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入太學,承師問道——《大戴記》。
太學是古代最早設立的學堂,西周時期,太學還屬於私人教學,主要是教授貴族學習六藝,至漢武帝時期,廢百家,尊儒學,採用董仲舒的意見在長安建立太學,私人教學也慢慢演變成了民間教學。
進入太學讀書的人,往往能加官進爵,「太學博士」還享有免除賦役的特權,這也刺激太學興盛,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復興周禮,太學更是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1898年,光緒帝推動「戊戌變法」,在現代教育方面,興辦「京師大學堂」,雖然百日維新最終失敗,但是京師大學堂還是保留了下來,1905年國子監(太學)停辦後,未畢業的學生都進入了京師大學堂繼續學業。
1912年,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校」,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國立」大學,北大也有:「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之說。
經過百年傳承,北京大學已經成為了我國「第一學府」,如今提起我國最好的大學,那麼每個人都會脫口而出:清華、北大。
清華和北大各有各的優勢,北大的數學系在國內佔有很大的優勢,素有:「第一學府第一系」之稱,清華在納米材料、計算機、生物方面相對突出一些,這些也都是熱門專業,若說冷門專業,北大古生物系一定榜上有名。
北大古生物系之所以能夠這麼出名,主要還是因為一個學生,2014年,北大古生物系2010年畢業生薛逸凡發了一張畢業合影,在照片當中,只有薛逸凡一個人,這下引起了網友極大關注。
大部分網友還是帶著一種調侃的方式看待這件事,紛紛評論:這課沒法逃了、一個人撐起了全系畢業照、一人逃課全系放假。
古生物系之所以冷門,還是跟工作情況有關,古生物系若是不讀碩士、博士很難找到一份好工作,即便找到工作,也要面對十分枯燥的考古生涯,光是這兩條就讓許多人望而卻步。
自從2008年北大恢復古生物系,就一直秉承著一個人一個系的「傳統」,到2014年已經傳承了6代,雖然人丁單薄,不過中科院、海洋所一直都在呼籲保留這個專業,若是真的取消了,古生物研究就真的要退出中國;了。
薛逸凡能夠支撐下來純粹是因為愛好,大一那年抱著極大的興趣報考古生物系,進去之後才知道全系就她一個人,上課時老師一對一輔導,想打個瞌睡都不行,下課時連個說話的同班同學都沒有,取借器材時,壓學生證都沒用,各種各樣的壓力,讓薛逸凡也想過換專業。
可冷靜下來一想,畢竟是自己喜歡的,心甘情願的選擇就該心甘情願的承擔,其實一個人一個系,得到的機會也非常多,只要系裡面有什麼活動、獎學金之類的,那一定是落到薛逸凡頭上,她在大二、大三時期系裡面就資助他參加了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舉辦的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年會。
大學畢業之後,薛逸凡又被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加州大學先後錄取,她的前途一片光明。
北大這個專業雖說冷門了一點,但以後做出來的成就也是金錢無法衡量的。
今年,湖南耒陽鍾芳蓉以676分的成績斬獲湖南省文科第四名,作為一個留守女孩、寒門子弟,鍾芳蓉的勵志人生再次鼓舞了正在拼搏的學子們,寒門雖然接觸的教育機會少,但並非說寒門難出貴子,只是看自己願不願意去努力。
鍾芳蓉從小就 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父母只有過年才能回來,讀了書,上了學,她發現別人都有爸爸媽媽送,唯獨她沒有,但她並沒有因為這些自暴自棄,她將心裏面的感情都寫進日記,並以讀書來消磨孤獨的童年。
在這種逆境當中,鍾芳蓉鍛鍊出了強大的意志力,她寒窗苦讀十餘年,也終於有了回報,其實憑著她的成績可以選擇一個更好的專業,但她卻還是選擇了就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鍾芳蓉選擇引發了一些爭議,大多數的人認為她應該選擇一個更「賺錢」的專業,不應該選擇一個冷門專業。
就自己的家庭環境來講,鍾芳蓉也考慮過這一點,但她覺得自己的夢想和未來,不能捆綁在金錢上,不管鍾芳蓉未來的路如何,她都只能繼續披荊斬棘,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