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羽華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來自專輯獨家專訪
編者按
各地高考成績陸續放榜,高考「狀元」又成為熱門話題。素來以高考規則嚴苛、試題難度大著稱的江蘇省,再次爆出話題:據媒體報導,江蘇文科總分最高的白湘菱同學,因為選考科目裡有一門「B」,將無緣清華、北大等頂尖高校。
這並非江蘇高考首次出現類似情況。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青年科學家、康奈爾大學在讀博士曹祥坤,就有同樣的經歷。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所有後來者:即使無法入讀頂尖高校,一樣可以奮發向上、追尋夢想。
WLF傑出青年科學家代表曹祥坤
曹祥坤,2013年本科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班,獲工學、文學雙學士,麥吉爾大學碩士,康奈爾大學博士在讀,麻省理工學院訪問學者。入選德國林島諾貝爾獎得主大會青年學者(2020),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青年科學家(2020),第十三屆「全美十大華人傑出青年」榜單(2020),福布斯雜誌北美能源領域「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單(2019),入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Young WASH全球青年創變者(2020),以及正在角逐聯合國環境署「地球衛士青年獎」終選輪(2020)。
他的研究致力於太陽能燃料的規模化應用,獲美國安肯森可持續發展中心最佳研究報告獎(2018),「創造未來」設計大賽全球唯一特等獎(2017),被世界經濟論壇 「2010-2020全球能源創新技術」 白皮書收錄為過去十年能源領域突破創新技術,所在團隊也入圍獎金2000萬美元的Carbon X Prize全球十支隊伍總決賽,並被福布斯、紐約時報、美通社等廣泛報導。
改錯兩道題,改變了他的命運,但沒改變他向上的心
——專訪康奈爾博士曹祥坤
即使過去了這麼多年,我還是記得打電話查成績的那個瞬間。聽到化學那個刺耳的B+,我一下子就懵了。
10多年後重提高考往事,曹祥坤仍然「耿耿於懷」。
01
改寫的不只是分數,還有命運
曹祥坤的家鄉,在江蘇徐州。眾所周知,江蘇的高考難度是「地獄級」。曹祥坤的高考經歷,是對此完美的註解。
曹祥坤以徐州市六縣一區16萬考生的中考狀元的身份,進入徐州一中就讀。高中時,他的成績也一直是頂尖的一檔,多次位列年級前十,並曾獲得全國高中生數學聯賽省一等獎。無論是老師還是他本人,都理所當然地以清華大學作為高考的目標。
2009年的江蘇高考,採用「3+2」的模式,即以語數英三門科目總分作為高考成績,但還須另選兩門選修測試科目,以及參加其餘四門課的學業水平測試。曹祥坤是理科生,物理是必考的;另一門科目,他選擇了自己最擅長的化學。
在高考前的二模中,曹祥坤順利拿下了徐州市的總分全市第一。正式高考中,化學卷他也做的很順手,留下了充裕的時間做檢查。然而,就在即將交卷前,他深思熟慮之後,改了兩道題,命運的齒輪就此發生了轉向——這兩道題他都改錯了,化學成績從A變成了B+。這也是他所有的學科中唯一不是A的學科,並且喪失了6門全A加10分的機會,對於高考總分僅480分的江蘇,10分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江蘇高考的殘酷性在此刻充分體現:儘管曹祥坤未獲10分加分,總分仍然超出了浙江大學、南京大學這些一流高校的分數線,但第一梯隊高校的要求是選修的兩門科目必須雙A。
曹祥坤自己當然明白,化學的B+意味著什麼。當時,周圍許多親朋好友勸他復讀一年,他本人也有些猶豫。就在此時,西安交大的錢學森班,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02
衝著本碩博連讀去的,卻在中途退學了
錢學森實驗班創辦於2007年,旨在探索傑出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自我學習能力和良好的綜合素質,成為在各行業起引領作用的優秀傑出創新人才。
曹祥坤回憶說,錢學森班最吸引他的有兩點:一是踐行錢學森「集大成得智慧」教育理念,推行大工科通識教育,強化學科交叉融合,以培養出更多現代工程領域領軍人才為目標;二是本碩貫通式培養,有著「築工科基礎、強人文素養、建系統思維、育領軍人才」的培養特色。深思熟慮之後,曹祥坤接受了西安交大的邀請,成為第三屆錢學森班的學員。
在錢學森班,曹祥坤充分地體驗了交叉學科的環境,在碰撞中不斷地創造著新的火花。本科階段,曹祥坤除了能源動力的工學學士之外,還修了英語文學學士學位,並榮獲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科技競賽特等獎以及全國大學生英語能力競賽特等獎,之後順利地進入了中科院院士何雅玲教授團隊進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
