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意見領袖丨全聯併購公會信用管理專委會
信用評級是金融市場的重要部分,行業本身規模不大,但關聯了廣大的金融市場,廣泛地涉及到金融市場各個板塊及其產品,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信用評級服務是市場經濟的基礎設施,有利於資本市場的公平、公正、誠信,其初衷是揭示受評對象違約風險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風險服務,為投資者提供公正、客觀的信息,以優化投資選擇,確保投資的安全性,取得可靠收益,從而起到保護投資者利益的作用。
2020年11月10日,隨著中部「AAA」級某國企債券實質性違約(之前10月23日另一支AAA級東北國企債券違約),多種相關債券在二級市場上遭遇拋售,一眾債券基金增值受創,市場流動性生變,整個信用債市場巨震,部分弱國企債的投資者重新對持債估值。信用評級服務在本次過程中也承受著重壓,飽受爭議。
國內信用評級行業市場真實情況為:大概30億的市場規模,信用評級分析師不到1000人,很多信用評級分析師的工作經驗不超過三年。目前是不僅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構建專業的信用評級理論框架,而且需要多方合力(業界、監管、技術)採取行動來完善和推進信用評級更加符合國情,保證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專家觀點
東方金誠原董事長羅光先生——中國評級的困境與出路 主要是我國評級標準體系不夠科學,區分度不足;其次由於政策在先,實踐在後,國內信用評級長期形成了監管評級或者是形式評級的特徵。針對目前行業的現狀,即:(1)市場不認同;(2)監管不放心;(3)行業無出路,羅光先生也提出了三種方向:(1)改革目前中國的信用評級體系,重新制定評級標準,重新定義可投資的級別,形成對評級機構有指導性和約束性的國家評級準則;(2)改良。通過現有評級機構的評級標準向優化的方向上走,自我完善;(3)由滿足市場需求的草根信用評級機構顛覆,逐漸獲得市場認同。
騰訊金融科技資產管理部首席固定收益研究員趙浩博士 從買方債券投資的角度對目前的債市進行了分析,這次的幾起違約事件對市場衝擊巨大的原因,是在企業經營的基本面並沒有惡化,且市場預判好轉的情況下,突然發生違約,這給債市風險分析提出了一個挑戰。
上海華夏經濟發展研究院信用研究中心主任潘文淵女士 信用評級的有效性如何,實際上和該評級機構跟市場的貼合度密切相關,一些新興的信用評級研發公司,例如YY評級,未來還是會給信用評級市場帶來活力。
新加坡CriAT公司聯合創始人和執行長繆維民博士 曾經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風險管理研究所和國際知名信用風險專家段錦泉教授一起工作多年,做了「買方信用分析的發展促進健康的信用評級生態」的報告,認為中國的買方信用服務(類似於穆迪分析)非常單薄,尚處於初級階段。發展買方信用服務,能有效提升市場參與者的整體專業能力,更好地增進中國信用市場的健康發展。國內信用評級機構生存不易,過分的指責其實於事無補。目前對於信用評級行業是一個困境,但是不破不立,目前國內信用評級處於金融領域的下遊,而在歐美處於整個金融的核心領域,所以未來信用評級行業會不斷完善,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原遠東資信評級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餘哲博士 信用評級是金融市場的一個基礎設施,自2008年之後受到了很多質疑,但是直到今天,整個行業的改變還是不大。未來信用評級的發展方向很可能是傳統評級和新興的草根信用評級機構的一個相互合力,用時間換空間的方法來推動信用評級的創新和發展。餘博士目前嘗試用機器學習的方法改進信用評級的分析技術,用傳統的財務數據模型和市場行為模型進行交叉驗證,來作為整體的風險預警。
中國工業和應用數學學會(CSIAM)金融數學與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袁先智教授 建議應用基於金融科技全息畫像方法,建立國際通用的中國企業主體和債券的信用評級體系,考慮到兩個新維度——欺詐和生態風險,並對當下的債市情況進行了量化分析。過去20年金融信用評級在中國的實踐,作為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我們需要重塑基於國際通用和接受的適合中國國情的信用評級體系,並給出了一個稱為咖啡館(「CAFE」)的先知通信用評級體系,可覆蓋8000多家公司主體和債項信用評級。
中銀國際證券戰略規劃部副總經理洪浩博士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進行了分析,政府信用問題在這一次違約潮中凸顯,如何對政府信用進行監管是未來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問題。未來中國信用市場需要重新定義和完善,之後才能確定具體的評級標準體系。
北京智速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子田博士 結合債券投資實務,認為債券風險提示工具的迫切性,它能減少的損失甚至在一個具體的案例中就可以超過整個信用評級行業的(30億)收入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