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或閃
觸樂原創,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
復古未來主義(Retro-Futurism)是一個奇妙的詞語,就好像英語語法中的過去將來時一樣讓人費解。它是一種復古的未來主義,呃,或者說,是對早期未來主義的一種回憶或者模仿。未來主義這個詞可能有些太大了,不過在這裡,我們幾乎可以把它等同於科幻小說或者科幻電影。所以說,復古的未來主義,也就是說那些早期的科幻故事和科幻電影的風格。它們主要集中在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
在那個時期有許多著名的科幻小說和電影,比如說儒勒凡爾納的所有作品,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甚至更近一些的還有《回到未來》系列電影的第二部。在遊戲領域的話,雖然上市的時間比較新,但《生化奇兵》系列,《輻射》系列,都是復古未來主義的典型代表。尤其是《輻射》系列,洋溢著濃厚的50年代美國氣息,它的風格,無論是從美術,音樂還是遊戲上來看,可以說非常完美地解釋了這個奇妙的詞彙。
(「復古未來主義」風格的推特海報。圖片來自推特@FalloutAddicted)
今年已經是2016年了,這些當年的科幻電影設定的時間在現實生活中也已經過去。我們看到,很多當時想像的技術已經實現,也有不少還仍然存在於想像之中。現在再回過頭去看這些當時的科幻作品,模仿,感受其中的風格,也是別有一番風味的。
下面我就想向大家介紹一些復古未來主義的手遊。選擇這些遊戲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的遊戲介紹中提到了復古和未來這兩個關鍵詞。仔細看看的話,有不少的確是採用了復古的美術風格,也有不少在音樂上很有特點,而也有一些,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它會想要用到這個詞。
| 「1994年,這是在未來」
這款發布時間是2016年4月的遊戲在App Store頁面上的介紹是,「遊戲中,時間在1994年,是未來的時間。」(The year is 1994 and it is the future.)
遊戲有一個奇怪的故事構造。你在其中扮演一個普通的職員,但是你有一個重要的信息需要去告訴冰雪女王。遊戲的玩法類似一個第一人稱的跑酷,你需要看準時機選擇向左或者向右前進,並且要判斷好轉彎處路的寬度,以防掉下去。畫面會在你轉過幾個彎之後變換顏色和背景裝飾。
(遊戲畫面。以那個年代的電話和電視為背景)
這款遊戲「復古未來主義」的地方不僅在於它自己給自己的設定——「1994年,這是未來」——這已經是過去的未來了,還在於它的美術風格,我說的是一種機械的花哨感,而過往的科幻風格都會喜歡在其中表達霓虹燈式的強烈色彩對比。其他還包括遊戲的電子音,和在遊戲進程中時不時會出現的,似乎是在給玩家指路,並且說故事的旁白的男子的聲音。它有一種老式廣播的風格,夾雜著那個時代由於信號不好或者機器故障的一種「茲茲」聲。
另外,它「全體主義」的集權社會背景也暗含了當時未來主義的母體之一。
| 80年代的街機風格
這款遊戲有官方的中文版,遣詞造句沒有語法和用詞問題,但是有一種比翻譯腔還要誇張的彆扭感。比如,「整個遊戲讓你情不自禁地踏著你的腳板(呃…..輪子)」,「包括炸毀敵人的飛船,講真的!」好吧,我能感受到你們原文帶有的那種自帶吐槽功能的感覺。
這款遊戲在App Store頁面上同樣——不過這次是中文的——寫上了復古未來主義的詞彙。它和上一個遊戲類似,明顯的具有霓虹燈的花哨風格。當汽車終於開進大都市裡面的時候,你能看到的也是紅紅綠綠的紅綠燈風格,再加上日本藝妓的臉。原本很多過去的科幻片中,過分強調霓虹燈也是來自於對日本霓虹燈街景的模仿,好比說現在還依然保留了強烈巨型照片的大阪道頓崛。當然,它原本的名字裡面就加上了霓虹燈這個詞嘛。
(日本女人)
這是一個主要玩法為躲避障礙物的賽車遊戲,玩法上沒有什麼可以說的。背景音樂的「咚次噠次」風格也的確很有80年代街機的感覺。
| 燈紅酒綠的彈珠
這款遊戲在介紹中又提到了80年代這個詞,它的風格和上面那個遊戲也很相似,喜歡用黑色加上發光的粉紅或者藍色或者紫色的霓虹燈色調。一開始,這款遊戲的開發者SPYR Apps的logo登場甚至有那個時候港片的風格:電子音再加上微妙的土裡土氣感。
遊戲中同樣會出現在上面那個遊戲中也會出現的,沐浴在霓虹燈紅紫光線下的,遠處的都市的場景,還有背景音樂的「咚次噠次」。
(霓虹,和「咚次噠次」)
遊戲玩法很簡單,就是打擊你的小彈珠,讓它去吃硬幣。每一關只要將彈珠順利地彈到黑白格子中即視為過關。
丨 80年代的「天天過馬路」
這款遊戲和下面再要介紹的另一款遊戲不知道為何會被開發者自己歸入復古未來主義之中,它們看起來可能比較復古(好吧,其實下面的那個遊戲連復古都算不上),背景音樂也會加上「咚次噠次」的效果,但是除此之外,我也不能看到其他能聯繫到的點了。
這款遊戲名叫《帶我回家》(Bring Me Home),在它的開發者給出的宣傳視頻中,原本是有iOS版本,安卓版本和Windows Phone版本這3個平臺的,但是不知為何,現在只有Windows Phone版本這一個平臺上還可以下載得到了。
這款遊戲的玩法完全就是「天天過馬路」,不過主角從小雞等等小動物換成了各種老式的汽車,飛機,還會出現洗衣機等等奇怪的物件。這些大概就是這款遊戲的風格中最接近「復古」這個詞的了。
(《帶我回家》中出現的過馬路角色)
那未來主義到底在哪裡呢?有Windows Phone的讀者們歡迎下載試玩一下,再告訴我。
丨 「出現了一條龍」
這款遊戲的介紹頁面中依然出現了復古未來主義這個用詞,並且明確地表示了這指的是畫面風格。可是,這是指什麼?
