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神殿 東京排水防洪工程

2021-02-07 新土地規劃人
核心提示:日本首都東京及其周邊年平均降水量為1466.8毫米,幾乎是世界平均降水量的一倍。不過豐沛的降水並沒有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雨天裡,行人一般不用擔心走在路邊被汽車濺起汙水,雨後溼潤的路面上有時都難找到水窪。這多虧了歷經100多年發展的東京地下排水設施。


東京


19世紀末,人口日益增多的東京因為沒有下水設施引發霍亂,導致5000多人喪生。


這推動了東京修建了第一條近代意義的下水設施——神田下水道,此後,東京逐步完善其地下排水設施,從1908年東京公布下水道的基本計劃到1994年,東京地下水道普及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


目前東京都23個區下水道總長度約1.58萬公裡,相當於往返東京與雪梨的距離。下水管道的直徑從25釐米到8.5米,有的管道空間可以放進一個兩層樓的別墅。


但僅憑下水道,並不能完全解決東京的水患。東京年平均降水量為1466.8毫米,幾乎是世界平均降水量的一倍。


1992年,日本開始修建新的下水道排水系統。這個下水道系統就是被稱為「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全長6.3公裡,總投資2400億日元,於1992年開始施工,在2007年完成,是日本東京地區的巨型分洪工程。


這個排水系統連接著東京市內的城市下水道,通往東京北郊地下的一條地下隧道,並通過五個巨大的豎井連通附近的江戶川、倉松川、中川、古利根川等河流,作為分洪入口,最後用4臺燃氣輪機驅動的大型抽水機將水以每秒200立方米的速度抽入江戶川,再排入大海。




這項巨大的市政工程也是日本城市設施見學的典範



首都圈外郭放水路(Metropolitan Area Outer UndergroundDischarge Channel)含義是首都圈外圍排水系統,也叫地下人工河。該工程於1992年開工,2006年竣工,用於分洪,只排雨水,不排汙水。包括分洪入口、儲水設施及排水設施,集合了日本最先進的土木技術,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系統,極具代表性。


主體工程及工作原理

主體工程包括5個直徑30米、深60米的巨型豎井,6.3公裡長、直徑10米的地下隧道,59根重500噸的水泥柱及每秒可以排出200噸水的大型抽水機等,規模超乎想像。



隧道一端為埼玉縣春日部市上金崎的江戶川河岸,另一端為春日部市小渕的大落古利根川,中間還連接了第18號水路、中川、倉松川、幸松川等多條水道。


每條河流均打有22.5m至33.6m直徑、高60m的豎井,做為分洪入口,排入的洪水流至抽水站,隧道末端還接有一個高25.4米、長177米、寬78米的大型蓄水池,儲存的水通過4臺燃氣輪機驅動的大型抽水機以200m3/s的速度抽入江戶川,再排入大海。


調壓水槽只在雨季使用,一般時間空置,因為內部空間巨大空曠,支撐柱排列整齊,水槽被稱為「地下神殿」,也稱為G-Cans Project。而全計算機控制則使其巨大體系的運轉極為精確。


在竣工之前,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已從2002年開始部分投入使用,該設施每年會安全處理5—7次洪水,發揮高效的治水效果。它擔負著城市防洪功能,保護東京的安全。


對於很多人來說,首都圈外郭放水路並不陌生,它曾出現在《食靈零》的第一集中,也是《假面騎士555》、《魔法戰隊魔法連者》、《鐵人28號》等多部作品的取景地;除了防洪功能外,首都圈外郭放水路也在其他領域發光發熱,擴展影響力。


東京首都郭外排水示意圖



第一立坑



莊和排水機



中央控制室


「東京外圍排水系統」每年大概運作5至7次。


儘管耗資巨大,建設費用2400億日元(約人民幣192億),但有效地減少了城市內澇。


據統計,該系統為城市排水的效果十分明顯,2000年,總降水量159.5毫米的大雨造成了236戶人家被淹,而2004年「東京外圍排水系統」部分投入使用後,193.9毫米的大雨只導致14戶人家被淹。


地下蓄水系統目前是東京及其周邊地區主要治水模式,很多地方的蓄水池儲存的水還能被再利用。


怎樣在這裡見學?



