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英文名是「china」,它還有個意思是瓷器,這個應該很多人都知道。
但瓷的發音不是[ci]麼?還有為什麼要用瓷器來指中國而不是四大發明之一呢?
這就得從瓷器的來源說起。
世界上最早的瓷器是距今約4200年的原始青瓷,發現於山西夏縣東下馮文化遺址中,屬於夏商時期龍山文化晚期。
但也有人說原始青瓷只是陶器向瓷器過度的一個中間產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
為什麼這麼說?這就得了解一下陶和瓷的區別了,估計很多人也弄不清什麼是陶什麼是瓷——這不怪你,因為對瓷器的具體定義,現在還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不過有幾條共識:
1、原料:陶器用的是陶土(就是普通黏土),而瓷器的原料是瓷土,以高嶺土為主。
2、溫度:陶器燒制的溫度通常700到800度之間,而瓷器的燒制溫度為1200至1300度。
3、吸水:陶器一般都有一定的吸水性,瓷器幾乎不吸水。
4、聲音:陶器敲擊時聲音發嗡,聽起來比較「遲鈍」;瓷器聲音清脆,類似金屬聲。
最早的瓷器是在制陶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但由於工藝不成熟,雜質挺多,釉中含有氧化鐵燒出來是青色,因此被叫做原始青瓷。
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
江蘇上虞地區因為高嶺土儲藏量豐富,成為了中國瓷器的發源地。
上虞縣上浦小仙壇東漢窯址中出土的瓷片質地細膩,釉面有光澤,胎釉結合緊密牢固,燒成溫度達1300℃,從色澤到質地,都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標準了。
不僅是上虞,浙江慈谿、餘姚、寧波等地都有類似燒制陶瓷的窯場,因為這幾處原屬越州,產品類型相同,因此這一帶窯場統稱越窯。
到了宋朝,瓷器得到了更大的發展(這個詳情後面講),出口量猛增。
東南亞在中國陶瓷沒輸入之前,當地人「飲食以木癸為碗,不施匙筋、木菊而食之」(宋趙汝適《諸蕃志》)。
而在中國普通老百姓都能捧著大瓷碗吃飯時,歐洲人還在使用「stoneware」(陶器)。
中國瓷器經過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到歐洲時,歐洲人才知道原來世上還有如此精美的器物。
那時候,大量的出口瓷器都來自江西景德鎮,而景德鎮因地處昌江之南,原稱昌南鎮(宋真宗皇帝將其年號景德賜予昌南鎮而改名),歐洲人就根據「昌南」的漢語發音,稱它們為「china」。從此「中國」便與「china」畫上了等號。
當時,中國瓷器在歐洲被視為奢侈品,在歐洲市場上,中國的瓷器與黃金一樣貴重。
1522年,葡萄牙國王下令所有從東印度回來的商船所載貨物的三分之一必須是瓷器。
1587年,英國財政大臣向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敬獻的新年禮物就是中國的白瓷碗,「瓷器」這個名稱開始在英國傳播。
167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建了一座「中國宮」。整個中國宮的簷口楣柱、牆角四邊屋頂都貼豔麗的瓷磚。室內充滿了中國的青花瓷器。
1717年,德國薩克森的奧古斯特二世以600名全副武裝的薩克森騎兵,向普魯士帝國腓特烈一世換取了127件中國瓷器。
……
完全可以說,從16至18世紀,中國瓷器在歐洲市場的熱賣程度,比我們現在買LV的包包、Dior的彩妝、Benz的車有過之而無不及。
那時候幾乎所有的歐洲貴族家庭都以擺設瓷器來附庸風雅,炫耀地位。
1698年法國傳教士佩裡·昂特雷科萊(中文名殷弘緒)得到康熙帝的歡心,討得常駐景德鎮傳教的差事,藉此竊取了中國瓷器製作的秘密,並於1716年在《科學》雜誌發布,從此歐洲人就掌握了製造中國瓷器的技巧。
——實際上,1551年法國國王亨利二世就頒布了對發明加以保護的特權證書,還被法國人作為保護智慧財產權的驕傲,但面對中國瓷器的高額利潤,法國人不告而取卻成了「傳播文化的使者」,可見所謂的智慧財產權,西方人從來都是「雙標」的。
更令人痛心的是,不但當時的清朝官員對此無動於衷,而且現在還有一些中國人(包括陶瓷行業的知識分子)還把殷弘緒稱為中國「高嶺」揚名的「功勳」——這份認賊為恩「跪舔」的功力,一笑是嘆為觀止啊!
18世紀末,中國瓷器被歐洲瓷器擠出了歐洲市場。
1793年,英國使團把英國人喬賽亞·韋奇伍德生產的韋奇伍德骨瓷作為國禮回贈給大清乾隆皇帝,這標誌著能夠生產高檔瓷器的國家已經不只是中國了。
隨著近現代科技的發展,西方對陶瓷的研究越發深入,而我們國家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反而落後了。
直到現在,世界高端陶瓷市場用的都是日歐美的產品。也就是說,雖然瓷器還是叫china,但中國已經從世界高端陶瓷市場掉下來了。
中國陶瓷人,加油啊!你要對得起china這個偉大的名字啊!
本文是《趣談中國漢字/書法史》姊妹篇,《笑畫中國美術史》(暫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鐘,收穫受用一生的知識,你值得擁有!加關注看之前文章,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