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在「世界讀書日」當天,「汪毅文獻特藏館」在四川安嶽縣圖書館開館,舉行了開館儀式,展出了汪毅捐贈的物品。該館以汪毅名字命名,為安嶽縣圖書館首個「館中館」,面積約260平方米。
汪毅捐贈的圖書,重約3.5噸,共計3400餘冊,價值數十萬元,為其40多年所購藏。這些圖書,包括汪毅出版的17本專著和他主編的20餘種出版物,以古籍再造本、地方志書、年鑑、地情文獻、石刻藝術、文學藝術、作家籤名本等為主。僅作家籤名本一類達300餘冊(均為贈汪毅),數量相當於成都市圖書館目前所藏作家籤名本的總和。版本有日文、英文、韓文、俄文,出版時間跨度長達140年。此外,汪毅還捐贈了有關安嶽石刻和人文(賈島、陳摶)等內容的42幅書畫作品(其中,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圓天6幅)、兩件微刻作品和18封包括王朝聞、劉心武、鐮田茂雄、山田一真、何懷碩等中外文化名人信札及劉心武為汪毅著作《中國佛教與安嶽石刻藝術》作序的手稿等。
汪毅曾率先將安嶽臥佛、紫竹觀音推介到省、全國級媒體和海外,率先提出「安嶽石刻學」「承上啟下論」等重要學術觀點,率先把安嶽石刻推向國際學術論壇,率先以志書考安嶽石刻。捐贈中,還有若干有關安嶽的地情資料,包括他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新聞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61家媒體發表評介安嶽石刻的113篇文章以及他研究賈島、陳摶、湯紹恩、趙子仁發表的成果等。其捐贈的種類和數量,可分別供一個小型圖書館、美術館和地情館展示。
汪毅於1975年由重慶上山下鄉到安嶽當知青,曾任安嶽縣文化館館長、內江市文聯秘書長、內江市文化局副局長、張大千紀念館首任館長、四川省地方志辦公室副巡視員等職,系重慶大足石刻研究會第六屆副會長、四川省第三屆、五屆文聯委員,一級文學創作職稱。
(喻江紅)
通訊處:資陽市廣播電視臺 喻江紅
捐贈者心語
春 的 花 束 —— 一份情懷眾樂樂
汪 毅
四川安嶽古稱普州,蔚起人文,杜甫、賈島、蘇軾等均為之敲詩寫韻。特別是宋代,安嶽人文赫奕,人才淵藪,僅端拱丙戌至寶祐丙辰的約270年間,進士便達200餘人,構成了豐富多彩的進士文化。故史籍中有「媲美東魯」和「東普西眉」之說,即將安嶽與出了孔夫子的山東和以「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為代表的古眉州(今眉山)相提並論。
在宋代安嶽籍文化名人中,劉儀鳳無疑翹楚。他集詩人、書法家、藏書家於一體,《宋史》《中國歷史著名人物》《四川通志》等對他有傳記或著錄。他還鮮活在陸遊《老學庵筆記》中:藏書之怪,千年一遇;抄書之癖,千年一絕;載書而歸(分三船,以備失壞),千古一談;築閣藏書,書香一方。20世紀20年代,陳離以其號「靜珊」命名捐贈「靜珊圖書館」,書香校園,砥礪莘莘學子。由此以為,書乃安嶽文運昌隆的種子,書是安嶽文脈流淌的江河!
