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解讀!IMF預計2020全球GDP為-3%,創近90年最糟,中國經濟未來將...

2020-12-22 和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14日發布了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下稱「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GDP增速為-3%,為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糟經濟衰退,嚴重程度顯著高於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不過,該報告也表示,假設疫情在2020年下半年消退,防控措施可以逐步取消,隨著政策支持措施幫助經濟活動恢復正常,全球經濟預計在2021年將增長5.8%。

01大蕭條以來最糟經濟衰退

「由於疫情,2020年全球經濟預計將急劇收縮3%。」IMF在報告中表示。而在今年1月,該組織曾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3%,僅三個月,IMF的預測就發生反轉。

報告指出,疫情正在世界範圍內給人們造成高昂且不斷增加的成本。為了保護生命,使醫療體系能夠應對這一疫情,需要實施隔離、封鎖和廣泛的關閉,以減緩病毒傳播。因此,衛生危機正對經濟活動產生嚴重的影響。

IMF首席經濟學家吉塔·戈皮納特表示,這使「大封鎖」成為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比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情況糟糕得多。

「數月之內IMF經濟預期發生如此變化,究其根源在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以及其對於全球經濟基本面的衝擊。」中信證券(600030,股吧)固定收益首席明明在接受中新經緯(微信號:jwview)採訪時表示。

明明分析道,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發酵,我國國內經過兩個多月的疫情防控,總體疫情較為穩定,但海外疫情方面,尤以歐美為主的眾多國家已經成為海外疫情的重災區,而隨著各國數據陸續公布,疫情對於全球基本面的衝擊正在顯現。

他認為,經濟危機的發生一般按照「情緒危機-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鏈條進行傳導,未來在經濟基本面衝擊之下,當前的形勢仍有可能由流動性危機的第二階段發展成為經濟危機的第三階段,危機的警報尚未解除。因此從全球經濟面臨的壓力角度,IMF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

在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看來,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深度取決於其持續時間。目前歐美仍處高發期,南亞、非洲和拉美等地區疫情集中爆發的風險正在積聚,上半年全球疫情得到完全控制的可能性比較小,下半年各國有望逐步取消防控措施並重啟經濟活動,但疫情影響也難以完全消退。這意味著,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持續籠罩在疫情陰雲之下,拖累全年經濟增速快速下滑至負增長狀態。

02?預計發達經濟體經濟將萎縮6.1%

報告顯示,對於發達經濟體,IMF預計2020年經濟增速為-6.1%,2021年復甦至4.5%。其中對美國2020年經濟增速預期為-5.9%,2021年為4.7%;對歐元區2020年經濟增速預期為-7.5%,2021年為4.7%;對日本2020年經濟增速預期為-5.2%,2021年為3%。

對於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IMF預計2020年經濟增速將為-1%,2021年復甦至6.6%。其中,IMF對亞太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速預期為正增長,預計增速為1%。

▲《世界經濟展望》最新增長預測

王青分析道,3月之後,新冠肺炎疫情呈現全球加速蔓延之勢,歐美等發達經濟體陸續開始採取嚴格的封鎖隔離、居家禁足等措施。這對宏觀經濟的供需兩端帶來劇烈衝擊,消費、投資及貿易活動大幅收縮。美聯儲等機構已經預測,二季度美國經濟收縮幅度可能在20%至50%之間,歐洲的經濟滑坡可能更加嚴重。由於發達經濟體在全球GDP中的比重較高,因此這些地區的疫情發展及經濟遭受的嚴重衝擊必然會拖累全球GDP增速。

不過,王青也提到,7月IMF還會更新全球經濟展望,屆時不排除對以上預測進行調整的可能。他判斷,下調的風險較大。

03?刺激經濟復甦多國在行動

報告指出,由於經濟影響反映了某些部門受到了特別嚴重的衝擊,政策制定者需要採取大規模、有針對性的財政、貨幣和金融市場措施,為受影響的家庭和企業提供支持。很多受到疫情影響的發達經濟體(如澳大利亞、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西班牙、英國和美國)實施了快速、大規模的財政應對行動。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如中國、印度尼西亞、南非)也已開始提供或宣布將對受到嚴重影響的部門和工人提供大力財政支持。

具體來看,3月27日,美國出臺總額約為2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計劃,這是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財政刺激計劃。

