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與一切法無違殊勝及道次第

2020-12-17 心智自在

#佛教正法#

至尊阿底峽尊者

引言

在藏傳佛教歷史上,阿底峽尊者是後弘期極為了不起的一位大德,為了迎請尊者入藏,阿里地區的智光國王還捨棄了自己的生命。

當阿底峽尊者被迎請到藏地時,受到了隆重的迎接儀式,當時藏地的大智者拏措大譯師也在迎請者的行列裡。

阿底峽尊者問了拏措大譯師有關佛教中大小乘以及顯密經續的觀點、內容以及修法等問題,拏措大譯師都做了圓滿回答。阿底峽尊者就感嘆:「藏地有這麼偉大的譯師和修行者,看來我根本不用來藏地。」

接著,尊者又問這些大小乘以及顯密經續如何修行,拏措大譯師回答說應該按照各自的儀軌分開修行。阿底峽尊者就說:「看來我確實需要到藏地來,因為藏地的修行人還不知道如何將所有的佛法圓滿於一座的修法。」

後來,阿底峽尊者在藏地廣傳佛法,並且根據釋迦牟尼佛的補處至尊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造了道次第的修行論著《菩提道炬論》。

至尊宗喀巴大師

阿底峽尊者圓寂300多年以後,藏地又出世了無與倫比的三界導師至尊宗喀巴大師,他根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造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講述了從一個博地凡夫到成佛之間的修行次第和過程,並且開創了新噶單派——噶當派(格魯派)。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到《菩提道炬論》的四種殊勝時,第一個殊勝就是「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為什麼首先需要講」一切聖教無違殊勝「呢?

1 、宣說之必要

我們知道,現存於世的佛教分三大體系:南傳巴利語系、漢傳漢語系和藏傳藏語系,又稱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其中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同屬於北傳大乘佛教。

現在出現了一些所謂的考古學者,提出了原始佛教的概念,並且認為原始佛教才正宗,其他的佛教都屬於杜撰云云。而一些不明真相的佛教徒也跟著附和起鬨,導致佛教內部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漢地的一些高僧大德為了度化眾生的需要,特別強調」一門深入「,導致許多沒有智慧和辨別能力的弟子出現讚嘆自宗、毀謗他宗造下舍法罪極重惡業的現象。

基於以上原因,尊者悲憫後世學人的緣故,首先宣說了「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2、何為「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解釋何為「一切聖教無違殊勝」時,這樣說:「(一切聖教)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

這是說:一切聖教都是一個補特伽羅成就佛果的妙道,而且隨著其各自的體性,有些聖教是宣說菩提道的正體,有些教是宣說菩提道的支分。比如,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是菩提道的正體,其餘則是菩提道的支分。

一門深入與道次第是否相違

1、一門深入

在漢族的高僧大德中,特別強調「一門深入」的重要性,尤其是淨土宗的大德們,更是強調「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在藏族的很多在家人中,有許多一生專門念誦六字大明咒或者阿彌陀佛心咒幾億遍的藏民,有的生前就獲得了成就,有的臨終得以自在往生清淨剎土。

