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導語:下表是我自行劃分的《千字文》第九部分,共6個小節,主題為「古代社交關係的禮儀準則」。人與人之間的走動和往來,就是社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場合就有社交。
《千字文》主題九
1、一個傳統「稱呼禮儀」小知識
在相聲中,逗哏和捧哏會互相調侃,也往往拿對方家人作為素材。這在行業內是允許的,正所謂「臺上無大小,臺下立規矩」。
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開起搭檔于謙的玩笑也是毫不客氣,還戲稱「于氏家族」為中國相聲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他的相聲作品《我的夥伴》,有這麼一個段子:
說的是于謙有了孩子後,他經常和他的父親帶著小寶寶,祖孫三代在門口遛彎。
瞧見朋友,于謙主動介紹:「快來,這是我的犬子。」老頭也高興,說道:「快來,這是我的龜孫兒。」
郭德綱、于謙《我的夥伴》
這自然惹得觀眾捧腹大笑。開心一樂之餘,我們順便漲點兒知識:為什麼稱呼「犬子」是客氣的表達,而「龜孫」卻成了侮辱的詞彙呢?
1、「犬子」是古代的一種「謙稱」。
源於司馬相如的小名,他的父母選用低賤的字詞,是希望他好養活。司馬相如成名後,人們紛紛效仿,用「犬子」稱呼兒子,表示低調和謙虛。
古代有許多類似的「謙稱」,用「敝人/在下」稱呼自己,用「拙荊/賤內」稱呼妻子,用「小女」稱呼女兒,用「舍弟、舍妹、舍侄」稱呼弟妹子侄,用「寒舍/陋室」稱呼自家住所,用「愚見/鄙見」稱呼個人見解,等等。
「犬子」是司馬相如的小名
2、「龜孫」最初是指「第十世孫」。
烏龜本是「四靈」之一,代表著長壽、財富、權力和吉祥。
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麟為百獸之長,鳳為百禽之長,龜為百介(甲殼動物)之長,龍為百鱗之長。——《禮記·禮運》
可是到了明朝,文學家陶宗儀為了嘲弄別人,用「縮頭龜」來表示「其家婦人亂倫不軌而生的野種」。烏龜從此有了貶義,聲名狼藉,也波及了後代「龜孫」。
諸墳掘見黃泉骨,兩觀番成白地皮,宅眷皆為撐目兔,舍人總作縮頭龜。——《南村輟耕錄》
一至十世孫關係圖
2、古代社交禮儀,和「音樂」有什麼關係?
樂殊貴賤,禮別尊卑:殊,不同。別,差別。
以上這個「」稱呼禮儀「」小知識,是「古代社交禮儀」的一個縮影。
在古代中國,統治者構建了一整套的「人倫關係和言行準則」,用以教化民眾,被稱為「禮樂文化」。
禮樂制度的創始人是周公旦,目的是維護周王室的統治秩序。可到了東周后期,諸侯做大做強後,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也就不講規矩了。
目睹了禮崩樂壞的孔子,十分痛心,一生都致力於恢復周禮,並和孟子等後人不斷補充完善,逐漸形成了更加完備的儒家文化體系,用以維護人倫和諧,對後世影響深遠。
完善儒家「禮樂文化」體系的孔子
為什麼古人把「樂」和「禮」放在一起,作為中國文化的代名詞呢?
「禮」是指社會秩序,主要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樂」是指音樂,泛指歌舞戲劇等各種藝術形式。
古時的音樂是由「五聲八音」構成的,五音就是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類似於現代音樂的「duo哆、re來、mi咪、fa發、sol梭、la拉、si西」。
聲音產生的原理是「振動」,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是「噪音」,有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就是「音樂」——小時候物理課上都學過。
有規律的音樂能給人帶來視聽享受,有助於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大家都開開快樂,就會減少矛盾和摩擦。一句話,心情好,就會你好、我好、大家好。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記·樂記》
因此,「和諧」就是「樂」的精神,代表了經天緯地、自然萬物的共生秩序。
禮之用和為貴。——《論語泰伯篇》
推及到人類社會,「樂」便成為了「禮」的創作理念和誕生基礎,故先有樂,方有禮。
「禮樂文化」誕生於「音樂」
「樂殊貴賤,禮別尊卑」,就是《千字文》對「禮樂文化」這一指導思想的總結概述。
在新時代下,這裡的「貴賤或尊卑」不應指人的社會地位等級和差別,而應是每個人要扮演的角色定位。
一方面是根據每個人的認知層級,進行的自我歸類。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具有相同認知的人,往往會擁有相似志趣和性格,他們在一起才合拍、才有共同話題。
春秋時期的楚國,流傳著兩大類民間歌曲,一種是以《陽春》《白雪》為代表的高雅音樂,一種是以《下裡》《巴人》為代表的通俗音樂。
我們不能說哪一種更好,毛主席也曾說過「不能只搞《陽春白雪》、不搞《下裡巴人》」,因為它們都有各自的存在價值和相應受眾。
另一方面是根據每個人的血緣關係,進行的輩分排序。
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標籤,無論你的社會地位如何,都永遠無法改變你的生理等級。