當地時間3月25日,加拿大國會眾議院通過了總額為1070億加元(約合5243億元人民幣)的新冠肺炎疫情救助計劃。

3月17日,英國政府公布了總額高達3500億英鎊(約合3.08萬億元人民幣)的貸款和補助規劃。

歐元區方面,3月17日,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宣布了一項450億歐元(約合3468.55億元人民幣)的援助計劃。3月23日,德國政府宣布推出7500億歐元(約合5.78萬億元人民幣)的一攬子計劃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義大利政府已出臺了36億歐元(約合287.57億元人民幣)的財政刺激計劃,並醞釀至少500億歐元(約合3869.1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援助以應對疫情衝擊。

亞太方面,日本內閣會議4月7日通過史上最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總額達10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萬億元)。韓國明年擬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預算規模或超550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1萬億元)。新加坡政府目前共撥出近550億新元(約合2376.4億元人民幣)以抗擊疫情。

貨幣政策方面,各國央行也開足馬力,紛紛開啟寬鬆模式。

3月3日,美聯儲意外宣布降息50個基點至1.00%-1.25%,這是其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在計劃會議之外降息。

不到兩周時間,3月15日美聯儲再次突然宣布降息至0%-0.25%,並表示將購買7000億美元的國債以及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造成的衝擊。

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司長朱雋近日表示,全球範圍內很多經濟體已經採取了激進的貨幣放鬆舉措,3月份有40家左右的央行降息。

中新經緯採訪的多位分析師認為,當前疫情影響下,需要全球各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

「疫情本質上屬於自然災害,不同經濟金融體系內部出現嚴重的資源錯配或重大政策失誤,因此校正和恢復的周期較短。」王青表示。

他判斷,若全球疫情在上半年晚些時候得到基本控制,同時配合有效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緩解疫情期間的企業破產和人員失業壓力,那麼在疫情結束後,全球經濟就能夠實現快速的復甦。相反,疫情拖得時間越長,後期經濟反彈的力度可能越弱。

中國民生銀行(600016,股吧)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需要從兩方面採取措施,一是要有效的控制疫情的擴散和蔓延,現在擴散疫情發展是全球的當務之急,如果沒有疫情的有效控制,經濟和社會生活都會受到衝擊;二是各國政府要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危機的力度,包括出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相關的政策,這些政策對於防止經濟陷入衰退起到積極的提振作用。

明明同樣認為,在政策方面,擺在首位的便是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政策,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的不確定性,仍舊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情況,對於全球經濟復甦而言,疫情的有效控制至關重要。

他進一步指出,各國需要採取果斷的貨幣政策,及時穩定需求與市場信心,保證信貸能夠穩定流向實體經濟。同時,應採取有效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形成配合,當前全球主要國家的政策組合都是貨幣+財政的配合,其貨幣財政化特徵明顯,而與海外央行直接購買政府債券不同,中國貨幣與財政的配合依賴於商業銀行,因而中國貨幣政策將維持寬鬆為商業銀行承接政府債務創造條件。

04?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復甦的「焦點」

報告指出,對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為1.2%,2021年為9.2%。

「IMF預測今年中國經濟能夠保持正增長,主要源於我國前期抗疾效果已經顯現。」王青分析道,我國疫情高峰期持續時間相對較短,當前經濟已進入修復過程,且出現疫情第二波的風險較低。另外,考慮到我國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少數保持較高正利率的國家,政府負債率較低,加之此前兩年實施金融嚴監管、嚴控地方政府隱性負債,也為應對此次疫情騰出了較為充裕的宏觀政策空間。

溫彬認為,IMF預測中國經濟能保持正增長,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已經轉向內需為主導的發展,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60%,我國經濟的發展空間和潛力都比較大。在城鎮化、區域經濟、新基建等領域都有較大空間。

在中國銀行(601988,股吧)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範若瀅看來,當前我國經濟金融面臨著四大挑戰:一是疫情演變成全球「大流行」產生的「倒灌」風險,我國疫情防控已轉變為「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新階段。二是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上升,外需進一步萎縮,將使得我國出口持續承壓。三是大量受疫情影響國家生產放緩甚至停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阻或部分斷裂,將對我國製造業帶來巨大壓力。四是金融市場波動的傳染風險,海外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可能從情緒面、資金面和基本面給我國金融市場帶來負面影響。

「我國疫情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復工復產也在積極推進,各項指標也有所回升,但是疫情在全球範圍的擴散和蔓延也給我國的外需帶來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所以,現在的當務之急是穩定和擴大內需。」溫彬對中新經緯表示。