所以,一門深入實在是今生能夠獲得成就或者臨終往生清淨剎土的一種實修要訣。

2、道次第

在西藏影響最大的五大佛教教派中,都有各自的「道次第」,而且成為這個教派實修的必修課。

所謂「道次第」,是指一個補特伽羅從凡夫人到成佛次第修行必經之路的圓滿教授。

在西藏的修行人中,依靠各自教派的實修引導次第獲得成就的人數不勝數。而漢族人也有明慧比丘尼實修142個《大圓滿三處三善引導文》六個月,即生獲得大圓滿成就的例子。

至尊無垢光尊者

3、一門深入與道次第是否相違

佛陀曾經在經中說過:「吾之教法如蜜,中邊皆甜。」也就是佛陀宣說的聖法如同蜂蜜,無論修行哪個法門都可以達到「止息煩惱酷熱,獲得解脫清涼」的功效。

因此,無論是「一門深入」也好,還是次第修持「道次第」也好,都是成就菩提果的一種方便,不存在孰高孰低,二者的差別僅僅是根據補特伽羅不同的根機應機施教罷了。

雜修與一座上圓滿一切法

在跟一位師兄交流之時,我說大小乘以及顯密教法可以在一座上圓滿修持。他說:「這不是雜修嗎?」

如果按照拏措大譯師的修法來衡量,我的修法確實屬於「雜修」。但是按照「一切聖教無違殊勝」和法界實相來看,一本來就是一切,萬法皆不離心之本面,一切修法皆可以融為一來修持。

比如,在不同的教派中有不同的實修竅訣,但是最後證悟的法界是一個。我在實修大圓滿的竅訣時,當完整修完所有竅訣時,雖然沒有什麼境界可言,但是也初步明白了所有的竅訣其實最終可以成為一個竅訣。

