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霍金去世,仰望星空的人成為了星空

2021-02-15 21世紀商業評論

這個宇宙又少了一顆美麗的心靈。

 

今天,全球最悲痛的消息莫過於傳奇人物霍金的離世。3月14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家人發表聲明,證實霍金在位於英格蘭劍橋的家中去世,享年76歲。

 

他的子女露西、羅伯特和蒂姆稱:

 

「我們深愛的父親已於今日辭世,我們為此感到極度傷心。他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一個卓越的人,他的工作成功將會在未來許多年繼續存在下去。他的勇氣和堅持以及他的天才與幽默鼓舞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他曾經說過:『如果不能為你所愛的人提供一個家,宇宙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我們將會永遠懷念他。」

霍金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1979至2009年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是英國最崇高的教授職位。

 

霍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現象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作為當代理論物理的代言人,霍金對於在公眾面前宣傳理論物理作用的影響力更無人能及。


比起霍金的科學造詣,更令人熟知的,或許是他的病症。在21歲時正躊躇滿志的年紀,霍金不幸患上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漸凍症),全身唯一能動的只有眼睛和三根手指。醫生預言他最多活兩年,霍金卻與病魔鬥爭了50餘年。

 

這也使霍金的魅力未局限在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

霍金辦公室的照片下寫著:「記得仰望星空,不要只看腳下。去理解你所見到的,思考宇宙因何存在。保持好奇心!」

 

霍金一生回顧:

1942年1月8日,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出生於英國牛津,這天正好是現代科學之父伽利略·伽利萊逝世300年忌日。

 

1959年,17歲的霍金入讀牛津大學的大學學院攻讀自然科學,隨後轉讀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

 

1963年,21歲的霍金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即運動神經細胞病。

 

1965年,霍金取得了博士學位,留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

 

1974年,霍金在《自然》上發表論文,闡述了新發現——黑洞是有輻射的。

 

1979年起,霍金劍橋大學任盧卡斯講座數學教授,這個位置曾經屬於科學巨匠牛頓。

 

1978年,霍金獲世界理論物理研究的最高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

 

1983年,霍金髮表了研究結論:宇宙是有限的,但無法找到邊際,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無法找到邊際一樣:時間也是有開始的,大約始於150億到200億年前。

 

1985年,霍金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邀請首次來到中國,發表了有關黑洞和時間的演講。

 

1988年,霍金《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問世。同年,霍金獲沃爾夫物理學獎。

 

2001年,霍金著作的《時間簡史》的姐妹篇《果殼中的宇宙》出版。

 

2017年,霍金為英國BBC錄製紀錄片《探索新地球》。

 

2018年3月14日去世,享年76歲。

 

在過去的20多年裡,我們可以看到,霍金除了繼續探索宇宙的奧秘,他總是積極出現在各種公開場合,為所有關切人類命運的主題發聲。在去世前的這幾年中,霍金最常討論,最關注的話題是:離開地球和警惕人工智慧。

 

1.1000年內,地球會因大災難而毀滅

2012年,霍金在70歲生日前夕參加了英國廣播公司的節目時,談到,未來1000年內,基本可以確定的是地球會因某場大災難而毀滅,如核戰爭或者溫室效應。因此,他強調人類必須移居其它星球。

 

2017年6月播放的紀錄片《遠徵新地球》(Expedition New Earth)中,霍金重申,在未來一百年內,人類為生存必須離開地球,在太空尋求新家。

 

2017年11月5日,霍金通過視頻指出了人類移民太空的原因所在:對我們來說,地球變得太小了。在過去二百年中,人口增長率是指數級的,即每年人口以相同比例增長。到2600年,世界將擁擠得 「摩肩擦踵」,電力消耗將讓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這是岌岌可危的。

 

2.人工智慧可能終結人類文明

 

霍金多次公開表示,「徹底開發人工智慧可能導致人類滅亡」。

 