他認為,從宏觀政策上,要加大逆周期調控力度,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財政政策方面,一是提高財政赤字率到3%以上,二是加大地方專項債的規模,建議今年地方債新增規模在3萬億以上,三是發行特別國債,規模在1萬億左右,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確保我們在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出,通過減稅降費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貨幣政策方面,溫彬認為,目前主要採取的一系列貨幣政策,包括再貸款再貼現的額度定向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進行支持,下階段還是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切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王青指出,根據3月27日政治局會議部署,二季度將出臺全面政策應對計劃,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他預計,本項計劃將以積極財政政策為主,貨幣政策主要發揮配合保障作用,避免大水漫灌。

財政政策的具體內容或將包括:全年減稅降費規模達到2萬億,以地方政府專項債資金為引導,大幅提升包括新基建在內的基建投資增速至兩位數,大規模發放招工及穩崗補貼。今年財政赤字率目標有可能上調至3.8%左右,較上年增加1個百分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將達到3.5萬億,較上年增加1.35萬億;面向商業銀行發行特別國債,規模有可能達到萬億級別。

貨幣政策方面,王青認為,4月之後MLF利率還將下調30個基點,這將引導LPR報價持續下行;年內全面降準有望再實施2-3次,共下調1.0至1.5個百分點左右。此外,下半年伴隨物價漲幅明顯回落,央行也有可能小幅下調1年期存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以激勵銀行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他表示,我國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比較豐富,主要包括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專項貸款、MPA考核指標調整、TMLF(定向中期貸款便利)、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等。下一步為強化定向滴灌力度,以上工具都存在發力空間。

王青判斷,一季度疫情衝擊高點之後,二季度我國GDP將恢復同比正增長;若像IMF基線情景假設那樣,全球疫情在2020年下半年消退,則下半年我國GDP增速有可能接近兩位數。他認為,IMF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存在上調可能。

延伸閱讀

六大看點

疫情帶來了歷史性挑戰

《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歷史性挑戰。2月中旬,市場參與者開始擔憂疫情可能演變成全球性流行病,股價從此前的過高水平大幅下跌。信貸市場利差飆升,特別是在高收益率債券、槓桿貸款和私人債務等高風險領域,以至於這些領域的發行活動基本停滯。

《報告》稱,由於全球需求走弱,以及歐佩克+國家未能達成減產協議,石油價格暴跌,這導致風險偏好進一步惡化。動蕩的市場條件導致投資者轉向高質量資產,避險債券的收益率陡降。

主要短期融資市場出現承壓跡象

《報告》認為,多個因素放大了資產價格變動,導致金融條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劇收緊。主要短期融資市場出現承壓跡象,包括全球美元市場,與十年前金融危機時期的市場動態十分相似。

《報告》稱,市場流動性顯著惡化,包括傳統上被視為深度較好的市場。槓桿投資者開始承壓,據報導,部分投資者被迫將部分頭寸平倉,以滿足追加保證金的要求並進行投資組合再平衡。

新興和前沿市場經濟體正面臨最嚴峻的風暴

《報告》表示,新興和前沿市場經濟體正面臨最嚴峻的風暴。它們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劇烈的證券投資流動逆轉,不論是以美元計價還是以佔新興和前沿市場GDP的比重計算都是如此。

《報告》指出,外部債務融資的減少可能使槓桿較高和可信度較差的借款者承壓。這可能導致債務重組規模增加,對現有的債務處置框架構成考驗。

《報告》建議,很多新興市場經濟體正面臨動蕩的市場條件,應在可行情況下通過匯率靈活性來管理這些壓力。

當務之急是挽救生命

《報告》稱,這一歷史性挑戰勢必需要強有力的政策來應對。當務之急是挽救生命並實施恰當的防控措施以避免衛生體系不堪重負。各國當局需為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民眾和公司提供支持。

各國已採取一系列政策

《報告》指出,全球各國當局已出臺一系列的政策。2020年4月《財政監測報告》描述了全球各國政府已宣布的一攬子財政支持。當局有必要採取大規模、及時、臨時和有針對性的財政措施,以確保經濟活動的暫時停滯不會給經濟的生產能力和整個社會帶來持久性破壞。

