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到父母們抱怨最多的就是「這寶貝根本就不聽話」,我非常認真地問他們:「給寶貝檢查過聽力嗎?」回答幾乎都是:「聽力沒問題,他就是不聽話!」
怎樣看待和理解寶貝不聽話這個問題?
在每個寶貝成長的某些階段,都會出現一些讓大人抓狂的事情:拒絕好好穿衣服、無端地尖叫、隨意破壞東西、亂扔玩具、打滾耍賴、欺負小夥伴……可以說他們熱衷於各種令人討厭的行為,這些行為令家長感到煩惱、焦躁甚至憤怒。
「不聽話」是寶貝成長過程中很正常的一個特點,不能僅僅把它看成是「聽」的問題,其實寶貝能聽懂,他就是故意不服從你,而寶貝不聽話總是有原因的,只不過絕大部分父母都不會主動去弄清楚。
但如果你理解了寶貝行為背後的原因,你就會知道如何幫助寶貝解決問題。
寶貝並不是生來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他們需要學習行為規則,就好像新手司機需要學習交通規則一樣。我們都知道,遵守交通規則能保證行車安全,而行為規則能約束寶貝的行為,因此也能確保寶貝的安全。
寶貝的生活充滿嘗試、探索、超越,他們喜歡像科學家那樣不斷挑戰,不斷從失敗中找到解決辦法,這是寶貝們為了長大所必須要經歷的。
還有一個原因也促使寶貝「不聽話」:寶貝想吸引你的注意,得到你的關心。有時,你沒有主動地去關注寶貝,而是被動地關注,例如嚴厲地責備,這也讓寶貝感覺舒服,起碼,他被你注意到了。
想想常見的魔術貼,你和寶貝就像是魔術貼的兩面,你就是毛茸茸的那一面,而寶貝則是帶粘鉤的那一面,只要寶貝醒著,他總想盡力黏著你,如同魔術貼那樣。
寶貝能使出各種招數:反抗、令人討厭的行為,或者就是「不聽話」,這些都能讓你注意到他,有時寶貝們需要的就是你完全關注他。坦白說,那種循規蹈矩的寶貝,他總是乖乖地坐著,一步也不離開你,從不犯錯,也從不挑釁,我懷疑他將來根本不能展翅高飛,更不可能挖掘自己的能力。父母可能不喜歡寶貝「不聽話」,討厭寶貝犯錯誤,但是這些對於一個寶貝的自我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當寶貝不聽話的時候,父母該怎樣做才能有效地幫助寶貝控制他們衝動的行為呢?
貝奇·布朗·布勞恩:還記得卡通人物豬小弟嗎?當他身陷困境,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時,就會有兩個人物跳出來同時勸他:小天使站在他右肩上,身穿白袍頭頂光環,說:「豬小弟,做一隻乖小豬吧,你想吃那個蘋果嗎?可是那樣不好哦,記住你媽媽說的哦。」而小惡魔則站在豬小弟的左肩上,它頭上有角,一手持叉,腹部肥肉不時從魔鬼衣服裡擠出來,他高喊:「嘿,豬小弟,快去,吃掉那個蘋果,別管你媽媽怎麼說的,吃掉它!」
是的,每個寶貝的內心裡都住著小天使和小惡魔,小天使代表著哪些是可以做的事,小惡魔則代表著寶貝在衝動驅使下做的事情,是他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或者無法控制的事。對一個寶貝來說,如果十次有九次,他內心的小惡魔戰勝了小天使,說明他就算聽懂了大人的話,也無法控制自己,這種情況下他就是「不聽話」的。
事實上,2~3歲的寶貝還不能控制他們的行為,所以內心的小惡魔十分強大,3~6歲的寶貝也常常衝動冒進,那麼父母該如何做呢?
這樣幫助寶貝控制衝動行為
寶貝需要花些時間來學習如何控制衝動情緒,你可以這樣幫助他:
1. 幫寶貝作決定
你是不是意識到了,對寶貝要求越多越不能讓他停下來,這種情況下直接斷了寶貝的念想好了,比如可以將寶貝帶到別的地方,或者乾脆把吸引寶貝的東西拿走。你可以這樣說:「我知道你想碰碰那臺機器,但爸爸跟你說了別碰它,因為它比較危險,你還操作不了,我要把機器放高些。」
2. 別衝寶貝大喊大叫
很多父母認為大聲喊叫可以讓寶貝停止他們的錯誤行為,也許第一次有效,但之後寶貝就會當沒聽見了,事實上,輕言細語比大聲喊叫效果好得多。
記住,控制不了內心的衝動並不是寶貝的錯,他們還不夠成熟,不能完全控制自己強烈的願望。
3. 對寶貝寄予合理恰當的期望
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寶貝能夠達到目標,而你才不會失望。一般來說,不到4歲的寶貝無法控制衝動的情緒,而對於4歲以上的寶貝,你得合理地期望他控制自己,要求不能太高。(不服從的後果將在後面的章節中講到。)
4. 分析寶貝行為背後的原因
首先你要搞清楚寶貝為什麼觸犯規則,是不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也可能是他根本不知道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然後才能幫寶貝成功地控制情緒。
還有許多原因也影響著寶貝對自我行為的控制,比如生氣、疲勞、緊張,當然,還有「糟糕環境因素」。
關注糟糕的環境因素
當寶貝在一個他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環境中,或者寶貝被逼著做不喜歡的事時,你就會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例如你帶著2歲寶貝拜訪一個朋友,這個朋友的咖啡桌上有一個水晶飾品,可想而知寶貝會有什麼舉動;或者你拖著5歲的寶貝去參加一個他根本不喜歡的興趣班,你想想寶貝會有什麼反應。
如果僅僅是你單方面地要求寶貝做什麼,對寶貝的期望並不合理,或者說沒有給他創造一個適合他的環境,那麼寶貝不斷觸犯規則底線的原因就是「糟糕的環境」了,在那樣的環境中,他當然不可能控制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