在2014年12月,霍金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就明確表示:「製造能夠思考的機器無疑是對人類自身存在的巨大威脅。當人工智慧發展完全,就將是人類的末日。」

在GMIC北京2017上,霍金進一步解釋他的擔憂:人工智慧一旦脫離束縛,以不斷加速的狀態重新設計自身。人類由於受到漫長的生物進化的限制,無法與之競爭,將被取代。他強調,「人工智慧有可能是人類文明史的終結,除非我們學會如何避免危險。」

在2017騰訊 WE 大會中霍金進行了獨家視頻演講,這也是霍金在中國的最後一次演講。

對於很多人而言,霍金不僅僅是一位享譽世界的偉人,更是一個精神指明燈。霍金辭世的消息公布後,引發全世界的悲痛和哀思,一眾機構組織紛紛盛讚霍金的成就,感謝他為全人類作出的貢獻。

 

《衛報》發表的訃告中稱:

「儘管身體條件如此糟糕,他卻幾乎時刻對生活保持樂觀。他很享受工作,喜歡跟其他科學家相處,還熱愛藝術…..社會問題始終牽動著他。他經常推廣科學意識。他委任慷慨,還經常詼諧幽默。有的時候會顯出一些自大,對於處在物理學前沿領域的科學家來說,這並不少見。他甚至還有獨裁傾向。但他卻非常謙卑,這是一項真正偉大的品質。」

  

BBC訃告則把霍金稱為一位非常「有幽默感的人」,「是頗受歡迎的科學家,總是確保確保公眾可以隨時查閱他的作品」。

 

訃告提到,霍金曾寫道他成人後一直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但這並沒有阻止他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在工作上獲得成功。「這說明,一個人不要失去希望。」

印度知名導演VivekAgnihotri在自己的推文中寫道:

他來自星星,生活得像一顆星,回到了星星中。史蒂芬·霍金不是死了,他們只是從一顆星遊走到另一顆。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悼念霍金時稱:

 

他的理論解鎖了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宇宙。我們,以及全世界正在其中探索。就像2014年你對國際空間站太空人的祝語那樣:願你能像微重力中的超人一樣繼續飛翔。

 

各科技公司高管也在社交媒體上哀掉霍金。

 

「今天,我們失去了一位偉人。史蒂芬·霍金講因為他對科學無與倫比的貢獻被人們銘記,他讓普通人也能理解複雜的理論和概念。他的精神和對宇宙的不懈追求也將被銘記。」——微軟CEO Satya Nadella

 

「世界失去了一個美麗心靈和智慧的科學家。安息,史蒂芬·霍金。」——谷歌CEO 桑達爾·皮查伊。


世界失去了一個美麗的心靈,也失去了一位傑出的人類。能與史蒂芬交流AI,何其有幸。安息,史蒂芬·霍金。——DeepMind CEO哈薩比斯

 