1975年春,我由重慶上山下鄉至安嶽。這裡的山山水水給我以滋養,這裡的萬千佛像給我心靈以震撼,這裡的人們給我以藝術創作空間。這裡,成為我生命的驛站、人生的第二故鄉,亦是我的夢繞之地。
1988年,我由安嶽調內江工作。行前,文化館白中培先生詩書兩贈,說我是「真的走了,但真的沒走;走了要回來。」北京的楊挺老師在信中說「相信你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也不會忘記這塊故土。」正是這種情懷依戀的集合,我想我是真正意義的「回來」了,誠如詩人所說「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而我的「來」,是捧著一顆心,還有心嚮往之的「那一片雲彩」,即以先賢高山是仰,為安嶽無償捐贈一個文獻特藏館,以為書香安嶽盡一份綿薄之力。
而今我的「回來」,送來了價值數十萬元、重約3.5噸的3400餘冊書。這些書,有的系我40年前所購藏;這些書,有我著述及主編的數十種出版物,有古籍再造本、地方志書、年鑑、地情文獻(包括臺灣的)、石刻及藝術類專輯,有海內外學人所贈籤名本(約300冊,數量相當於成都市圖書館目前所藏籤名本書總和);這些書,有日文、英文、韓文、俄文等版本;這些書,有的是我從美國、日本、中國港臺地區帶回來的,不乏「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之感。作為一介書生,捐書乃大舍,既是情懷、經濟、視野(淘書具有的眼光)的結果,又是體力考驗的結果(若干書由四面八方「馱」回來,甚至隨我輾轉多地)。但願這些自以為不乏「檸檬清香」的圖書,能給讀者心脾一種特別的感受。
除捐贈圖書,我還無償捐贈了所收藏的有關安嶽石刻和人文(賈島、陳摶)等的42幅書畫作品、兩件微刻作品、18封信札,以及所著《中國佛教與安嶽石刻藝術》手稿和劉心武序書手稿與有關安嶽的若干地情資料(包括知青史料),以助力安嶽地情文化中心建設,讓地情文化之花綻放美麗。
屈指算來,這些捐贈物品的數量和內容,可供一個小型圖書館、美術館、地情館的展示。這些物品,其整體規模和內容的多樣性及地域特色,構成了安嶽地情文化的一抹亮色,甚至彌補了某些空白,具有特定的文化價值,一定意義上表達了我的文化理想。希冀這些物品,能為博大精深的安嶽地方文化增加一點厚度和寬度,具有「一花引來百花開」的效應,以引起社會更為廣泛的捐贈,使安嶽的「詩和遠方」魅力十足。
對於文化信息的分享,朋友圈有一句頗流行的話:「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當這些物品捐贈後,我對這個「樂」的解讀有了更深的體會。
是為心語,權作煙花三月的花束髮送給朋友,讓我們一起體驗春的氣息並快樂著……
2020年4月
【作者簡介】
汪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原副巡視員,一級文學創作職稱。
館序
寫在「汪毅文獻特藏館」開館之際安嶽縣圖書館館長 梅伯印
四川安嶽位於成(都)渝(重慶)中點,享有佛雕之都、檸檬之都盛譽。
這裡歷史悠久,勝跡星列,代不乏人。唐代名將程咬金、著名苦吟詩人賈島、北宋大理學家陳摶、宋代大數學家秦九韶以及近代新詩開拓者康白情、農業科學家允奎等,都是為推動安嶽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名人。
文化的興盛,為安嶽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史實文獻。安嶽縣圖書館佔地面積10畝,建築面積3900平方米,現有紙質藏書13萬餘冊(其中有古籍圖書2.1萬冊)、電子圖書30餘萬冊。館藏資源較為豐富,館舍環境舒適,設備設施先進齊全,數位化圖書館格局基本形成。2018年,安嶽圖書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
圖書館的創新與發展,多蒙於眾多學者、文化名人的大力支持和厚愛。汪毅先生出生於重慶,1975年上山下鄉到安嶽插隊落戶,曾任安嶽縣文化館館長。他對安嶽有著深厚的感情,將安嶽視為第二故鄉,願意把他所著的和多年積存的優秀文學、文藝圖書捐贈給安嶽圖書館,以更好地展示安嶽歷史文化,講好安嶽故事,促進書香安嶽活動的進一步拓展。故可以說,汪毅先生的捐贈不僅是安嶽圖書館史上的一大盛事,亦是安嶽文化建設的一件大事,並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汪毅先生所捐圖書規模龐大(3400餘冊),種類豐富,特別是有關安嶽石刻、地情文獻資料及相關實物(書畫、手稿、信札等),具有特殊的商品價值、學術價值、文化價值、收藏價值,有利於安嶽地情文化中心的建設,有利於安嶽地情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此,我們特在圖書館正門大廳設立永久性的、以汪毅名字命名的「汪毅文獻特藏館」,以饗讀者。著名書畫家、張大千再傳弟子遊三輝先生為此題署了匾牌。
作為一館之長,在本人任期內,做了這一件不負先賢並對得起後人的工作,深感自慰。在同事的協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我們順利建成了這個具有特色的館中館——「汪毅文獻特藏館」。
汪毅先生的捐贈,集圖書館、方志館、博物館、書畫館等內容為一體,在全省圖書館系統不乏影響,具有「一花引來百花開」的效應。高爾基有句名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謹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能關注安嶽的文化建設,特別是圖書館的建設。
為利於登記、保存、管理、收藏、陳展、開放汪毅先生所捐贈的這批書畫、信札、手稿、文獻及書籍,我館特編輯了這本《汪毅捐贈圖書錄》。該圖書錄的編輯,得到汪毅先生的支持,謹致謝忱。
通訊處:四川省安嶽縣圖書館 梅伯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