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肩,走路擰膀子,斜身子……這是先天性脊柱側彎患者的典型症狀。然而,8歲的小琴(化名)卻只有不被人注意的頸面部輕度變形,在患肺炎拍胸片時無意間才發現頸胸段脊椎畸形。5月21日,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祈福醫院骨科中心專家團隊在數位化3D列印技術輔助下,為她精準矯正了畸形。
據了解,這是該醫院完成的首例利用3D列印技術的高難度脊柱側彎矯形術,矯正了脊柱側彎,為日後診治脊柱疑難疾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歲女孩患肺炎,意外查出脊柱側彎
今年4月,湖南臨湘流感肆虐,不少學生中招。8歲的小琴正上二年級,因感染流感引發肺炎在當地醫院治療。在拍肺部X光片時,醫生意外發現,小琴頸胸段脊柱側彎畸形。
"平時她也沒什麼不適,要不是查肺炎,我們還不知道。"小琴的媽媽說。脊柱側彎是危害青少年和兒童的常見疾病,影響嬰幼兒及青少年的生長發育,使身體變形,嚴重者可以影響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癱瘓。
為給孩子最好的治療,找到祈福醫院
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治療,小琴父母多方打聽,最後找到了祈福醫院骨科中心褚曉朝主任。褚主任曾任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大骨科主任、全軍骨科研究所所長,曾成功完成世界首例雙手十指全斷再植,主刀完成逾千例危重疑難病例的救治。
雖然小琴目前的病情並不嚴重,但因為畸形位於頸胸段,上胸椎多個節段側彎,情況複雜,手術難度高。"手術稍有不慎,就會導致高位截癱,影響孩子的一生。但如果不做,到孩子青春期的發育高峰期,手術難度更大。"
藉助3D列印制定精準治療方案
為精準手術,降低手術風險,褚主任決定應用數字骨科3D列印技術個體化、精準化輔助手術,利用CT為患者進行脊椎掃描,獲取數字信息,通過三維重建及3D列印技術,列印出1:1的脊柱骨骼模型,對畸形脊椎進行真實還原,醫生和患者家屬都能直觀全方位了解病變部位的情況,結合仿真虛擬實境技術(VR),醫生在術前對手術全過程進行了多次模擬操作,對內固定進釘點、進釘角度等精準設計,制定出一套合理、精準、高效的手術治療方案。
圖1:骨科中心褚曉朝主任(圖左)與創傷骨科黃山東主任(圖右)
3D列印讓手術更精準安全
5月21日,天真可愛的小琴被送入手術室,褚曉朝主任帶領骨科團隊在麻醉科的配合下,歷經3個多小時,順利完成手術,手術出血不到1000毫升。
"由於椎體移位、旋轉,術中內固定螺釘置入要非常精準,這個難度較大。根據3D列印模型,我們術前已設計並列印出椎弓根螺釘的導嚮導板,並在模型上反覆演練過,這樣就使手術速度更快,操作更加精確、安全。"褚曉朝主任說。術後,小琴的恢復情況良好。預計兩周後,即可康復出院。
早期不易發現,越早手術效果越好
我國脊柱側彎發病率約為1%~3%,多發於處於10~14歲生長高峰的青少年,嚴重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早期的脊柱側彎引起的外觀異常並不明顯,尤其是穿著衣服時更不易被發覺,大多數都是家長在孩子洗澡或是衣服穿著較少時,發現孩子雙肩不等高、彎腰時背不平等情況而發現。
褚曉朝主任說,一旦發現孩子患有此病,應儘早到正規醫院治療,越早手術效果越好,對孩子的發育影響也越小。
據了解,該醫院骨科中心半年來已開展各類骨科新技術和高難度手術近十項,如股骨頭壞死的陶瓷棒微創植入術、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突出症髓核摘除術、雙側髖關節置換術、椎間盤突出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等,為患者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獲得了患者的一致認可。
據了解,祈福醫院骨科中心設有中西結合骨傷科、微創骨病科、創傷骨科三個病區,目前共有床位150張。中心與佛山市中醫院及廣州地區多家大醫院緊密合作,充分應用佛山市中醫院的正骨手法及現代醫療設備與技術,全面開展以西醫為主、中西醫結合的大骨科各項業務。
骨科中心人才濟濟,擁有主任醫師2名,副主任醫師5名,主治醫師7名。其中醫學博士4名,碩士5名。可全面開展各類骨折、關節損傷、脊柱脊髓損傷、骨盆損傷、大血管和周圍神經損傷、斷肢(指)再植、各類皮瓣移植、拇(手指)再造、手與四肢功能重建和康復、骨缺損和骨延長、髖膝關節置換及各類人工關節置換術、良性和惡性骨腫瘤的手術與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對各類脊柱和骨關節畸形與退行性骨病的手術治療效果滿意。
骨科中心還大力開展微創治療,應用關節鏡、椎間孔鏡、C型臂電視X光機等現代設備,對創傷、脊柱、關節等疾病進行各種微創手術治療,創傷小,出血少。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肖桂來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