史蒂芬·霍金曾說:「我不畏懼死亡,但我不想那麼快步入死亡。我想要做的還很多。」安息吧,霍金教授。也祝願我們都能像他一樣活得出彩。——吳恩達

相關焦點

  • 天幕星空天窗:如果生活感到疲憊,請記得抬頭仰望星空
    宇宙星空最靜!現實生活裡哪裡最靜?夜晚下班後自己的車裡最靜!當星空和汽車結合在一起時,就是獨屬於你自己最靜謐浪漫的空間。  據說有很多人在下班後到了停車場會靜靜坐在車裡待一會兒,漫無目的的消磨時間,舒緩自己,積累下來的壓力。作為都市人,不得不頂著巨大的壓力生活,極度渴望一點屬於自己的喘息空間,慢慢的消化自己壓抑的情緒。
  • 8月,讓我們一起仰望星空
    8月,星空屬於英仙座8月,屬於仰望星空的人8月,我撿起六便士抬頭看蒼穹一瞬 一眼千年>——寒煙《在星空下》關山星軌我抬起頭仰望星空這時河漢無聲,鳥翼稀薄青草向群星瘋狂地生長>馬群忘記了飛翔風吹著空曠的夜也吹著我風吹著未來也吹著過去——西北《在哈爾蓋仰望星空》
  • 人生最好的成長方式: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綿綿無盡的黑夜,我們抬頭仰望星空,在想,這就是我們夢想自由馳騁的疆場。夢想在很多人的眼裡,似乎都是大學生的代名詞,認為只有在這樣即將或是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才能勇往直前,奮不顧身為自己的夢想奮鬥。實際上,有夢想誰都了不起。不論我們現在處在哪個年齡段、哪種身份,我們都需要不斷成長,造就更完善的自己,而人生最好的成長方式,莫過於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 讓我們和五月天一起仰望星空
    「那一年我們望著星空,有那麼多的燦爛的夢,以為快樂會永久,像不變星空陪著我」。歌聲響起,仰望星空,那還會是那片星空嗎?那片屬於年少時的快樂星空。在這疫情即將慢慢褪去,百業待興之際,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五月天以他們這樣的方式,面對著空曠的場地,隔著屏幕,在五月的最後一天,在如此美麗的星空下,在無數星星般閃耀的螢光棒組成的星海的簇擁中,給我們帶來了另一種全新的演唱會,帶給還身處疫情中的我們有一次激勵和感動。
  • 這份《仰望星空指南》,給喜歡科幻的我們
    來自@Steed的圍脖《仰望星空指南》(入門版)如果你是對天文感興趣的萌新,請收下Steed的這份入門版《仰望星空指南》。但如果平時受限於城市裡的光,或是壞空氣,那就在旅行中仰望星空吧。睡前走出酒店、或者農家小院,抬頭看看,肉眼就可以捕捉到壯麗的星空了。
  • 沒有一顆釘子的特殊建築:「仰望星空」木憩之美
    瀋陽建築大學19級建築1901胡浪浪團隊正在搭建作品《仰望星空》。王雁攝獲獎作品帶你「仰望星空」「在疫情隔離期間,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獨立狹小的空間裡。那就讓我們將視線轉移到之前不太關注的上方……抬頭仰望星空,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空間體驗。」瀋陽建築大學19級建築1901胡浪浪團隊設計的《仰望星空》獲得此次大賽一等獎。
  • 高考作文預測、優秀作文展示:《低頭腳踏實地,抬頭仰望星空》
    一人低頭,為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上上攀登,不好高鶩遠;一人低頭,眼中只有雞的腳印,忽視高飛於星空的雄鷹,成為井底之蛙。而我們知道,低頭腳踏實地,抬頭仰望星空,才是真正我們要做到的事。魏徵曰:「欲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 在長城腳下,幕天席地,仰望星空——古北水鎮長城星空帳篷營正式開...
    在這裡,你可以在充滿靈性的水系裡,搖櫓於長城腳下;在溫泉小鎮泡湯,仰望星空;在望京街看獨一無二的長城音樂水舞秀,如夢似幻;逛八旗會館,震遠鏢局,楊無敵祠,與古北口千年的戍邊文化相遇。所有關於山水小鎮的想像,都可以在這裡展開。除了這些,你還有無數種想像不到的親近長城的方式。以前想到長城,就是攀登城牆,拍照、修圖、發朋友圈。
  • 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看大學生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關係