從你出生那一刻,你是誰的兒子或女兒,誰是你的父母和母親,還有誰是你的七大姑八大姨,就下了定論了。
至於你是誰的老公或老婆,或者誰會成為你未來的婆婆或丈母娘,得需要點時間,可能要靠緣分或者相親了。
樂殊貴賤,禮別尊卑
3、古代五種常見的社交關係和準則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被稱為「五倫」,對應的執行準則分別是「忠、孝、悌、忍、善」。
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孟子
1、君臣、父子:忠、孝。
上和下睦:上,長輩。下,晚輩。睦,仰視,恭敬。外受傅訓,入奉母儀:奉,雙手捧著,遵從。訓,成文的規範。儀,固有的禮法。諸姑伯叔,猶子比兒:諸,眾多。子,侄子。兒,兒子。
「忠孝」在《千字文》前篇中專門有所提及:「資父事君,曰嚴與敬。孝當竭力,忠則盡命」。
「君臣」是封建社會的特有說法,擱在現代,引申為民與國的關係,「愛國」代替「忠君」。
「父子」是基於父權主義的說法,實際上泛指「」長輩和晚輩「」,即為「上下和睦」的「上下」。
除了「外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猶子比兒」中的「師徒、父母子女和叔伯子侄」外,也應包括母親這方的長輩「舅舅、姨母」。再上升的話,還應包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及列祖列宗」。
「孝」字,是上「老」下「子」,簡單地說,孩子聽老子的話,就是「孝(順)」。
外受傅訓,入奉母儀
{!-- PGC_COLUMN --}
2、夫婦:忍。
夫唱婦隨:唱,同「倡」,倡導。隨,跟從。
「心字頭上一把刀」,為了不讓心受傷而乖乖的一動不動,就是「忍」。
有人說,「愛情是放肆,婚姻是克制」,兩個生活背景完全不同的男女,要想奏出「琴簫和鳴」美好樂曲,不是那麼容易的,各自都需要磨去一點稜角。
《千字文》中的「夫唱婦隨」,其實還應有一句「婦唱夫隨」。
夫妻相處,不是僅靠一方去努力或做出犧牲,而是雙方都要給對方一些面子和適當支持,這樣才能長久。
夫唱婦隨,婦唱夫隨
3、兄弟:悌(tì)。
孔懷兄弟,同氣連枝:孔,小孔洞,幼子吃奶。懷,懷抱。氣,血氣,血統。
曹植的《七步詩》中,把兄弟比喻為「從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杆和豆子」。
兄弟指「兄弟姐妹」,除了父母,這世上再沒有比他們更不可分割的血緣至親了。他們都是母親身上掉下的同一塊骨肉,所以要互相敬愛,就是「悌」。
我國眾多的獨生子女,不僅在未來面臨巨大的養老負擔,還因為缺失兒時玩伴而少了不少童年樂趣。
在電影《快把我哥帶走》中,妹妹很討厭總愛惹她生氣的哥哥,於是許下「快把我哥帶走」的生日願望。她在享受一陣自由後,反倒覺得不習慣,又逐漸發現了哥哥對她的愛護,開始懷念起以前的生活。
孔懷兄弟,同氣連枝
4、朋友:善。
交友投分,切磨箴規:投,相合。分,同「份」,身份,志趣性格。切/磨,摩擦,切磋。箴,同"針",勸戒。規:圓規,規勸。
除了親屬,我們總要遇見毫無血緣關係的其他人,同學同窗、同事同僚,都可能會成為我們新的情感寄託載體。那麼什麼樣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朋友呢?
首先,要品行端正。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損者三友: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正直的人、誠信的人、知識廣博的人。正如《千字文》中「詩讚羔羊」,朋友之間要擁有「羊」的美好品行,比如「純潔、友好、誠信」等,就是「善」。
其次,要志趣相投。
交朋友跟談戀愛差不多,許很多都是因為興趣或追求相同,才走到一起的。「交友投分」,如果志不同道不合,就像是「八字不合」,難以長久。
再者,要共同進步。
古代有一套玉石加工程序,把骨頭加工成器物叫「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叫「磋」,把玉加工成器物叫「琢」,把石頭加工成器物叫「磨」,比喻交流學習。
中醫裡有一種針灸療法,就是用竹子製成的針刺入肌膚。「箴」就是「針」,引申為指出並糾正別人的錯誤,類似於治療祛除人身上的病灶。
古代有一種畫圓形的工具,叫「圓規」。《詩·沔水》:「規者,正圓之器也」,引申意義是,匡正人的言行舉止,防止越軌逾矩。
「切磨箴規」,就是切磋學習、鞭策互助。真正的朋友,會成為對方前進的動力和榜樣,而不是互相拖後腿。
交友投分,切磨箴規
無論古今,社交禮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正常的生活秩序。
而「五倫」和對應的準則,幾乎涵蓋了各種人際關係,歷經時光捶打,始終熠熠生輝,基本精神依然被傳承和應用。
掌握了這套準則,人際關係就很好相處,就會家庭和睦、鄰裡團結、人民友愛、社會安定、萬事興旺、國家昌盛,這也是從另一個角度踐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也符合當今社會的核心價值觀。
學習和汲取古人的智慧和理念,讓自己成為一名當代社交達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