《報告》還稱,全球央行已採取大膽和果斷的行動,包括放鬆貨幣政策,購買一系列資產,為金融體系提供流動性,以抵消金融條件收緊的影響並保持信貸向實體經濟的流通。

《報告》建議,政策制定者需要在維護金融穩定和支持經濟活動之間取得平衡。首先,銀行應將其現有的資本和流動性緩衝用於吸收損失和融資壓力。其次,為審慎管理大規模資金外流帶來的流動性風險,監管當局應鼓勵基金管理公司在符合基金份額持有者利益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現有的流動性工具。另外,監管當局應採取準確、有針對性的措施,並確保政策的透明,來加強市場韌性,例如熔斷機制。

多邊合作至關重要

《報告》強調,多邊合作對於緩解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強度及其對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破壞至關重要。

《報告》表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和世界銀行行長已呼籲官方雙邊債權人對低於國際開發協會業務門檻且在對抗疫情期間請求提供債務延期的國家暫停償債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具備一萬億美元的可用資源,正在積極為成員國提供支持。

你對IMF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有什麼看法?歡迎給經緯君留言。

文:魏薇 標題責編:孫慶陽 魏薇 趙佳然

《世界經濟展望》最新增長預測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責任編輯:崔晨 HX015)

相關焦點

  • 預計2020年全球GDP增速為-3%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糟經濟衰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4日發布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為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糟經濟衰退,此前預期增3.3%;預計2021年全球GDP增5.8%,此前預期增3.4%。預計2020年發達經濟體GDP增速為-6.1%,此前預期為1.6%;預計2020年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GDP增速為-1.0%,此前預期為4.4%;預計2020年歐元區GDP增速為-7.5%,此前預期為1.3%。分析師稱,IMF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和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或許會對經濟產生更重要的影響。
  • 高盛2021年中國經濟展望:預計GDP增速為7.5% 人民幣升值在望
    來源:金融界網站 新冠疫情主導了2020年全球宏觀經濟大勢,相比之下中國可謂一枝獨秀。 高盛研究部預計中國將是2020年全球唯一一個實現同比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 美元指數跌破90大關創近3年新低
    漫畫財經 王建明 【深圳商報/讀創訊】(記者 陳燕青)在四連跌後美元指數於當地時間17日跌破90關口,創2018年4月以來新低。雖然18日略有反抽,但收於90之下。自3月中旬的高點以來,美元指數已大幅下跌12%,這是自2011年以來連續9個月的最長跌勢。雖然已經創下兩年多新低,但是美元指數的下行趨勢似乎沒有盡頭。
  • 2020年英國GDP增速預測 300年來英國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The Office for Budget Responsibility,OBR)於當地時間4月14日在官網公布預測稱,因新冠肺炎疫情,今年英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可能較上一年下降13%,這將是300年來英國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 景氣指數錄得二戰後最大跌幅,德銀預計上半年全球經濟將嚴重衰退
    德國三大經濟研究所近日悲觀預測,德國製造業與經濟將出現戰後70年來最嚴重下滑。 「德國經濟正加速滑向衰退。」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長克萊門斯·福斯特(Clemens Fuest)在三月的報告中寫道。 他提到,觀察德國與歐元區的IFO商業景氣指數今年二月從96跌至87.7,創1991年至今單月最大跌幅,也是該指數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值。
  • 2020年全球十大經濟體的經濟增速,GDP是多少呢?看IMF是咋預測的
    除此之外,大量增發美債,也是美國官方能不斷擴大財政支出,挽救經濟的重要支撐。 第二名繼續是中國。按照IMF的觀點,由於採取了卓有成效的應對措施,中國在對抗疫情方面成績顯著。預計2020年咱們中國經濟同比實際增長1.9%,主要經濟大國中唯一實現增長的國家,並且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能達到8%。
  • 2020年全球經濟跌掉一整個德國的GDP?萎縮最嚴重的是這個國家……
    上周至今,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在內的多家機構公布了其2020年經濟報告。根據IMF《2021年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幅度約為4.4%。IMF測算,2020年全球GDP總量大約減少3.91萬億美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德國2019年全年的GDP規模。
  • 中國人均GDP破1萬美元;2019年A股人均賺10萬
    【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邁上1萬美元臺階】主席在新年賀詞中說,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將邁上1萬美元的臺階。(新華視點) 解讀 人均GDP站上一個新臺階,意味著中國正式步入中高等收入國家行列。中泰李迅雷解讀數據認為,改善居民收入結構、全社會債務結構、產業結構等是當今及未來的主要任務。
