秦王之恩,當節定新正初一,況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既慶新年,亦感舊恩。」
不料餘人一齊搖頭,李斯頗感尷尬。
許慎為打破尷尬及時插話:
「三月廿八,亦可一議。」
和珅不解:
「此是何說?」
許慎道:
「言與文(字)乃人之脫越於禽獸也。如言感恩,當感言文之源。言之何來,尚不得而知;而字之源於倉頡,已成定論。文明至今,不可不感倉頡之恩。」
看來是許慎之言,引起了曹雪芹的興趣,他也開言道:
「還有一日,亦可入選。」
眾問:「何日?」
雪芹道:「三月十六。」
眾人一時不解。雪芹釋言:
「適才見面,和珅君謬讚拙著洛陽紙貴,則當感蔡君之恩,老先生《道德經》、孔先生《論語》、許先生《說文》,皆賴蔡君以廣布也。」
許慎點頭附和。
還是康節興致最高,接著說道:
「諸君所言,均可一議。鄙人亦有一說:三月十八,伏羲誕辰。伏羲開漁獵,定婚嫁,創太極,畫八卦,真文明始祖也。」
這一說,頗有道理。
和珅一聽,有點著急,還剩下唐玄宗沒有說話。玄宗其實也有提議,他原想提出二月十五,他在位時曾設玄元節,紀念老子誕辰。可大家各持一說,紀念老子一說恐無勝算,況老子或將當場否定,何必自討沒趣。便說:
「諸公莫衷一是,仍當付諸票議。」
眾位附和,來不及徵詢主持人意見,便已舉手表決。結果,唯社日之議兩票,其餘則一票或零票。
眼看會議無果而終,還是邵康節精明,問了一句:
「和珅君意下如何?今召諸公前來,可有腹案?」
和珅確有腹案,他想定八月十三。可,一見諸公眾議,都屬高明,自己動議,極難獲勝,一時慌神。好在諸人之議全被否決,則己論尚有一線生機。然而怎樣自圓其說?不過,要論機變,在座諸公,唯康節可比。和珅幾番思索,終於找到理由:
「小可只覺感恩之義重大,不及深思,只為求教諸公。今諸公動議,雖各有高論,卻難分軒輊。由此則可另謀他法,不限一人之念,只求感恩之意。或可八月十三,給假三日,與中秋同慶,當此豐收之際,當思一粥一飯來之不易。諸公意下如何?」
諸公一聽,面面相覷,和珅之論,實屬牽強,究是何意?
康節掐指一算,哦,原來如此。便拂袖而起:
「諸公,走也。」
於是大家拂袖而出,將和珅留在當場。
到得門外,眾問康節,到底何意?
康節說:
「八月十三,乾隆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