當然,不明白「一切聖教無違殊勝」或者本師釋迦牟尼佛傳講八萬四千法門的密意所在,確實會出現「各種疑難雜症交織在一起糾纏不清」的情況。

相關焦點

  • 菩提道次第廣論(P104-105)
    繁體字版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攝法經雲﹕「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僧功德中。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念。
  • 深入經藏:皈依三寶 得清淨道 獲生圓滿
    《大悲經》卷三禮拜品說:「阿難,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門,汙沙門行,自稱沙門,形似沙門,當有披著袈裟者,於此賢劫彌勒為首,乃至最後盧遮如來,彼諸沙門如是佛所,於無餘涅槃界,次第當得入般涅槃,無有遺餘。何以故?阿難,如是一切諸沙門中,乃至一稱佛名,一生信者,所作功德,終不虛設。」第一種經,是總說皈敬三寶的功德,後三種經,是各別贊說皈敬佛、皈敬法、皈敬僧的功德。
  • 法王如意寶開示:大圓滿法越往後越興盛圓滿,如果能夠修行則越來越殊勝.
    第三種認為,眾生本來現在就是佛,能如是了知之道,可以即生成就佛果,這就是無上密續的觀點。雖然有無數的無上密續,但從所詮意的角度來看。大體上分為:如巜密集金剛》一般主要講五次第修法的父續。如巜喜金剛》一般主要講到道果法的母續。五二無勤的修持如《時輪金剛》的六瑜伽一般。這些當中,最殊勝的就是《時輪金剛》的六瑜伽。
  •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開講,龍天歡悅!
    真如上師於常師父示寂後,穩定僧團,建立了圓滿的僧團學制,並成立譯經院,翻譯宗大師教法傳持下來的一切重要典籍。並以注釋《菩提道次第廣論》最具代表性的論著《四家合注》首先翻譯。      真如上師得此傳承,以無限悲心,為利漢地廣大有情,特依《四家合注》廣解《菩提道次第廣論》,讓弟子們能更深廣學習菩提道次第,廣開無量有情慧眼!菩提道次第廣傳,是漢人無比的福份。
  • 《摩訶止觀》的道次第思想
    23用龍樹菩薩「四門不生」遍破推求,一切法了無自性,實無一法可得, 況三千法?然為了化他,仍可站在「四悉檀」的立場,立一切法。智者總 結「不可思議境」的定義:一相一切相,一切相一相,非一非一切,乃至一究竟一切究竟,一切究竟一究竟,非一非一切。24所以可說「不思議境」即是:一心中遍歷一切法,無非不思議境、無 非不思議三諦、無非不思議三智!
  • 《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之二十一:阿闍黎勇金剛的歷史
    根據《噶當卷帙》中說:「阿闍黎勇金剛依止唉那達裡為師,聽受了大乘道次第全圓教授,專一精修。
  •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錄音(P2-4)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今初 如讚雲﹕「二十一歲中,善巧六十四,技術及一切,工處善構言,及一切諸量。」謂於二十一歲以內,學習內外四共明處。聲明,因明,工巧業明,及醫方明,善巧究竟。特如大卓龍巴雲,十五歲時,僅聞一次正理滴論,與一黠慧戲論外道興辯,令彼墮伏,美譽徧揚。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佛祖在《金剛經》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中有一句話叫做「一切法都是佛法」,有許多的人都只能有一個大概的理解,而難以體會到隱藏在其中的大智慧,從而白白讓自己錯過了悟入甚深佛法的機會,難以登堂入室而得見般若花開。
  • 金剛亥母心咒殊勝功德
    請讓我們一起為利益天邊的一切如母有情解脫成佛而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錄音(序)
    設踰共道非所堪能,或由種性功能虛劣,不樂趣密咒者,則唯應將此之次第加以推廣。」其為特尚密宗之理論,甚為顯然。例之賢首以別教一乘特尚華嚴,天台以純圓獨妙特尚法華,固將無別。然中國尚禪宗者,斥除一切經律論義,雖若宗鏡錄遍錄經論,亦但揚厥宗,鄙餘法為中下。尚淨土者,亦勸人不參禪學教,專守一句彌陀。
  • 能得此殊勝的三昧法門?【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無分別智清淨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淨故。得不思議智境界故。得一切智入智境界故。又令得菩薩十地始終故。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相故。緣念一切佛法故。修習分別無漏法故。善選擇觀察大智光明巧莊嚴故。善入決定智門故。隨所住處次第顯說無所畏故。得無礙辯才光明故。住大辯才地善決定故。憶念菩薩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眾生界故。能遍至一切處決定開悟故。】
  • 「聖道三要」為菩提道次第最殊勝的教授
    如是次第收攝好行無義之心,置心一處則易發慧,以智慧即可斷執著而得涅槃。是故,聞法具有成就戒定慧三學之不可思議功德。要成為一個佛教徒,首先必須從皈依開始,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希求安樂、厭離痛苦的共同點,要獲得究竟的安樂,唯有皈依正等正覺的佛,依循佛所開示的教法修持,才能獲得;皈依正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種下將來獲得究竟安樂的因。一般而言,皈依總有二因,即「怖畏」和「信仰」。
  • 菩提道次第廣論(P466-468)
    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菩薩,亦依世間名言而立,若勝義中無得無證。」須如是許,豈謂入中論釋所引為自續派之經耶,如是諸了義經加勝義簡別者,實亦繁多。七十空性論云:「住生滅有無,劣等或殊勝,佛依世間說,非是依真實。」寶鬘論云:「言有我我所,此於勝義無。」又云:「若種子虛妄,其生豈諦實。」又云:「如是世如幻,雖現有生滅,然於勝義中,生滅皆非有。」
  • 菩提道次第廣論(圓滿) | 三十八攝頌略釋
    現在請大家翻開《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我要說明的是第十一頁第七行,「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即便棄捨。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
  • 無比殊勝即身成佛的保證書 (去往諸佛剎土的護照籤證)
    1、供養侍奉功德(1)、供養功德A.供養一師功德等於供養一切佛,經中說:「此供與常供養一切佛等同。」供養一師的功德與供養一切佛的功德相等的原因是:上師是一切佛的法性溶為一體者。 B.一師受供的功德與一切佛受供的功德相同。如《勝樂主續》中說:「住在師身中,接受信士供。」
  • 《原佛》修證|裴勇:關於佛法修學次第比較研究的探討
    欲循一準確脈絡和次第以修行並獲得成就則難上加難矣。一般而言,佛教的法門廣分有小乘、大乘之分,大乘還包括了顯、密之分。另一種常見的分法為人天道、解脫道、菩薩道,菩薩道之中包括了漸修成佛的顯乘道、禪宗頓法和「即身成佛」的密乘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