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3月30日訊 3月以來,重慶市中小學全面實施了國家課程線上教學,對師生來講,這是有別於傳統課堂教學的「新問題」,線上教學怎麼開展,效果怎樣?不同的學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展了不同嘗試。重慶市江北中學校則因地制宜,將學校已有的「微課」優質教育資源用好、推開,努力為學生學習提供指導服務,取得了積極成效。
緣起:物理教研組的市級重點課題
兩年前,一個名為「高中物理微視頻」的微信公眾號誕生,這是江北中學物理教研組微課應用邁出的「最堅實」的一步。
「簡單來說,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教與學的片段視頻資源,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實踐的不斷融合,微課在現代教學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江北中學教科室主任、高三物理教師徐發林介紹。另一方面,「物理學科需要很強的理論性和邏輯性,讓它成為高中最難學的學科之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拓展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果是江北中學物理教研組開展微課教學的初衷。
「科研興校」是江北中學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作為北碚區區級物理學科建設基地,學校物理教研組長期堅持開展教學型科研、研究型科研、學習型科研等有特色模式的教研示範展示活動。在師徒結對助推學校青年教師「成長工程」中,被指導的青年教師多次獲市、區獎項,推動學校物理教研工作蓬勃發展。
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經過區級課題研究的提煉,徐發林主持成功申報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重點無經費課題《普通高中物理學科「四輪驅動、八步進階」式微課開發與應用研究》。教研組隨即組織了16人的課題組,教研至今,課題組老師參賽微課獲重慶市一等獎3節,獲重慶市特等獎5節;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學物理教學參考》《物理教學》上發表研究成果論文《試議微課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等6篇;在省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論文《基於微課的高中物理新課引入策略》等4篇。
「高中物理微視頻」的微信公眾號也隨教研工作不斷完善,在推出高一、高二、高三微課教學與初高中銜接內容後,細化為高中物理教學、教育科研、實驗探究、知識梳理、習題講解、課外輔導等方面。兩年時間,物理教研組的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蓬勃開展起來。
江中學子認真上網課中
運用:微課為網絡教學鋪好路
疫情期間,網絡教學如何開展,安排什麼內容?非傳統的教學形式,家長、學生異常關心。面對猝不及防的「暫停」鍵,江北中學物理教研組卻胸有成竹,「我們認為,與其捨近求遠尋找資源,網絡教學更應該充分利用好現有的優質教育資源,這樣更能保障課程質量、學習效果。」
在「停課不停學」的特殊時期裡,教師應該怎樣進行網絡在線課堂教學?同時做好考勤、批改課後作業呢?「高中物理微視頻」一則時長5分17秒的微視頻,在江北中學老師群體流傳開來。視頻裡,徐發林結合電腦、手機和白板,為大家進行雲課堂應用展示。他熟練點開軟體,從課堂直播、資料展示、考勤表設置、作業在線批改等幾個環節直觀地進行了講解。「工具不一定要多,關鍵是熟悉應用」,他這樣介紹道。
「丈夫買了幾斤廉價藕,滿以為可對妻子炫耀了。不料妻子破口大罵:笨蛋!為何不買別的菜,這藕一斤少說也有半斤窟窿啊!還說便宜?——笑話可用在質量、密度的講解中」。在最新一期名為《物理老師的幽默與教學》微視頻內容裡,物理教研組分享資料,建議老師們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從技術指導到氛圍營造,物理教研組的老師們「操碎了心」。
物理教研組現有的30餘名教師,2年時間裡都上手進行過微課視頻的錄製,參與過案例製作的全部流程。特別是市級課題組的10多名老師,非常熟悉網絡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的連接點和區別處。
「傳統教學更有儀式感,網絡教學可讓師生心態更寬鬆。老師應該揚長避短,用好教學工具」,教研組組長周小衛牽頭擬定疫情期間在線輔導教學活動方案;骨幹教師錄製在線教學、考勤、作業批改的線上輔導微課視頻,在教研組內參考示範;教研組每周一次在線教研視頻研討會,商議下周教學內容及上周在線工作總結,並針對在線輔導出現的問題集體研討解決方案。
瞭然於胸的學情,得心應手的工具,熟悉的網絡教學流程,對經過「微課」洗禮的物理教研組老師來講,延遲開學後的網絡教學只是加長版的「微課」。而這些經驗與心得通過交流,讓其他學科老師也受益匪淺,並迅速運用到各自的網絡教學中去。
物理老師徐發林進行網絡微課錄製
綻放:生命教育讓微課融大愛
此次疫情,江北中學挖掘和深化生命教育,在學校官微陸續推出融學科的生命教育系列報導,引起廣泛關注。該系列報導的主要內容,正是此次網絡教學中大放異彩的「微課」案例。
戰「疫」期間的生動案例、典型事跡、英雄故事,就是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在校長但漢國的帶領下,江北中學因勢利導,陸續制定《重慶市江北中學校「停課不停學」期間生命教育的實施方案》等系列方案。方案中明確了工作目標、具體內容和措施,並為老師們推薦了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三個層次的教育內容。
「……某一批醫療防護用品生產,甲企業單獨生產1天可完成總量的三十分之一……」初二數學老師王歡在《利用分式方程解決工程問題》微課中,以口罩生產廠家全力以赴生產口罩為背景設置題目,通過建立數學模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理念。「該課實現了智育目標和德育目標,整節課對學生潤物細無聲的生命教育,讓學生產生感情共鳴,提升精神生命的品質」,初二數學備課組點評說。
語文學科陳然老師《談疫情援助中出現的古典詩文》、化學學科周麗老師《疫情中的化學》、地理學課李琴老師《人口流動對疫情擴散的影響》……眾多優秀的生命教育微課案例湧現出來。「危機變契機,積極教育引導學生學會珍愛生命,學會社會生存,學會熱愛生活,做一個健康人、優秀人、幸福人」。學校教導處表示,這正是學科知識與戰「疫」大愛相結合的江中生命教育微課出發點。
物理老師李莉為上網課做準備
江北中學作為「全國生命教育特色學校」,一直以來都注重對學生「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的培養。系列微課的推出,不但彰顯了學校的辦學特色,「也讓學校現有優秀教育資源在戰『疫』時期得到充分運用」。
微課為形,生命教育為魂。在戰「疫」時期,網絡教學不需要標新立異,也不需要另起爐灶。重慶市江北中學校發揮教師的核心作用,統籌用好現有資源和國家平臺,為非常時期的教育進行了最好託底。(重慶市江北中學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