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玉玲
「五月端陽節,家家粽子香」。華夏大地處處瀰漫著溫馨,炎黃子孫陶醉在粽葉淡雅的香味中,沉浸在屈原的不朽精神中。真可謂有水的地方就有龍舟的鼓聲;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風裡歌裡水裡。此時,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聽著這熟悉的民謠,又想起千古的傳說。每逢端午節,留香的艾草、飛渡的龍舟、甜蜜的粽子,總會讓人再次感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傳承,也讓華夏兒女感受到千年習俗,帶給我們那份深深的情懷。
端午節這天,家家吃粽子。粽子好吃,要感謝我們勤勞聰明的先輩。據說,當年屈原仰望蒼天,他時刻憂慮著國家民族的命運,當傳來國都被攻陷的消息後,他徘徊在汨羅江邊,他憤怒、他哀傷。最後,他吟誦著世人皆醉我獨醒,帶著滿腔的悲憤抱石沉入了江中。老人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百姓們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入江中餵魚,後來演變成吃粽子的習俗。總之,粽子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無比敬重。
屈原生前,他忍受著無人理解的寂寞,而他殉職後,他的繼承者們貫穿古今,前僕後繼,層出不窮。李白、杜甫、嶽飛等……,數不勝數的熱血男兒傳承著屈原的精神。是他讓端午節熠熠閃光;是他讓江水接受祭拜;是他讓國人由蒙昧走向進步。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拋頭顱,灑熱血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
但是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屈原的精神從未離開我們,一直在傳承。特別是在今年初的疫情中,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災難降臨到人間,瘟疫突襲荊楚大地,並在全國蔓延,幻棕魔影,無聲般的侵蝕著人們的健康安全。國人談疫色變,九州大地驚恐不安,人們的生命正在飽受病痛困擾。
國家號令,「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幾萬名白衣勇士,在萬家團圓的當晚,背起行囊,逆行前往,冒著生命危險,奔赴在醫療陣地的前沿上。我們的醫護人員「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治魔降險,阻止了疫情的蔓延。用高尚品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換取了人們幸福安康,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篇章,這就是屈原精神的最好延續。
在這個粽葉飄香的季節裡,我們走的更穩、更堅定,無往而不勝。因為,我們心中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熱愛祖國!
屈原那時處在人生的逆境中,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身雖亡、情未改的愛國情懷,是國人學習的榜樣;那賽龍舟的精神,也是億萬人民同心協力的象徵;眾人划槳開大船,在大自然的強悍面前,人類團結一致,血脈永遠相連。
歷代詩人對粽子情有獨鍾,在端午這天,飲酒品粽之餘,還以粽子為題材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唐代詩人殷堯藩:「鶴髮垂肩展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兒童見說深驚訝,欲問何方是故鄉。」表達了背井離鄉的遊子,重返故裡時的激動之情。清代儒學大家謝墉筆下的粽子,另有一種情調,在京城做官時,他念念不忘家鄉的粽子:「年年令節春徂夏,丙舍南瞻念母勞。」詩人借粽子傾吐對遠方老母的思念之情。
記得我們小時候過端午節,粽子都是母親親手包製的。每到端午節時,母親總是提前採來新鮮的蘆葦葉,用煮沸的水將葦葉泡漲留著備用。然後把泡好的糯米用這些葉子熟練地包起來,再放上一顆紅棗,最後用線纏上兩道,在粽子的一面綁上一個漂亮的結。等到粽子蒸熟了的時候,滿屋都瀰漫著葦葉和糯米的清香,讓人直流口水,我和哥哥常常等不到放涼了再吃,總是燙得嘴都紅了也不覺得疼。回想起來,至今還覺得可笑。
現在人們物質生活及其豐富,超市裡粽子種類繁多,甜的有蜜棗、榛子、薏仁……鹹的有豬肉、牛肉、火腿……還有水果味道的等等,真是令人眼花繚亂。但是,在內心深處,還是母親親手包製的粽子最香,還有那滿屋都散發著葦葉和糯米的清香。雖然母親已經離開我們了,但依然懷念母親親手包製的粽子味道。
「情濃粽飄香,端午節安康」 。歷經千年,端午節卻依然煥發出迷人的光芒。人們在端午佳節:「吃粽子,撒白糖,插艾葉,配香囊,蕩起槳,推開浪,賽舟馳騁處處祥」。此時,大江南北到處呈現出幸福生活美好的景象。
我們偉大的祖國歷史悠久,每個節日都蘊含著無限的遐想,也飽含著先輩對後人的無限期待。千百年來,粽子盛行不衰,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成為文化傳承的符號,至今在人們的心中仍有無窮的魅力。
作者簡介:網名:碧玉玲瓏,原名陳玉玲,在中國人民銀行兗州支行,喜歡詩書閱讀,詩散文寫作,文稿曾被《山東金融文學》、《齊魯文壇》、《大眾報業—齊魯壹點》、《都市頭條》等平臺採用。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