    黑格爾曾言:「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有的人認為什麼仰望星空只不過是做白日夢而已,還不如腳踏實地的幹活。更有甚者認為腳踏實地也沒有必要,最後結果反正都差不多。畢竟,「星空」或許看得見,但是摸不到,像是生活中的幻想,虛無縹緲。但是,它真的虛無縹緲嗎?首先我們來講講 「仰望星空」。
  • 當一個警察仰望星空時……
    這是令國人激動不已的新聞中華兒女沉浸在舉世矚目的喜悅中嫦娥奔月不再是神話地外天體起飛不再遙遠在護送嫦娥五號的隊伍中有這樣一名首都公安民警在我們仰望星空同時現為北京市公安局內保局民警,一名用忠誠與擔當仰望星空的北京警察。1968年,雲劍出生在黑龍江省,小時候,他經常陪父親在田間耕作。東北的夜幕總是比南方來得早許多,雲劍和爸爸坐在莊稼地裡,看太陽悄悄落下地平線,看星月漸現天空。
  • 傾聽|在哈爾蓋仰望星空(詩) 誦讀:劉絲雨
    點擊音頻 即可收聽 在哈爾蓋仰望星空從 遙遠的地方發出信號 射出光來,穿透你的心 像今夜,在哈爾蓋 在這個遠離城市的荒涼的 地方,在這青藏高原上的 一個蠶 豆般大小的火車站旁 我抬起頭來眺望星空
  • 冥想與星空,那自由遨遊星空的未來
    關於冥想的學科叫做冥想學,而冥想學當中有一門分支學科叫做星空冥想學。顧名思義,那就是這門星空冥想學,與星空有關,也與冥想有關。星空冥想學,藉助無限星空進行冥想的學科。當你自我陷入狹隘,自私,自卑,恐懼等情緒感知當中的時候,你仰望星空,是不是會感覺到自己的渺小。
  • 每日一句:在陰溝裡仰望星空
    我們生活在陰溝裡,但有人依然仰望星空。——奧斯卡·王爾德原文: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在陰溝裡仰望星空,是因為電影裡面一直在給人們一個希望——考上大學,成年了就可以脫離被霸凌的泥淖。
  • 仰望星空也腳踏實地,這才是讓人佩服的企業
    所謂「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在疫情肆虐的當下,這句話被一部分在尖端科技領域走在前列的企業重新演繹,再次讓人感受到,科技不該是「高冷」的名詞,也不應該是少數人的狂歡,而應該是讓一些美好,在當下就能觸手可及。
  • 免費看展 | 來「仰望星空」,一起探索宇宙的奧秘!
    免費看展 | 來「仰望星空」,一起探索宇宙的奧秘!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仰望星空
  •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香洲法院調研成果豐碩!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香洲法院調研成果豐碩! 隨著案件受理數量節節攀升香洲法院幹警的工作日程表也一直滿滿當當面對繁重的審執任務香洲法院人腳踏實地
  • 《魔獸世界懷舊服》仰望星空Ⅳ攻略 任務流程詳解
    導 讀 《魔獸世界懷舊服》仰望星空Ⅳ怎麼做?
  • 華僑城中學建成天文臺,讓更多的孩子可以仰望星空
    深圳這個城市經常雲厚星疏,光汙染往往使得晴天也看不到幾顆星星,但這些從來不是擋住深圳的孩子們仰望星空的理由,隨著深圳中小學4點半課堂的不斷開展,這裡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深圳孩子開始仰望星空。近日,在深圳市南山區華僑城中學,一個以「燕晗山」命名的天文臺正式啟用了。首次天文開放日之後,燕晗山天文臺成為了學生家長朋友圈中的網紅打卡地。
  • 成長讀本·星空特刊丨以青春的姿勢,仰望星空
    同時,也要積極向老師提問,及時解決問題,嚴謹地對待每一個數字,就像科學家們嚴謹地對待火箭上的每一顆螺絲釘一樣。甚至,當你們發現自己的觀點和老師的觀點不一致時,也可以提出合理的質疑,和老師們一起探討,哪怕是爭論。
  • 親愛的,你有多久沒有仰望星空追逐夢想了?
    黑夜星空下奔波的人們,那些在街角吸菸的人們,那些在工作崗位上做著重複工作人們,請問你有多久沒有仰望星空追逐夢想了?夢想不是在夢裡想想,而是讓眼睛發光引導人生走向更美好的信仰。萬千世界芸芸眾生,只要我們活著,我們都是可以擁有夢想,可以一路披荊斬棘,實現我們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