換做大多數人,安安穩穩讀完碩士,再考慮後續深造是合理的選擇。然而研究生入學不久,曹祥坤卻陷入了焦慮:「雖然看起來一切都很順利,可是當我和很多中學時期的朋友相比,發現他們都在一步一步往上走,而我自己在同一個地方一直沒有挪窩。面對已知的可以預見的未來,對我而言,我更想去追尋一些未知的東西。在與導師充分商議後我從交大退學,在一切懸而未定的情況下,我便去清華校內二校門附近租了房子。我在這裡非常感謝我的導師何雅玲院士對於我的決定的支持,即便退學後,我一直也覺得自己是何門的一員,並且多年來與團隊的各位老師與同門都保持緊密的聯繫。」
為了彌補高考時的遺憾,曹祥坤在清華大學呆了幾個月,同時在等出國留學的錄取結果。「當時有一些中學及交大的朋友在清華讀書,在他們的熱心幫助下,我充分利用了清華的文圖、老館的資源,近距離聆聽了包括施一公在內的各位清華名師的講座,也在桃李、清芬、紫荊等食堂遍嘗清華美食。那時候每天騎車穿梭在清華校園忙碌的人群中,我覺得自己特別的幸福,在某種形式上,這圓了我兒時的一個清華夢。」曹祥坤說,「這可能是在江蘇讀書、高考帶給我的另類收穫,身邊有很多優秀的人,激發你也要奮勇向上。」
03
光鮮亮麗背後,是百折不撓的堅持
追隨自己的內心,曹祥坤一路向前。他先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攻讀全獎碩士,師從於加拿大兩院院士Roderick Guthrie教授;之後在美國工程院院士Mujid Kazimi教授的邀請下去麻省理工學院做訪問學生;最終成功申請到康奈爾大學的全獎博士,並師從於Sibley College講席教授、機械與航天工程學院院長David Erickson教授。
目前,曹祥坤主要從事「HI-Light光熱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反應器」的研究工作。這項研究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規模化轉化為可再生能源,目前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
因為這項研究兼具商業和社會價值,曹祥坤登上了北美福布斯雜誌能源領域精英榜、「全美十大華人傑出青年」榜,並被世界經濟論壇「2010-2020全球能源創新技術」 白皮書收錄。
不過,在每個人都能看到的光鮮亮麗背後,是不為人知、百折不撓的堅持。
曹祥坤說:「當我遭遇到特別大的挫折的時候,比如說去年,我在康奈爾這邊申請一個項目,是全美一個特別有名的能源領域的獎學金,往年呢,都是選三個人的。可是在我那一年,突然經費縮減,只有兩個名額了。對,就是這麼巧,我排第三。
「再比如說,之前我在尋找讀博的機會的時候,本來是計劃在麻省理工繼續讀博,而邀請我到MIT的Kazimi院士卻突然去世,打亂了我一切的計劃。
「當發生這樣的事情,可能那個當下很難接受。但是我會告訴自己,你想一下自己的起點。我從蘇北的小鄉村走出來,很多一起長大的小夥伴出去打工,早早娶妻生子,而他們的孩子很可能也繼續跟隨父輩的道路。而當我回想起自己的起點時,就會稍微給自己一些寬慰。我覺得我不僅需要往上看,同時要學會知足,學會去感恩。」
感恩,是曹祥坤經常提到的一個詞。
最初,曹祥坤在鄉村小學讀書。當他奶奶聽說城裡的小學已經開始教授英語課程時,沒多少文化的奶奶就堅持把孫子轉到了城裡上學。這一點小小的變化,對曹祥坤的意義,也許並不比高考失利來的小。
當他因為高考失利而悶悶不樂;當他下決心從西安交大退學;曹祥坤的家人並沒有幹涉他的選擇,而是默默給他支持。儘管他們並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也不完全明了曹祥坤的想法,但他們秉承著一種特別樸素的價值觀:你覺得合適,那麼就去做。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高考失利其實是給了我一個新的機會。如果當時我真的進清華的話,很有可能選到一個我不是很喜歡的專業,可能還要努力去換專業。而現在看來,一切都是命運最好的安排!」曹祥坤說。
「感謝命運的際遇,讓我先後師從三位院士,讀了四所大學,並會取得包括康奈爾大學博士在內的五個學位,接受了能源、材料、機械、核工、英語文學、創新創業學六門學科的教育。回首看來,我還是那個從蘇北小鄉村走出來的、在下雨後滿是泥濘的路上倔強奔跑的追夢少年。」
曹祥坤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所有高考生:也許你的高考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成績;也許個人無法左右的機緣巧合會讓你錯失很多機會;這些遺憾可能會永遠梗在你的心間。
這些遭遇會改變你的命運,但別讓它改變少年向上的心。
( 文中曹祥坤博士照片均由本人獨家提供)
延 伸 閱 讀
編輯|Kai
責編|小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