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城市的幾個硬指標
所謂的"一線城市",並不是政府提倡或者說是官方發布的城市稱號,是最近十幾年因房地產行業的強勢崛起,一些媒體尤其是與房地產有關聯的媒體發明的術語。雖然政府並不完全認同一線城市的說法,但是在民間,一線城市的概念早已是深入民心,眾人皆知。不看港澳臺,大陸的北上廣深,是全國人民一致認可的四大一線城市。在筆者看來,所謂的一線城市,有幾個硬指標:
1)城市政治地位高, 至少是計劃單列市或者是副省級城市。不過筆者看來,政治地位高有優勢,但是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2) 城市整體綜合實力超群,GDP總量高,人均GDP、人均收入排在全國城市之前列。筆者認為,這個是決定性的必要條件。
3) 人口總量比較大,至少過千萬級。人口總量大,才能將大餅攤得更大,眾人拾材火焰高嘛。
4) 佔有比較多的各項優勢資源/強勁發達的製造業/欣欣向榮的高科技/創業意識強烈或者民營經濟非常發達等幾個優質指標中佔據至少一個。這幾個優質指標,是構成一線城市的基石。
5) 房價在全國範圍內首屈一指,一騎絕塵。這個是必然結果,也是作為頂級一線城市的外在表現。因為具備上面的四個硬指標,一線城市的房價,自然能夠遠超其它城市。
回到筆者本文探討的問題,哪個城市最有可能成為第五個一線城市?在筆者看來:
· 東北城市人口在流失,市場經濟發展不暢,國有經濟體制內影響力過大,經濟增速排在全國末端,很顯然不可能有機會步入一線城市行列。
· 武漢以西的西北西南西部城市,由於地理位置比較偏僻,交通不夠便利,自古以來其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範圍內都不如東南沿海城市,基本沒可能步入一線城市之列。
· 武漢長沙鄭州等中部城市,最近十年崛起速度比較快,發展勢頭比較猛。但是這些城市所在的省份都是勞動力輸出大省,這些城市也是所在省份政府層面為了提高省會城市首位度而聚集全省資源重點建設的城市。這些城市對周邊城市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抽血,即虹吸人口和資源,而非經濟帶動。省會獨大是這些城市的主要特點。其GDP總量尤其是人均GDP跟東南沿海城市比較起來,並無太大優勢。
· 珠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實力最強活力最大的地區之一,但是廣州深圳以外的城市,經濟實力則並不強到夠資格成為新的一線城市。中國最富和最窮的城市都在珠三角,由此可見其經濟發展非常不均衡,貧富差距非常大。
· 江浙滬安徽等三省一市組成的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實力最強,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地區。除去一線城市上海,還有很多大名鼎鼎的明星城市,比如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寧波,常州等等。這些城市民營經濟活躍,發展相對均衡。其中的杭州與蘇州,是筆者眼裡的一線城市潛力股與尖子生。
唐代詩人任華曾在《懷素上人草書歌》寫道:"人謂爾從江南來,我謂爾從天上來!"這應該就是人們把江南比做天堂最早的起源了,這句話流傳到南宋時期,就被詩人範成大人在蘇州地方志《吳郡志》演繹為:"諺曰: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可以說,江南地區一直都是文人墨客的人間天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甚至再難找到其他讚美之詞。蘇州與杭州這兩個城市,無論是人文景觀環境,還是經濟實力對比,在歷史的進程中,均各領風騷十幾年。而在未來的一線城市爭奪戰中,這兩個城市誰又能勝出呢?筆者認為,相對於杭州,蘇州步入一線城市的概率要大得多。
筆者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幾個維度,對蘇州與杭州2個城市做一個簡單的對比。
