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前,張匯蘭的身影
出現在新中國第一所體育高等學府
33年前,張匯蘭的名字
出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體育教育和運動榮譽獎」的獲獎名單裡
她是新中國體育界第一位女博士
中國近代女子體育創始人
中國體育運動解剖學創始人之一
上海體育學院首任教務長
張匯蘭先生用自己的拳拳之心,
哺育了中國體育科學事業無數青年才俊
「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的簡樸信條
在歲月的積澱中
塑成了上體人獨有的精神風貌
為了傳承「匯蘭精神」
學校打造新時代課程思政領航學院
用先賢風範和校史文脈
引導教師做有溫度的教育工作者
讓匯蘭精神活在當下,面向未來
在學校深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
喜慶第三十六個教師節之際
上體官微推出聲音劇《從這裡出發》
讓我們穿透歷史的迴響
致敬以張匯蘭先生為代表的上體名師
我,1988年生,江蘇南通人,一個從小開始跑步、拿過很多金牌、卻意外摔倒在跑道上的姑娘.
張匯蘭,1898年生,江蘇南京人,一個在別的小姑娘都在裹小腳的年代她卻考入了體育師範學校的姑娘.
她們的年齡相差90歲,她們從來未曾謀面,倆人卻在上海體育學院的校園裡,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聆聽她們的故事,跟隨她們的心路歷程,了解她們從這裡出發,以及為什麼出發.
您可以在上海體育學院校園內的三個推薦地點聆聽這個故事,也可以自由地到處邊走邊逛,探訪劇中人曾經的足跡.
第一章:我是個女孩
我4歲時就跑贏過爸爸,拿到第一塊金牌——是一塊用金色錫箔紙包著的圓形巧克力!……
一夜之間,因為這次嚴重的傷病,似乎未來所有的比賽和獎牌似乎都再也與我無關了。
女孩子應該幹什麼?女孩子可以幹的事多了!
我們可以做打字員、電話接線員、服務員、護士、醫生、老師,只要我們想,也可以做運動員。
第二章 在路上
後來,每天晚上,我都會去學校的操場,慢跑兩圈。正在訓練的孩子從身旁超過我,我會對他們喊:加油!
手術兩年後,我結束了在上海體育學院的學習和康復訓練,踏上了去美國的求學之路。
這是一所沒有圍牆、建在農田裡的學校。從教室窗戶望出去,就是農田和果樹,再遠一點,是山。
學校建在四川巴縣歇馬場,一個叫高坑巖的地方,學校取名「私立中國鄉村建設學院」。
第三章:任何時候,你都可以重新開始
去美國學習時,我幾乎沒帶什麼行李,除了衣服和書之外,還有一副我在上海體院旁聽解剖課時,自己組裝的小小人體骨骼模型。
我把它放在我的書桌上。現在,我已經不用對照它,就能在腦海中畫出一副完整骨架。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趴在地上翻著翻著,突然看見遠處有一塊看上去較大的骨頭,跑過去撿起來一看,真的是一塊完整的頸椎骨!
我高興得跳了起來,現在說起來還是覺得激動,感覺像是找到了「無價之寶」!上課時,正好可以用它來講頭是怎麼轉動的。
感謝您的聆聽!
希望這個小小的故事
帶給你對於上海體育學院過往的更多認知
也對自己的未來更有信心!
監製:上海體育學院新聞中心
聯合出品:北京柒零柒恩劇團有限公司、上海體育學院運動科學學院
戲劇構作/導演:水晶
編劇:劉芯伶
聲音演出 :陳瑩、丁心雨
音效設計及製作:尹靖
製作人/平面設計:趙亦辰
演員統籌:金一立
執行製作:黃栩訸
宣傳文案撰寫:陳應雯
張匯蘭,女,江蘇南京人,生於1898年,於1996年去世,享年98歲。
我國著名的女體育教育家、第一位女體育博士。著有《運動解剖學》、《和緩運動》,是中國體育運動解剖學的創始人之一,上海體育學院首任教務長,為創立和發展我國體育基礎理論學科做出重要貢獻。
1917年—1919年,張匯蘭就讀於上海基督教女青年會體育師範學校,1920年—1923年、1925—1926年、1938—1946年三度赴美國,從事體育、生物學、公共衛生學等專業學習和研究,先後在密爾斯大學、威斯康星州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衣阿華州立大學,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20年至46年先後在中央大學、河北女子師院、金陵女大任教並主持體育系工作。
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在德國舉行,中國派出34人代表團和考察團,張匯蘭曾隨中國體育考察代表團赴歐洲各國考察,其間參加了第二次世界休閒會議,成為第一次參加世界休閒會議的中國人,對丹麥、瑞典、德國、捷克、奧地利、匈牙利、義大利等7國體育進行了考察。
1946年從美國衣阿華大學博士畢業後回國,在晏陽初先生創辦的四川「私立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擔任衛生教育工作。1947年任金陵女子大學體育系主任,1952年任上海體院教授、教務長兼人體解剖學教研室主任。1959年和1964年連續當選為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78年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80年當選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主席,曾任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1984年9月,獲國家體委頒發的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1987年6月,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體育教育和運動榮譽獎」,她的名字被載入世界體育名人史冊。
本期編輯:黃勇、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