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導演的新電影《一秒鐘》上映之後,張譯又憑藉自己的教科書式演技圈粉無數了。
今年,就像是張譯的電影年,從《八佰》到《我和我的家鄉》再到《金剛川》,和現在的《一秒鐘》。
每一部電影堪稱大片,張譯的演技,也在電影中一次次刷新觀眾的期待。
不同的題材、不同的角色,都能帶給觀眾截然不同的全新感受,張譯成為了少數幾個在華語影壇能帶給觀眾不斷新的驚喜的男演員之一。
不光能靜下心沉入到角色之中,更是能抓住人物身上稍縱即逝的閃光點,從表情、動作、語言、肢體上加以展示,從而令人物更出彩,也讓觀眾牢牢記住了他。
除此之外,他還參演了張藝謀的另外一部待映新片《懸崖之上》。
手握這麼多部大片,大器晚成、厚積薄發的張譯,今年終於要紅到出圈了?
《一秒鐘》在視覺呈現上,直接放棄了近幾年常用的濃墨重彩,反而去繁從簡,把最熾烈的情感,用最質樸的鏡頭語言娓娓道來。
《一秒鐘》的故事極簡單,簡單得不像這個年代的院線電影。
張九聲(張譯),一個勞改犯,從勞改農場裡跑出來,追著電影膠片跑。
一直跑到了戈壁裡的"二分廠",就為看一眼要放映的《英雄兒女》前的22號新聞簡報。
而她的女兒在膠片裡,只有一秒鐘的存在。
電影的另一個主角,是小女孩劉閨女,劉閨女也一路追逐電影,走過一個個村子,跨過戈壁,差點把自己活成個野人。
電影她看過好幾遍了,她跋山涉水,只是為了那幾米的膠片。
搞到一個膠片做的燈罩對她來說是天大的事,要是不能把這東西還給幾個流氓小孩,她和弟弟就會一直被恐嚇、被欺負。
張九聲為了保護膠片,劉閨女為了偷到膠片。
就這樣,張九聲和劉閨女卻從一開始的扭打到後來的同仇敵愾。
他的憤怒,以及後來對劉閨女的保護,皆因父愛而起,這不失為一種非常高級的情感表達。
電影中張譯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極具感染力,就連哭戲,代入感都是百分之百。
他的頭深深的從放映窗口探出去,再回來時大顆的淚珠不斷從他麻木的臉上掉下來。
這一瞬間的眼淚,五味雜陳。這一秒鐘所有感情上湧,那必然是決堤的眼淚,心理防線的轟塌,全然在這一個表情裡都體現。
張譯對角色的深度掌控,並沒有停留在人物表面,而是由表及裡,觸及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在演技自然流露的同時刻畫出了人物身上的時代烙印。
同時,《一秒鐘》也是有著張藝謀個人烙印的電影,中國電影進入"大片時代"之後,張藝謀最好的作品。
《一秒鐘》講的是張藝謀對膠片、對老電影、對人與人之間樸素情感的懷念。
只不過在那個物質與精神都最為貧瘠的年代,這份情懷才顯得更加珍貴。
張藝謀也回憶說:「在那個精神非常貧瘠的時代,人們看電影呼朋喚友,四裡八鄉,成為一種狂歡。
不管現在物質多麼充裕,精神的這種東西永遠是特別有意思的。
我們並不是懷念那時看電影的情況,是懷念那時候的情感,那種光影世界帶給我們的,夢幻般的情感。」
《一秒鐘》裡面,破舊的禮堂擠滿人,自帶小凳子佔位置,焦急的等待修好片,一切都檸檬真實。
最簡陋的環境,最艱苦的年代,人們對電影的感情卻最為熱烈真誠。
是那個年代特有的快樂和回憶,更是年代的情懷念想所在。
好電影難得,好演員更難得。
張譯為角色的努力,超乎常人想像。
為了演出剛從勞改農場裡逃出來的狀態,張譯短期內暴瘦20斤。
一天的拍攝,為了鏡頭效果,吃了十幾碗面。
張譯有太多的經典作品,不需要提及名字,不需要提及作品,只需要一場戲,便能讓觀眾看到他的優秀之處。
他對表演的極致追求,心存敬畏以及全身心的投入,讓「演員」成為張譯身上的唯一標籤,也使得他一次次化作角色本身,融進作品。
而他,也真的做到了,並且一直在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