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乘風破浪的姐姐》一播出,本來好感度滿滿的愛拼小姐姐藍盈瑩就被頂上了熱搜,對於她在節目裡的種種好強表現,以及對吳昕的各種強勢,網友的評論卻兩極分化。
誇獎的一方認為:要強、有好勝心沒錯,這樣的人有拼勁,不會做廢柴。
但反對的一方卻認為:好勝心太強,把野心都寫在臉上的藍盈瑩容易給別人帶來壓力,節目中被分配到藍盈瑩組的吳昕就曾壓力巨大而失聲痛哭。
看到網友們的評論,我想起最近身邊發生的一件事:
大姐二姐家的孩子來家裡玩,兩個男孩在一起玩打牌的遊戲,第一局,二姐家的凱凱贏了,他高興地各種炫耀,但很快打擊就來了,第二局、第三局凱凱接連都輸了,這下凱凱受不了了,開始哼哼唧唧哭鼻子。二姐一邊責怪他,一邊對我們說:「凱凱就是好勝心太強,做什麼總想著贏,一輸就哭鼻子。說了他很多次,但他還是改不掉好勝心。」
我觀察了凱凱一會,對二姐說:「孩子有好勝心並非壞事,關鍵是要合理利用自己的好勝心。」
很多父母都對好勝心有認知誤區,贊成的一方覺得孩子有好勝心,才懂得知恥後勇。反對的一方覺得孩子好勝心太強,容易 輸不起。
其實關於孩子的好勝心,我們應該辯證看待:
好勝心必須要有:有好勝心的孩子,才不會渾渾噩噩過日子。他們會有計劃地進行學習生活,甚至不用父母過度催促,他們就會對自己嚴格要求。這類孩子通常比較省心,是比較自律的孩子。
好勝心要適度:雖然孩子有好勝心是好事,但好勝心過強,反而會適得其反。好勝心太強的孩子,忍受不了落後,一旦落後他們就容易沮喪、暴躁,而且好勝心太強的孩子,會給周圍人帶來壓力。所以好勝心必須有,但是要控制好勝心的「度」。
那麼,如何控制好勝心的「度」,讓孩子既能贏得起,又能輸得起呢?
首先,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攀比欲
其實,某種程度上父母的攀比欲,也會助長孩子的好勝心,比如父母經常對孩子說:「那睡睡比你學習好、那誰誰讀書比你多。」
這樣的話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刺激,如果孩子心態沒有擺正,會覺得這是父母對他的諷刺,從而變得格外爭強好勝。
因而,父母首先控制自己的攀比欲,為孩子減輕點心理壓力。
其次,面對孩子的失敗,父母減少苛責
有些父母對孩子要求比較嚴格,尤其是當孩子沒有達到預期標準時,父母就會苛責孩子。
對自尊心強的孩子,如果沒有做好一件事,本就內心難過,再加上父母的抱怨責備,孩子內心會更加消極。
所以,當孩子失敗時,父母不要苛責,更不要空鼓勵,父母要做的是接納孩子關於失敗的負面情緒,讓孩子認識到失敗是在所難免的,只要下次做好即可。
最後,引導孩子處理好人際關係
很多好勝心太強的孩子,人際關係都不會太好。因為缺乏必要的同伴,所以孩子會覺得孤獨,從而變得更加好強,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但如果孩子身邊有三五好友,他們會更加有同理心,更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這樣就會減少好勝心。同時父母也要告訴孩子,周圍的同學雖然是競爭的關係,但不需要非得爭個輸贏。
好勝心對孩子而言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父母引導得當,孩子能把好勝心化作學習的動力,從而奮發向上。但如果父母引導不當,孩子的好勝心就會變成性格缺點,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你家孩子好勝心強還是弱?一起來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