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貓財經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昨夜(10日),美國股市又經歷了一輪瘋狂的大漲!
美股道指收復26000點大關,漲幅1.44%,報收26075.30點;標普500指數漲逾1%,報收3185.04點;而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雖然收盤漲幅只有0.66% ,但也再度刷新歷史紀錄,報收10617.44點。
在眾多科技股巨頭中,特斯拉的股價表現可謂格外耀眼,10日大漲10.78%,報收1544.65美元。要知道,在今年年初,特斯拉的股價可才剛到430美元!
在股市「瘋牛」的加持下,鋼鐵俠馬斯克的個人財富也超過了曾宣稱「不會投資特斯拉」的股神巴菲特。
一位是春風得意的科技新貴,一位是年近90歲的傳統金融富豪,曾經隔空掐架的這對「忘年懟」之間,又添了一筆新的談資...
特斯拉瘋漲,馬斯克身家超巴菲特
在過去3個月中,特斯拉股價已經上漲了140%,而過去一年以來,特斯拉股價累計飆升了480%。
光是今年7月7日,特斯拉單日內市值就增加了高達302億美元,甚至超過傳統汽車巨頭福特汽車246億美元的公司總市值,可謂「一天漲出一個特斯拉」。
而截至10日收盤,特斯拉市值超過286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043億元),以人民幣計算則突破了2萬億大關。同日,豐田汽車市值,為2060億美元,已被特斯拉超越不少!
特斯拉的一路走高,也讓空頭們損失慘重。特斯拉空頭頭寸的規模已達到199.5億美金,位列美股第一。今年以來,特斯拉的股價飆升已經對空頭們造成了180億美元的損失。
彭博數據顯示,截至7月10日馬斯克的身家已達70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00億元,超越了股神巴菲特(身家692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七大富豪。
僅在昨夜(7月10日),馬斯克的身家就暴增60億美元,今年內更是漲了430億美元。反觀巴菲特,由於錯誤「押寶」航空股等影響,今年內個人財富縮水超過200億美元。
交付數據超預期
特斯拉有望納入標普成分股
據中汽協數據,今年6月特斯拉中國銷售了近15000輛Model 3,環比大增35%,在當月中國電動車整體銷量的佔比超過20%。
數據顯示,特斯拉第二季度汽車交付量約為9.01萬輛,高於7.2萬輛的分析師平均預期,甚至高於分析師給出的8.6萬輛的最高預期。第二季度特斯拉交付了8萬輛Model 3和Model Y,以及1.1萬輛Model S和Model X。
對此,投資公司Wedbush分析師丹尼爾·艾維斯稱:「馬斯克確實創造了奇蹟。我們認為,在疫情期間交付量超過9萬輛令人意外。」同時,他表示中國市場「是特斯拉第二季度成績單中的明星」。
特斯拉門店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滑昂 攝
特斯拉將在7月22日公布財報,根據此前披露的交付數據,華爾街分析師普遍相信特斯拉能在今年第二季度實現盈利。不僅如此,這隻華爾街最具爭議的個股有望首次錄得連續四個季度盈利,掃清加入標普500成分股的障礙。
如獲納入,特斯拉將是標普500指數中市值最高的成分股之一,且追蹤該指數的基金將會被動配置特斯拉,被動資金至少達到4.4萬億美元。
二人曾經隔空「互懟」
馬斯克和巴菲特這兩位富豪之間,曾經爆發過多個回合的「口水戰」。除了年齡、個性、生活方式等差異巨大之外,這兩位「神仙打架」的背後的原因還是美國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爭。
在特斯拉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會議上,馬斯克先發制人,矛頭直指被投資者奉為圭臬的「護城河」理論,認為它就像一種久遠的、退化的方式。
「護城河」理論是巴菲特最為推崇的投資原則。簡單說就是一個值得投資的企業應該在品牌價值、產品特性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形成核心競爭力,會像城堡外圍的護城河一樣,維護企業的地位和市場份額。馬斯克顯然對巴菲特的「護城河」嗤之以鼻。
對此,同年5月巴菲特以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的喜詩糖果公司為例回擊馬斯克,表示科技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比如在糖果行業,我想馬斯克應該不是我們的對手。」
馬斯克很快在社交網絡上回應,調侃要開一家糖果公司,建條護城河,用糖果填滿它,「相信巴菲特一定不會拒絕投資它」。
2019年,巴菲特接受媒體時又談到了馬斯克,稱馬斯克頻繁發推特的行事方式有待改進。他表示,「馬斯克是個了不起的人。我只是不認為有必要這樣溝通。」馬斯克此前因為發推特惹過許多麻煩,還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指控欺詐。
隨後,馬斯克也進行了回擊,稱希望巴菲特別把冰淇淋品牌冰雪皇后(Dairy Queen)給毀了。冰雪皇后是伯克希爾旗下企業。
此外,馬斯克還表示自己並不崇拜巴菲特,認為巴菲特的工作很無聊。
認為實業才是王道的馬斯克表示,太多聰明人選擇金融和法律行業,現在投身製造業的精英太少,並暗指巴菲特為年輕人做了錯誤示範。
而巴菲特和搭檔芒格多次公開表示不會投資特斯拉。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張茉楠表示,2019年最新數據顯示,美國製造業的增加值佔到GDP比重的11%,已經降到了70年代以來的最低。而相關的像金融業,包括房地產、一些租賃服務業佔到美國GDP比重是兩成,就是21%左右。所以說美國經濟這些年一直是在去工業化,然後再金融化。
近年來,馬斯克和巴菲特之間的針鋒相對、隔空喊話,實際上代表美國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之間的對話,反映了美國長期以來的經濟發展戰略,對其經濟結構造成的分化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