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這部電視大熱,從前面幾集的劇情來看,劇情確實蠻吸引,起碼俊男美女和精緻的場景服飾已經為整部劇加分不少。
劇中鍾曉芹和陳嶼是一對夫妻,兩人在結婚前就約定,婚後五年內不考慮要小孩。婚後他們也緊遵約定,過著無拘無束的無孩生活。可是百密有一疏,鍾曉芹意外懷孕了。一般來說,婚後懷孕總歸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因為這也是人類婚姻的主要目的之一。但鍾曉芹卻為此悶悶不樂。原因是,他們已經約定婚後五年內不要孩子,現在懷孕,等於打亂了計劃,她擔心老公會不高興。
果然,當陳嶼知道老婆懷孕後,沒有絲毫的高興和興奮,反而顯得震驚,猶豫不決。因為他壓根就沒想過這麼快要孩子,甚至沒想過要孩子。所以,他的第一反應竟然是讓老婆去打胎。
最後因為鍾曉芹不捨得沒打掉胎兒,但陳嶼卻表現得很勉強,談話中總是表露著不想要這孩子的意思。對於懷孕在身的嬌妻,更是沒有丁點的關懷體貼:
老婆單位聚餐,深夜散場的時候,叫他來接,他說沒時間;老婆半夜矯情想喝酸梅汁,讓老公下去買,他不耐煩地讓點外面,然後轉身繼續睡.種種行為皆因為這個意外到來的孩子而惱怒,以至於懶理那個孩子的載體——孩子的母親。從懷孕這件事來看,陳嶼絕不是一個好老公,更不會是好爸爸。這種男人講老實,並不多,但也不少。他多數時候沉默寡言,看起來一臉的憨厚老實,但其實他們的骨子裡頭流露著一股深深的淡薄,似乎不太相信這人間還有真情在,也不會輕易相信身邊的人和打開自己的心扉。
這種人,說得好聽,是獨立特性,說難聽一點,就是生性涼薄,冷酷無情。
這種人,也許會是很忠誠的朋友,但如果做老公,估計能把老婆冷死。
02
說到這,我不得不想起我的好友麗麗。
他們夫妻的感情狀態,和劇中鍾曉芹夫婦一摸一樣。好友老公也是一個性格比較冷漠的男人,他們戀愛四年,結婚四年都沒生孩子,以至於好友的婆婆懷疑好友是不是沒有生育能力。
好友和我說,他老公為了防止懷孩子,過夫妻生活的時候簡直是嚴防死守,沒有保險套寧願不做。有一次,他們的房事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發現套套用完了,然後她老公竟然停了下來。自制力可謂驚人。
婚後第四年,好友意外懷孕了,他老公卻並不想要這個孩子,各種明示暗示好友去把胎兒打掉,好友不忍心,堅決把孩子留了下來,之後,他就對好友各種冷暴力,對她不聞不問,渣到了極點。
也就因為這個原因,他們的感情出現了巨大的裂縫,開始了無休無止的爭吵和冷戰。好友抱怨老公不關心自己,她老公則冷冷地說,我根本不想要這個孩子。
正如《三十而已》劇中,鍾曉芹夫婦說過的那樣,關乎到要不要孩子,誰管錢這種原則性的問題,就看看夫妻雙方怎麼協調,最後誰讓步而已。如果兩個人都不想讓步,那下場可想而知——
強扭的瓜真的不會甜。鍾曉芹硬是把胎兒留下來後,不但沒能激發陳嶼做爸爸的溫情,反而讓家庭矛盾和兩人觀念的差異更加激烈和動蕩,最後兩人以離婚收場;而我的好友,也在婚後,孩子五歲的時候,也終於因為不可調和的矛盾而離婚了。
也許,促使他們離婚的,並不是孩子,而是他們中早已經存在的問題——三觀不合才是人與人最終分道揚鑣的主要原因。孩子只是加速他們婚姻滅亡的催化劑。
我們常說,不要試圖在婚姻裡改變對方,而是遷就和包容,那是因為,成年人到了結婚這個年紀,三觀早已經定型,基本不會輕易受外界的影響,所以人們只能和自己契合的人結婚,選擇了包容和遷就,想要改變對方,基本是徒勞無功的事。
《三十而已》裡,陳嶼性格內向,內斂,清高,孤僻,喜歡隱藏自己的情緒,同時也有點自私,雖然結了婚,但仍然嚮往自由;而鍾曉芹則單純,天真,坦率,習慣於通過情緒反饋和外在行動去提察一個人的真實狀態,很少深刻去反思他人行為背後的深意。比如,她看到陳嶼做什麼樣的行為動作,就認為他是什麼樣的人,而陳嶼認為鍾曉芹有點作,不夠獨立,數次指責她結婚後經常回娘家,不夠獨立。可以說,他們這對夫妻,三觀有不同,也沒能達到相互包容的程度。久而久之,相互指責是定然的結果。
經歷過婚姻的人都知道,能讓一對夫妻白頭偕老的,一定是兩個人有話可以聊,有願意一起去幹的事和共同奮鬥的目標,孩子雖然是傳承,也是催化劑和紐帶,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粘合作用,但絕對不會,也不應該是維繫婚姻的重要因素。
在當今離婚率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孩子,真的不能讓成年人再將就湊合自己的婚姻了。所以,無論有沒有孩子,想離婚的人,一樣還是會離婚的。
03
陳嶼這樣的男人,之所以如此抗拒生孩子,是因為童年時的陰影。
劇中,當鍾曉芹質問他,是不是真不想要肚子裡的那個孩子的時候
陳嶼突然傷感地說:我是不敢要,我是擔心孩子會說,怎麼會有我這樣的爸爸——
原來,陳嶼的童年非常不幸福。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異,母親帶著他和弟弟艱難度日,別人的一個白眼都能讓他難過很久。這段經歷,給他造成了相當大的心理陰影,父母婚姻失敗給了他一個非常負面的婚姻印記,所以他從內心上,是既自負又自卑的,既渴望家庭的溫暖,又害怕和抗拒養育下一代的責任,潛意思裡害怕自己無法為孩子提供一個美好的童年,其實是他心裡的那個孩子童年時受過的傷一直沒法治癒而已。
為什麼有些人很抗拒單親離異家庭的孩子,其實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擔心他們因為曾經受過傷而造成性格的缺陷,從而對未來的家庭產生一種不自覺的,投射性的傷害。
很難去說陳嶼和好友前夫的對錯,因為這是他們的性格而不是品格使然。他們其實也是受害者,無法像普通人那樣,正常地去享受那些脈脈的溫情,過於溫暖的地方,反而會讓他們覺得不自在,然後想要逃離。
遇到這樣的男人,我覺得還是離開比較合適,因為一個人,真的很難去治癒另外一個人因為童年和原生家庭而受過的傷痛。即使可以,那也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和心力,生活那麼艱難,還是多抽點精力和時間來愛自己吧。
我們每個人,無論有過怎樣糟糕的經歷,也有責任去自己治癒自己,讓自己變得溫暖的同時,也去給溫暖身邊的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