作為極具代表性的巨型市政設施,首都圈外放水路設有地下探險博物館——龍Q館,以使民眾輕鬆了解這個巨大的地下神殿,學習洪水、河流等相關知識。



龍Q館(龍Q館為這座地底神殿地表上的展覽館與抽水站)


日本國民及海外人士可以通過官網的預約系統完成預約,預約完成後會收到確認的電子郵件。預約當天直接前往龍Q館報導即可。


參觀說明會每周二至五進行,一天原則上會舉辦三個場次,每次限定25人參加,總時長需要1小時30分鐘。見學結束,從調壓水槽內部回到地面,會拿到一張問卷,對當天說明會的滿意度進行調查。


龍Q館的外觀



資料館展示了許多水利工程運作原理模型


工作人員講解,讓人很清楚知道洪水是如何從立坑中流入調壓水槽中



東京地下排水工程已經成為許多日本國民及海外人士前去參觀見學的必到之處!



這樣的城市防洪工程可以搬來,不但雨季不會再有煩惱,城市裡還會多出一處遊玩參觀的好去處呢!


為了保證排水道的暢通,東京下水道局從汙水排放階段就開始介入。

他們規定,一些不溶於水的洗手間垃圾不允許直接排到下水道,要先通過垃圾分類系統進行處理。

此外,烹飪產生的油汙也不允許直接排入下水道,因為油汙除了會造成鄰近的下水道口惡臭外,還會腐蝕排水管道。

東京下水道局對此倡導的解決辦法是:用報紙把油汙擦乾淨,再把沾滿油汙的報紙當做可燃垃圾來處理。更乾脆的辦法是做菜少用油。下水道局甚至配備了專門介紹健康料理的網頁和教室,介紹少油、健康的食譜。

截止到2009年,日本的下水道普及率達72.7%,雖然在發達國家中這一數據並不突出,但日本城市排水系統的建設還是十分發達的。


首都圈外郭放水路有效解決東京水患。


日本是一個很注重細節的國家,在下水道這方面也是如此,東京下水道局規定民眾諸如:一些不溶於水的洗手間垃圾不允許直接排到下水道、烹飪產生的油汙也不允許直接排入下水道。這說明下水道的建設不光是國家政府的事情,更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貢獻自己力量的事情。



部分內容源自:華高萊斯

本文由新疆新土地城鄉規劃設計院 信心中心 整理編輯 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並感謝您參與平臺投稿,投稿郵箱:xjxtd@126.com,請您在標題處標明「微信投稿」字樣。

