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臺灣中時電子報快評說,520前夕,英派「立委」蔡易餘提出「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將「憲法增修條文」前言「因應國家統一前需要」及「兩岸條例」第一條「國家統一前……」文字刪除,以「因應國家發展需要」取代。前者周五送立法機構一讀,後者上周已一讀。面對震撼彈,民進黨「立委」黨團總召柯建銘說,「兩岸問題重中之重須審慎應對,不能盲目支持」,擋下了民進黨的自走炮。
兩岸、外事及防務雖屬臺灣地區領導人職權,但法案提出卻是「立委「自主,一旦自走炮超越政策底線,黨鞭自會擋下。但讓外界好奇的是,真是自走炮、還是代表一定黨意取向?又或說,行政、立法部門扮黑白臉,測試民意走向?甚或拉高姿態當籌碼帶風向,以觀後效再說。
民進黨在兩岸政策玩兩面手法,過去並不少見。年初不分區「立委」林靜儀接受德媒訪問提到「主張統一就是叛國」,後以「用辭不精恐遭誤解」為由請辭,蔡當局卻躲背後觀風向;然而,林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大選」前又是以蔡團隊發言人身分受訪,會不清楚蔡英文兩岸政策,受訪不用先向蔡報告?
如此套路最終也總是民進黨受益。因不管敢不敢排審,提了案後國民黨如出面擋,民進黨便可將反對「正名」、「親中」等標籤貼給國民黨,既吃國民黨豆腐,又博取「愛臺灣」美名,何樂而不為。
不過這次自走炮玩過頭,老柯先跳出來反對,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也看穿伎倆,準備跟著提案,看誰玩到底。
縮手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畢竟防疫還是重頭戲,520將屆還是低調點好。更重要是,還不知大陸會怎麼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