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清代的文學家張潮在他的《幽夢影》裡有這樣一段話:
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閒則能讀書,閒則能遊名勝,閒則能交益友,閒則能飲酒,閒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
人生的樂趣,生活的美學,大多是在閒的狀態下實現的。閒情滋養情趣,而情趣之深淺,可知一個人是否懂得生活。
在傳統文化裡,正業都是耕田讀書,功名利祿,為了賺錢蠅營狗苟,忙忙碌碌。人們要努力,要上進,要勤奮,獨獨見不得一個「閒」字。
從小到大,凡是不能直接產生價值的東西,一律都被大人們稱作「不務正業」,而「不務正業」是有有錢人/富二代的專屬,對於普通人來說,讓自己閒下來,是墮落,也是罪過。
可當我們回顧歷史,重溫傳統生活美學的時候就會發現:忙是生存,閒才是生活。人生境界的高與低,不在乎物質的豐與儉,只取決於每一個人內心所蘊含的閒情,這份閒情才是度量生命質量與深度的標尺。
陶淵明識盡風波主動退役,才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唐伯虎科場受挫,索性辭仕甘做一介布衣,才有「風流才子」傳奇的後半生;陳繼儒無心爵祿棄巾山居,一本《小窗幽記》被後世奉為傳統美學經典……
他們的閒情雅致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讓後世之人能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這份生活美學帶來的慰藉,不被生活壓垮。
當然了,閒情的重點在一個「情」字上面。
一個人可以有空閒,但不一定有閒情。閒情是不追趕,不慌張,不功利,不浮躁。閒情是時刻聆聽心之呼吸,任憑人生山高水遠,一顆心依然枝上花開。
懂生活的人看起來總是從容而淡定,通宵自然情趣,享受孤獨的自由,他們總能在平淡而忙碌的生活裡,忙裡偷閒,發現別樣的美。
蒔庭中花,掃院中葉,閒茶冷飯,也不改其樂;臨古人帖,拂幾微塵,寄居竹籬茅舍,亦足以逍遙。生活不止柴米油鹽,還有許多風雅樂事。
閒並非怠懶無事,而是以一種樂觀闊達的精神狀態,在平淡的生活裡找到一些好玩有趣「不務正業」的事情。閒是一種心態。
詩人閒,舉頭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詞人閒,小閣藏春,閒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
調素琴、閱金經,賭書潑茶,琴瑟在御,歲月靜好。
閒時不病其寂寞,忙時亦苦中作樂,這份閒,歷久彌香。
本文由齊家慄子編輯,圖片部分來源網際網路,侵刪!
文章來源:小戶型裝修案例精選(jiaxh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