相關焦點

  • 東京地下巨大的排水系統,時刻準備應對「前所未見」的洪水
    連接豎井和其他設施的是地下水道,它構成了這個造價 20 億美元的地下排水系統的主體,把東京區域內最易發生洪澇災害的泛濫平原上的積水轉移到別處。在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多發、全球各大城市加緊建造防禦工事之際,日本的地下排水系統為各國的籌備工作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在遭遇一連串颶風的毀滅性打擊之後,美國很多大中城市開始痛定思痛,不惜花費重金,加強防洪工程建設。
  • 日本隱藏巨頭:這家公司,撐起了東京的「地下神殿」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目為《守護東京的「地下神殿」:宛如科幻片》,介紹了日本東京地底下的排水系統,宛如神殿一般。上圖就是東京地下排水系統的一景,似乎身處在異空間一樣。建造這樣的排水系統,需要的不僅僅是資金和人力,也需要有強大的技術支撐。
  • 地下神殿:歡迎來到神的領域(附預約方式)
    首都圈外圍排水系統,位於東京郊外的琦玉縣,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排水系統。它建造於1993年至2006年之間,共耗資30億美元,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地下排水系統。攝於龍Q館而「地下神殿」實質是對公眾開放的——本著中二精神的日本人,為這座守護著首都圈安全的巨大地下排水道建立了一個地下探險博物館——龍Q館。
  • 日本「地下神殿」中國無法建成
    日本「地下神殿」中國無法建成! 日本人口眾多面積只有我國一個省那麼大,在土地資源分配上必須非常嚴謹,再加上日本是颱風海嘯多發地區,因此日本城市排水系統非常重要,在地下神殿建成之前,東京經常被「水漫金山」,於是日本痛定思痛
  • 全球最先進地下排水系統:建了180億,被稱為「神殿」,並非德國
    而世界上最先進的地下排水系統還是要數東京圈排水系統, 主要就是指日本埼玉縣春日部市國道16號沿線的地下約50米處,是為了防止集中豪雨而採用地下盾構進式建造的巨型隧道,東京圈排水系統運用了日本先進的土木技術建造,也可稱之為排水「宮殿」。
  • 日本最先進排水系統:花費14年耗資2400億修建,排水效果驚人
    在日本,令人讚嘆不已的除了東京塔,還有就是東京的地下神殿,這座神殿也有著它獨特的用處和意義——它其實是一個排水系統。這個排水系統,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排水系統了,而且能將排水系統建造成一座神殿,由此也能看得出來日本有著獨特的城市文化,和先進的土木工程技術。
  • 日本修建全球最大的地下水道,歷時14年耗資200億,建成地下神殿
    導語:日本修建全球最大的地下水道,歷時14年耗資200億,建成地下神殿大自然能夠給人類帶來各種的資源,但是也能讓人類承受各種的災難。據了解,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日本經常會飽受洪澇之苦,主要就是因為當時日本的地下排水系統做的並不好,每次強降雨東京都會變成水城。於是為了緩解水災帶來的損失,1992年日本決定花費2400億日元修建一條全球最大的地下排水系統,而這條排水系統被稱作G-cans計劃,這一修就修了14年。
  • 日本地下神殿參觀記 -「首都圏外郭放水路」
    為了應對這次強颱風,各地的排水、治水設施,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位於日本埼玉縣春日部市的「首都圏外郭放水路」(巨大的地下排水通道)更是對這次水害的減輕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另外,作為首都圏外郭放水路的一部分、建於地下22m深處的調壓水槽,由於裡面設有的59根宏偉壯觀的巨型支柱,使得慕名過來參觀見學的遊客常年不斷。大家都將這裡稱之為「地下神殿」。
  • 日本常有極端颱風,為何東京卻很少出現內澇?它的排水系統太強
    但在東京圈排水系建成後的第一年,遭水浸的房屋數量從最嚴重年份的41544家減少至245家,浸水面積從27840公頃減少至64公頃,同時也保障了東京3000萬人的安全。這個花13年、斥資20億美元建成的排水系統到底有多厲害?
  • 全球最先進的排水系統:日本地下的「宮殿」,建成後東京不再內澇
    日本南部地下存在一條「黑潮暖流」,它會讓大型熱帶氣旋往這裡靠近,就比如1934年的「室戶颱風」,1961年的「南茜颱風」,之後的枕崎颱風和海貝思颱風也是如此,都是日本歷史上記載的超強颱風,帶來過大量的颱風災害。而這些颱風還會帶來大量的降水,造成城市經常出現內澇的情況。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事,那就是不管日本的颱風有多大,但首都東京一直都很少出現內澇的情況,這又是為什麼呢?