城市政治地位對比
從城市政治地位的角度對比,目前是蘇州完敗,畢竟杭州市省會城市,而蘇州只是一個地級市。筆者曾經小瞧蘇州,也因其只是一個地級市。但是作為中國最牛地級市,蘇州已經讓很多小瞧它的人高攀不起。論政治地位,一線城市中的深圳,其出身很一般,四十年前不過是一個小漁村,即使高速發展到現在,深圳也並不是省會城市,也不是所謂的國家中心城市,但是並不影響它成為中國的一線城市,乃至成為未來的'宇宙中心'(證明經濟學家張五常的說法)。由此可見,城市的政治地位固然重要,但是並不是決定性因素。不過蘇州未來的政治地位,是有可能提升的,比如申請成為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等等。
以GDP為硬指標的經濟實力對比
從城市GDP總量以及人均GDP來看,蘇州完勝杭州。如下是 2018年度 中國城市GDP總量/人口總量/人均GDP數據(排名是按人均GDP高低來排的)。
蘇州GDP總量比杭州高出5000億(高出近40%),人口只比杭州略多(多92萬),人均GDP也比杭州高出三分之一。經濟實力的巨大差距,還是在杭州擁有阿里巴巴這樣的巨頭以及以它為中心創建的龐大的生態鏈的前提下。杭州早期作為旅遊業為主導的城市,經濟實力跟蘇州遠遠不能比。阿里巴巴的誕生與強勢崛起,也只是大幅度的減少了杭州與蘇州之間的經濟差距而已。
兩者城市定位不一樣,在本質上決定了兩者的發展方向不一樣。蘇州"依附"上海的發展路徑,跟東莞"依附"深圳的發展路徑,其實大徑相同。蘇州負責產出,而上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蘇州的輸出壓力。兩者相輔相成,而上海也是同樣需要蘇州這個給力"外援",彼此取長補短。與國際金融中心頂級一線城市上海保持近距離的系統發展,承接上海外溢產業,使得蘇州的發展有無窮無盡的助推力。杭州作為省會城市,距離一線城市比較遠,不僅無法承接一線城市的外溢,還需要帶動周邊城市一起發展,並提供產業外溢給周邊的小兄弟城市。蘇州與杭州兩個城市的城市定位不一樣,產業結構差異也很明顯。從經濟結構來看,蘇州主要集中在電子、電氣、鋼鐵、通用設備、化工、紡織、電子商務等領域,以加工製造業為主;杭州則是主要集中在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電子商務、文創產業、旅遊業、金融業等領域,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總體來看,蘇州的工業製造業的模式更重,而杭州更傾向於一些輕產業。無論是一個城市還是一個國家,製造業是發展的根基,經濟發展模式過輕過軟,總歸有空心化之嫌。這些年,蘇州的很多勞動密集型外企因成本上升等諸多原因紛紛撤離,這是蘇州在向金融,服務業以及高端製造業轉型過程中的陣痛,蘇州也正在努力實現硬向軟,重向輕的轉型。
科教文化發展水平對比
杭州是省會城市,擁有強大的教育醫療資源,這事蘇州不能比擬的。蘇州被夾在上海跟南京之間,除了蘇州大學差強人意的蘇州大學以外,沒有特別好的大學。貌似蘇州完敗,但是請記住,一線城市裡的深圳,教育醫療文化資源也是短板,甚至都不如武漢長沙成都這樣的中西部城市,但是並不影響深圳成為頂尖的一線城市。很多城市的教育資源發達,但是培養的人才流向了沿海城市。至於說醫療資源是否發達,這個並不很重要。城市裡三甲或者以上的醫院多,你要天天去嗎?你要常住裡面嗎?況且蘇州距離上海並不遠,上海的優質醫療資源可以為蘇州市民所用。
至於蘇州與杭州的房價,均價差距倒是並不大。蘇州園區姑蘇區高新區的房價,遠超很多省會二線城市的市中心,跟一線城市城區的很多區域也有得一拼,具備了一線城市房價的模樣與勢頭。
綜上所述 ,雖然杭州市政治地位高於蘇州,擁有杭州擁有好於蘇州的教育醫療資源,但是杭州的以GDP總量與人均GDP為核心指標的經濟實力要想超過蘇州,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杭州的硬核實力,跟蘇州差距甚大。成為第五個一線城市,蘇州的可能性遠大於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