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往經常在諜戰劇中看到這樣劇情:我方人員拿著手槍和拿的步槍的敵人士兵進行對射,在一連殺死對方數人甚至數十人後撤退或者犧牲。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稍微對槍了解的人都知道,這種手槍和步槍展開交火的事情在真實的戰爭片中幾乎不可能存在。原因很簡單,手槍射擊距離是50米,而步槍射擊距離400米以上都有可能。射擊距離相差太大,手槍是要吃虧的,這也就意味著拿手槍的碰到了拿步槍的,第一選擇是撤退逃命,而不是與這群拿著長槍的展開交火。真要這樣做了,可能你連開槍的機會都沒有,直接被人家的長槍幹翻了。看來步槍比手槍長一點也不是一點道理沒有,畢竟身段在這裡擺著呢。
步槍400多米的有效殺傷距離就可以拿手槍的逃命,那麼有一種槍械的有效殺傷距離多達1000米以上呢?這裡所說的不是一般士兵手中拿的長槍,而是一種新型槍械:狙擊步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史上,狙擊步槍一開始是一個被忽略的存在。無論是在國共內戰,還是抗日戰爭以及後來的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傳統上使用的是小米加步槍這樣的步兵裝備,再後來是蘇式裝備。
要知道,從剛開始的紅軍,到後來的八路軍、解放軍和志願軍,敵人都是戰場上看得見的。而狙擊步槍這種用來對付暗處敵人的武器裝備,用處不太大。這種情況直到上個世紀中越自衛反擊戰發生了改變,當時的敵人很多都是在密林深處打黑槍,讓人防不勝防。而人民解放軍戰士大多還是正面戰場上的武器裝備,因此吃了不少虧。為此,有關部門專門召開會議,決定在前蘇聯德拉貢諾夫SVD狙擊步槍的基礎上,仿製自己的狙擊步槍。
無論任何時候,仿製改造總比原發造槍容易。雖然在中越自衛反擊戰前後我軍沒有一把像樣的狙擊步槍,但是通過實戰的積累也掌握了相關技術,僅用了不到一年就造出了樣槍。因為是在1979年製造的,又被稱為79式7.62毫米狙擊步槍。這種狙擊步槍在1981年剛試產就裝備了部隊,主要用於邊防哨所和步兵狙擊手使用的單兵武器,殺傷中、遠距離上的單個重要目標。這種新式狙擊步槍研製成功後,就被送上了戰場。1985年,在邊界使用五年後才算是正式定型,被稱為85式狙擊步槍。由於這款狙擊步槍是在SVD基礎上仿製而成,在原理結構及戰術性能等各方面都與SVD基本相同,具有射程遠、精度高、可靠性好等特點,主要用於殺傷中遠距離上的單個重要有生目標。
在中越老山狙擊戰中,我軍狙擊手曾經用這款狙擊步槍創造了1300米的狙殺記錄(另有1600米一說)。而在後來的中亞兵器展上,歐美媒體也對這款狙擊步槍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中國首次對老式槍械進行改機升級,而且還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對狙擊槍進行升級。比起十多年前,我國在世界軍火出口國榜單上排名靠前了很多,超過法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軍火出口國。在這麼多出口到國外的武器裝備中,這款85式狙擊步槍無疑是暢銷品。無論是在中東、非洲還是在南亞,甚至中東歐國家都受到當地用戶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