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學生放在學校的正中央,做最真誠的教師,做孩子最貼心的朋友。」 ——長沙市一中株洲實驗學校副校長 楊旭麗
一所學校最大的成功,是學生們離開學校後,無論身在何處、身居何位,身上依然保存著這所學校賦予他們的文化氣息和精神品格。
長沙市一中以「公、勇、勤、樸」為校訓,「嚴謹、務實、規範、創新」為校風,形成了「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一中精神。百年文化風骨,深深地印刻在每個學生心中,推動著成長的風帆去往理想高地。
丨學校效果圖丨
當一中精神在武廣大地生根,長沙市一中株洲實驗學校的全體老師用辛勤的汗水來澆灌萌芽。楊旭麗副校長曾連續在全省各地創辦長沙一中集團新校,面對一段全新的開始,她希望「一中精神」成為引領學校砥礪前行的力量,在沉澱百年的成長底色之下,和一群有著同樣教育情懷和追求教育夢想的人一起,開啟株洲教育新篇章。
01 承載過往,信仰凝聚能量
從苗嶺到星城,楊旭麗副校長重視她在每個學校的經歷,並從中積累、提煉出深厚的管理經驗。在擔任嶽陽市湘一南湖學校副校長之職時,僅用不到三年的時間,助力學校飛速成長為嶽陽教育的一顆閃亮新星,達到教學質量全市第一的水平。
丨楊旭麗校長丨
一程錦繡春暉,一程收穫輝煌。已經獲得國家級課題研究「優秀教師」、「區優秀校長」、長沙市「中小學教育科研管理」先進個人等眾多榮譽,為什麼來到長沙市一中株洲實驗學校開始全新「徵程」?因為楊旭麗副校長對學校本身充滿自信:「長沙市一中株洲實驗學校是一所『高起點、超先進、現代化、國際化』的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由三方資源整合共同打造,必將開啟新時代。」她補充到:「心裡總有對教育的嚮往、情懷。這次產教融合的新模式,對我來說是新的挑戰,也是新的機遇。」
丨楊旭麗校長丨
據楊旭麗副校長介紹,和片區其他學校不同的是,長沙市一中株洲實驗學校以長沙市一中成熟的辦學模式與成功的辦學經驗為起點,傳承優秀的「一中品質」,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師德高尚、學問精深、業務精湛」全國知名的一流專家的管理顧問團隊和強大的教學教研顧問團隊。學校老師除了一中直派教師外,還由天元區教育局選調的優秀骨幹教師和優秀碩士研究生、本科生等組成。
教師隊伍建設的理念是「分層培養、有效管理,多元團隊」。精幹的中層團隊之下,打造高素質的班主任隊伍,提升學校核心發展力;骨幹教師團隊擔任學科教研組長,帶動組員教師的專業發展;大力實施「青藍工程」,打造青年教師生力軍,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02 德智體美,重視全面發展
長沙市一中株洲實驗學校於今年秋季正式開學招生,暫借天元區菱溪中學教學樓過渡教學。已有初中一年級、小學一年級各2個班,共180名學生。 雖然只是剛起步,但學校的日常教學已經下足功夫,在基礎課程外,還設立了其他特色課程。例如從一年級起開設的英語口語活動課程,讓學生們領略到其他優秀文化的魅力,形成多元化視角,獲得更強大的溝通能力。
丨體育節現場圖丨
明年新校舍交付之後,長沙市一中株洲實驗學校不僅將擁有恆溫遊泳池等現代化硬體設施,還將訂製多種特色課程,如設置形體、籃球、書法、詩配畫等特色必修課,開設遊泳、機器人、陶藝、種植、科普等豐富多彩的選修課,成立民族樂團、合唱團、管弦樂隊等社團。課程體系以築牢基礎性課程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起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為拓展,呵護每一位學生個性化成長。
03 引領向上,孩子蓬勃成長
作為長沙市一中株洲實驗學校的副校長兼小學部的校長,楊旭麗說,由於每個年齡段的認知不同,小學教育與初中教育會有很大區別。小學教育需要遵循孩童的天性,遵循自然的本真,才能達到善與美,培育「求真、向善、尚美」、富有社會擔當與終身學習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她說:「要把學生放在學校的正中央,做最真誠的教師,做孩子最貼心的朋友。」
丨學校效果圖丨
談到學校的發展願景,楊旭麗副校長帶著嚮往:「希望辦成一所教師具有真誠、民主、公平、包容、執著、奉獻的品質。學生具有陽光向上、優雅的氣質。學校具有濃濃愛意、幸福和諧氣息。中西環境下,薰染古典、詩詞教育氛圍的,有音樂、有詩詞、有夢想、有田園、有拼博、有情懷充滿靈氣,有蓬勃生命活力的學校。」
值得一提的是,在楊旭麗副校長看來,要多重行為文化領航,孩子才能全方面發展,做到各有所長。在學校管理層的引領、教師的教導下,家長也應該重視家風建設、重視家庭教育,支持學校,信任教師。
丨學校效果圖丨
禾田生態智慧城長一府「新標準泛教育社區」的理念便是如此。作為武廣教育大盤,配置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名校長沙市一中株洲實驗學校,讓家門口的學府給予孩子一路書香薰陶,孩子的上學路近了,眼界也更長遠了。長一府致力於在學校教育之外,與社區、家庭多方聯動,形成多維教育閉環。規劃親子運動會、「黃金屋」等專為家庭打造的教育活動,在名校教學外,讓家庭教育與社區氛圍相融合,給孩子騰飛的未來插上有力的翅膀。
禾田生態智慧城長一府
武廣生態教育大盤
名校學府在旁、社區活動多樣
打造新標準泛教育社區
讓家庭與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