  • IMF的觀點,2020年全球GDP或倒退兩年,和2018年相當!那中美呢?
    下圖為IMF在「春季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對2020年和2021年的全球經濟發展趨勢的預測。如果將2019年全球經濟當成100,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前,今年(2020年)全球經濟或將增長3%左右,達到103左右。
  • IMF最新預測:2020年約旦GDP增速為-5%
    根據國際貨幣組織(IMF)10月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2020年全球經濟仍將深度衰退,但與6月IMF預測相比,全球衰退的程度有所緩和。自疫情爆發後,各國政府已為家庭和企業提供了12萬億美元的財政支持,成功地抑制了全球經濟滑入2008年「金融危機」。
  • 2020年上半年gdp什麼時候公布 中國2020上半年gdp預測
    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目前全球總體經濟形勢都不太樂觀,很多國家經濟都出現了負增長,包括我國也是一樣的。  比如2020年第一季度我國GDP同比下降達到6.8%,這是過去幾十年從來沒有出現過的。
  • 我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 2019年中國GDP總量世界排名
    黨的十七大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如今人均GDP的歷史性跨越,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寧吉喆介紹,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億元,經濟總量接近100萬億元,按照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4.4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
  • 德國2019年GDP僅增長0.6%?目前德國經濟還將面琳什麼問題
    德國2019年GDP創近六年新低更多刺激政策在路上?  德國2019年的GDP增速「果不其然」地出現大幅下降。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Destatis的數據,德國經濟在2019年增長了0.6%,是六年來最低增速。該數據符合市場預期,但較2018年的1.5%增長和2017年2.2%增長,出現較大程度放緩。
  • 世界各國GDP排名2020預測 IMF預測中國GDP排名世界第幾?
    近期,IMF對今年各個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做了預測,其中預測2019年美國經濟將下降5.9%,歐元區19國在2019年經濟將整體下降7.5%,其中義大利的經濟下降9.1%,西班牙經濟下降8%,法國經濟下降7.2%,德國經濟下降7%;日本經濟將下降5.2%,韓國經濟將下降1.2%。
  • 近1.1萬美元!2020年中國人均GDP或將達全球標準
    IMF預計2020年美國經濟同比實際縮減4.3%,GDP約為20.81萬億美元,接近2019年 21.42萬億美元的GDP總量,仍居全球首位。對於中國,由於二、三季度經濟狀況良好,中國經濟復甦形勢超出預期,不僅經濟全面恢復,還是目前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國家,IMF預計2020年GDP總量將為15.22萬億美元,比2019年的14.363萬億美元GDP總量有所上升,穩居世界第二,根據日前中國三季度經濟成績單,前三季度GDP總量達72萬億元,約10萬億美元,四季度GDP總量達成5億萬美元應該不成問題。
  • 2019年我國十大城市gdp數據初步出爐:天津和廣州最失落
    2019年,上海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155.32億元,預計2020年將突破4萬億元。二,北京作為我國首都,北京現在的重心已經不再是經濟實力,而是著眼於提升首都功能,強化國際交往中心地位,提高國際影響力。作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城市,其經濟規模僅次於上海。
  • 2020年廣東經濟將超越韓國,廣東屆時全面超越「亞洲四小龍」
    中國經濟經過四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創造中國速度,中國2010年經濟總量超越同是亞洲的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廣東省前三季度實現正增長韓國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為預計2.1%預計全年gdp增長率為2.0%廣東省第一季度增長率-6.7%前半年增長率為-2.5%
  • 美國200年來最嚴重衰退,中國二季度經濟超美?馬拉松比耐力
    美國公布了史上最慘烈的經濟數字,第2季經濟衰退32.9%,慘不忍睹。有人說按照這個數字,第2季中國應該是「超車」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而且認為,儘管這只是短暫超車,待經濟回歸正常後,老大還是美國,但是,中國將再次拉近與美國的差距。
  • IMF預計中國人均GDP2025年將趕超56個國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在截至2025年的25年間,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中國的人均GDP將趕超全球56個國家。根據彭博對上個月IMF世界經濟展望的數據分析,屆時中國的人均收入將在全球排名第70位,接近全球最富裕的三分之一國家之列。
  • 世行: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中國經濟將增長7.9%
    新華社華盛頓1月5日電(記者許緣 高攀)世界銀行5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說,基於對新冠疫苗將廣泛推廣使用的預估,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有望增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