  • 揭秘日本東京地下宮殿
    日本投資24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00億元),耗時14年(1992年—2006年)在位於東京北郊的琦玉縣境內地下50米處建成了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系統——首都圈外圍排水道。除了用來承擔各種汙水的淨化處理外,還用來應對颱風時期的暴雨排水。日本東京的地下宮殿這個巨大的地下宮殿位於日本琦玉縣,連接著東京市內,長達15700公裡的城市下水道。
  • 對付暴雨後積水 看看東京巴黎的招
    武漢「130億元」排水工程預計在2017年才能投入使用;東京建立排水泵系統
  • 他山之石:日本東京的城市下水道系統
    地下有完全獨立循環的城市雨水淨化系統,淨化過的雨水通過蓄水池再次進入城市工業用水管網系統,而且與地下排水管網一樣細密的全市所有的自來水管道、天然氣管道、冬季供暖管道、電力電纜、通訊電纜、網際網路光纜等等,都依次在地下按順序排列整齊有序。在日本的東京即使連續下24小時暴雨過後,人們走在大街上鞋面也不會沾上水,這是怎樣做到的?
  • 日本颱風那麼多,為何東京很少內澇?看看當地的排水系統就知道了
    看看當地的排水系統就好了其實之所以會這樣,全來自於日本東京的排水系統,因為這個排水系統有著「全球最好的排水系統」的別稱。這個名為東京圈排水系統是日本埼玉縣16號國道地下50米處修建的排水系統,是為了防止豪雨而採用的地下盾構進式建造的巨型隧道,運用日本最先進的土木技術建造,因為工程龐大如同一個宮殿一般,所以也有著「排水宮殿」的別稱,因為這個系統,往後日本的颱風季,東京成了最安全的地方。
  • 智匯八方|「物聯網+智慧排水」系統:讓地下排水管網「說話」
    智匯八方|「物聯網+智慧排水」系統:讓地下排水管網「說話」 2020-09-16 1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最美麗最宏偉最不尋常的地下神殿 玩家
    阿布辛貝大神殿是被譽為埃及最美麗的古代神殿、同時也是最宏偉最不尋常的地下神殿。每年的冬至與夏至的「太陽奇跡」現象,即清晨的太陽照進整個神廟內,特別是太陽停留了20分鐘在阿蒙哈爾瑪西斯以及法王的臉上,一年之中也只有這2天的各20分鐘而已,很奇吧?而且是3千年前的人為傑作呢!
  • 浙江省工程建設標準《城鎮排水防澇技術標準》(徵求意見稿)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北極星水處理網獲悉,浙江省工程建設標準《城鎮排水防澇技術標準》於近日徵求意見,本標準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增加了內澇風險評估,地下空間、下沉空間及下凹地面排水防澇措施兩個章節,在第4章節增加了設計流量等內容;2.適用範圍調整為適用於浙江省城鎮排水防澇的規劃、設計和管理;3.在基本規定、術語、防澇管理等章節增加了設計流量、內澇風險評估,地下空間、下沉空間及下凹地面排水防澇措施等相關內容
  • 羅馬萬神殿印象
    在羅馬城市大規模建設中,他是城市建設的總指揮,負責設計並實施了羅馬許多大規模的建築工程,尤以萬神殿的建造聞名遐邇。萬神殿是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的諸神。當時,羅馬帝國信奉多神,基督教沒有合法地位。公元80年,萬神殿在一次大火中被損毀了大部分,僅餘一個長方形的柱廊,這一部分被作為後來重建的萬神殿的正門廊,保存至今。
  • 監獄外道路擴寬及防洪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措施方案
    對於有地下障礙物(管、纜)的地段由人工開挖,嚴禁破壞。b.溝槽開挖儘量按先深後淺順序進行,以利排水。c.挖槽土方處置,按現場暫存、場外暫存、外運相結合的原則進行。開槽土方凡適宜回填的土選擇妥善位置進行堆放,但不得覆蓋測量的標記,均暫存於現場用於溝槽回填。回填土施工前制定合理土方調配計劃,減少土方外運及現場土方調運。
  • 源於眾神,歸於教會 — 萬神殿的變遷
    而羅馬的萬神殿則是所有同名建築中最知名的一座,是古羅馬時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時也是遺留至今保存得最完好的古羅馬建築之一。公元609年,拜佔廷皇帝Phocas將萬神殿獻給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 「聖母與諸殉道者堂」(Sancta Maria ad Martyres/St Mary and the Martyrs),這其實是萬神殿在當下的正式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