遊戲主要內容就是在宇宙空間裡面向飛過來的各種敵人射擊,並通過吃敵人掉下的「能量塊」來升級自己的武器。敵人包括綠色的龍,梳著不良少年頭型的骷髏,等等。你控制的飛船只能夠左右移動,並不能向前或者向後。總體來說,是一款類似於第一人稱的彈幕遊戲。
這款遊戲在2013年的遊戲開發者大會和東京遊戲展都獲得了不少獎項,玩家在遊戲中還可以自己捏出自己飛船的各種造型,就好像樂高的積木一樣。遊戲官方還推出了3D列印你的個人形象的業務……但是,我依然沒有發現這些和復古現代主義的關聯。它作為一個射擊遊戲,都很平庸。
(3D列印的各種角色)
「蹭」這麼一個生僻又不明所以的詞語,有什麼好處嗎?
| 宇宙大冒險
相比之下,《太空時代》這款遊戲的復古未來主義就更加濃厚一些,並且他的復古未來主義體現在並不是在「真正的未來」上模仿或者致敬「過去的樣式」,而是,它就是一款在現代製作的過去風格的科幻遊戲。
觸樂之前也對它有一篇精彩的測評文章(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文章中提到,「《太空時代》的故事發生在1976年,也就是現實中阿波羅20號登陸月球,海盜1號到達火星的年代。遊戲中的一個4人團隊到達了一顆名為克卜勒-16號的外星,在這個幾乎和地球完全一致的星球上(除了沒有人類存在),他們與未知的智慧生命不期而遇。故事也圍繞著新舊文明的衝突、過去的無知與未來先進的科學之間的戰役展開。」
遊戲中最明顯的復古未來主義風格,就是在它的圖標中也顯示出來的,太空衣的設計。這種套上一個球形的透明頭罩,加上緊身衣風格的,有一條黑色腰帶的太空服(它還是綠色的!)都是那個年代的特徵。
(緊身衣!)
| 大怪獸和核事故
最後這款遊戲是兩年前上映的好萊塢版《哥斯拉》的電影聯動手遊,由華納兄弟公司製作。作為一款手遊,它的完成度可以說是非常高。遊戲的大部分內容在於體驗電影中也登場的從高空跳傘的內容,途中需要躲避高樓等等各種障礙物。在落地之後,玩家也需要參與各種營救任務。
作為一款免費遊戲,它的完成度相當高,畫面也很出色,你可以體驗到在整個城市被破壞之後,前方還有大型怪物出沒的那種緊張感。遊戲的音樂也採用了電影中的原聲,當然,這也是哥斯拉系列電影一貫有的恐怖音效,包括哥斯拉自己發出的音效。雖然在電影中,哥斯拉的形象是好的,但這也不妨礙到你體驗巨型怪獸帶來的恐怖感。
(遊戲畫面)
這款手遊自身可以說和復古未來主義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我把它放在這裡,主要的原因是在於哥斯拉這個怪物自身的形象和寓意,它是代表了一種活生生的復古未來主義,不是風格,也並非模仿。哥斯拉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出現了,當時是以核爆炸之後誕生的,破壞一切的怪物的形象為主的。雖然在之後的各種哥斯拉系列電影中,它的形象已經離「惡」越來越遠,但是哥斯拉背後的「核爆」「毀滅」「自然或者其他不可抗力的懲罰」這個母體依然或多或少地存留了下來。核爆這個二戰之後的陰影一直都在我們頭上懸浮著,它發生過,正在發生,也還會繼續發生。哥斯拉作為一個老牌科幻片的代表形象,它的陰影卻還一直存在著,並且是現實地存在著。就像許多老牌科幻片會提出的,對於未來的積極或者消極的幻想:他們包括了外星人的恐懼,機器和集權主義的糾結,人性的喪失等等,但沒有一個像哥斯拉這麼直觀的,具體地表述了從過去到現在直到將來的「陰影」。我不知道還有什麼能比它更能解釋復古未來主義的各種內涵了。
(庵野秀明的特攝片《新哥斯拉》海報,「日本對哥斯拉」)
這也是我在這裡寫「7個復古未來主義手遊」的原因。昨天,庵野秀明的《新哥斯拉》已經在日本上映了,我沒有機會馬上能看到它,但是這個電影的海報,紅色背景加上黑色哥斯拉的海報,明明白白地體現了昭和時代日本的那種恐懼感,就好像福島的核電洩露事件一樣。
我希望在這個電影裡,哥斯拉能變回它原本的,毀滅一切的可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