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紀錄片裡,藏著飯圈女孩的最大共鳴

2020-12-27 澎湃新聞

葉利夫在社交網絡上時刻關注著單向組合的動態,蘇珊在鉛筆盒上刻下披頭四的名字。薩迪亞從不會在公開場合說自己是后街男孩的粉絲,達拉說,「喜歡男團就像社交自殺。總之就是不酷。」

在紀錄片《我曾經正常》裡,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這些「瘋狂」與「遮掩」,而是四位女性在對偶像的追逐中,有著自己的成長和建立起的嶄新的自我審視。

撰文丨夏偲婉

編輯丨迦沐梓

出品丨騰訊新聞穀雨工作室

「我曾經正常(I used to be normal)」,16歲的女孩葉利夫帶著哭腔激動地說,這緣起於一次單向組合(男子組合One Direction,簡稱1D)的粉絲派對上,她誤把送披薩的小哥認作尼爾(1D成員)後,發出的一聲感嘆。

這一幕被在場的其他粉絲拍攝下來,分享在網絡上,又在學校傳播開來。葉利夫去費城看演唱會時,還被其他的女孩認了出來。

葉利夫的激動表現被分享在網絡上

這樣「不正常」的反應或許每一個粉絲都能夠理解。追星的過程中,總是充滿著愛慕、激動、尖叫、失落與幻想……他們被貼上了「瘋狂」的標籤。

紀錄片《我曾經正常》講述了四位女性的追星故事。她們年齡層不同,但都在青少年時代瘋狂地迷戀過一個男團,並且帶著這段經歷各自在人生之路上走了下去。

這部紀錄片裡,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那些「瘋狂,而是四位可愛的女性在對偶像的追逐中,有著自己的成長和建立起的嶄新的自我審視。

紀錄片《我曾經正常》講了四位女性的追星故事

不同時代的粉絲是相似的

《我曾經正常》裡的四位主人公,分別是喜歡單向組合的高中生葉利夫、喜歡后街男孩(美國歌手組合Backstreet Boys)的25歲作家薩迪亞、迷戀接招合唱團(英國男子流行演唱組合Take That)的33歲的達拉,以及64歲的披頭四(英國搖滾樂隊The Beatles,又稱甲殼蟲樂隊)粉絲蘇珊。

葉利夫在社交網絡上時刻關注著單向組合的動態,和朋友一起去看他們的演唱會,自己親手製作海報,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和偶像自拍。

薩迪亞說「光成為一名粉絲還不夠,還要做得更多,成為活動的組織者。」她在十二三歲起就建立了后街男孩的資訊站,在電視綜藝節目上為他們投票,還會看他們的同人小說。

薩迪亞為后街男孩建立網站

達拉在周末會花上一下午的時間學習接招合唱團的舞蹈,她幻想著有一天可以和蓋瑞·巴洛(接招合唱團成員)同臺表演。12歲那年錯過的澳洲巡演,讓她難過了很久。

蘇珊從不會錯過披頭四的電臺節目,一旦出了新的海報、雜誌,她總會第一時間衝向報刊亭,還在自己的鉛筆盒上刻下披頭四的名字……

粉絲狂熱地尋找一切可能離偶像更近的方式。達拉在描述自己的追星行為時這樣說:「可以說是一種信仰。我不需要教堂,我有自己的教堂。我特別想讓大家都喜歡上他們。」

時代在變,新舊媒介載體混合後,形成了更為豐富的追星方式。飯圈在當下甚至擁有了一套網絡規則和話語體系,這個體系裡有著極其嚴密的組織邏輯和強大的執行力——一方面,我們在網絡上看到粉絲為了維護偶像營造出的鋪天蓋地的熱搜、維權和控評,「飯圈」成為一個圈,拉開了與普通人的距離;另一方面,依靠著這套組織邏輯和執行力,也推動了粉絲線下活動的落地,包括在這次疫情中,我們看到的飯圈女孩貢獻的力量。

《我曾經正常》的落腳點,在於不同時代一個個粉絲個體本身,通過她們,我們好像更能認識和理解了粉絲群體的情感認同和追星感受。

達拉用信仰比喻自己的追星行為

男團和女粉

但當我們的討論對象變為男團時,情況變得複雜了。

紀錄片《我曾經正常》中,達拉說,「喜歡男團就像社交自殺。總之就是不酷。」 她特別小心地隱藏著自己對於男團的喜歡,甚至是收藏的紀念T恤,上面的logo也是小小的,十分「含蓄」。

工作後的薩迪亞從不會在公開場合說自己是后街男孩的粉絲,她擔心身邊的同事會覺得自己不成熟,「我覺得他們會評判我,會看輕我。如果是搖滾樂隊,我會隨便說,別人不會覺得我有什麼。」

對於一些粉絲來說,對於男團的喜愛好像是一件「羞恥事」。很多人眼裡,男團成員年輕帥氣,是被市場包裝打造出來的迎合女性審美的產物。而喜歡他們的女生,是愚蠢而幼稚的。這種標籤貼在了男團身上,也貼在了他們的粉絲身上。

她們多少招到了來自家人的反對。葉利夫的父親從來不喜歡單向組合,他會說我受夠了這些男孩子,當女兒想要出門去看演出時,他會吼到,「如果你出去了,就不要回來了。」薩迪亞將一張凱文的海報貼在牆上,她的父親看到後將其撕了下來。長大後的薩迪亞解釋說,「因為這是在冒犯他的文化敏感性,這就是我開始的變化,我開始對男性有感覺。我表現得如此開放,這有點冒犯到他了。」

「對男性的感覺」或許是這份喜愛成為「羞恥事」的本質。葉利夫在談到對於單向組合的喜愛時,形容了這幾個男生完美的外型,在對比身邊的男生時露出了無奈表情。蘇珊說起14歲的自己看到披頭四時,「他們的容貌和聲音和男友一樣,甚至比男友更容易接觸。」

女孩們迷戀著長相出眾、溫柔迷人的男團成員,這份迷戀很多時候是女孩們第一次對於男性的認識,她們心中有了一個同齡的或者稍長几歲的年輕男性的理想形象。

《What Makes You Beautiful》MV(單向組合)

成年後的薩迪亞回憶最早喜歡上后街男孩時的感受,「當你對男性有感覺的時候,男團風潮襲來,我有偶像可以崇拜和表達情感了。」這是一份萌動和情感表達,這嚇壞了很多父親。

男團的人物本身和他們的作品當然在源源不斷地呈現他們的男性魅力。紀錄片中,達拉描述了男團的定義——男團現象從早期披頭四開始,他們穿一樣的衣服,唱情歌及翻唱歌曲,年齡在17歲到21歲之間,作品類型關於愛情、美好時光、傷心、渴望等主題,而性是絕對不允許的,或者是極其隱晦地。

紀錄片中,對於女孩們的幻想用了水彩畫的方式呈現,像是一個小女孩美好又純粹的夢境。這裡有她們對於性朦朧又單純的認知,也是她們尋找到的一種情感宣洩的路徑。

葉利夫幻想和尼爾(1D成員)一起玩捉迷藏

但這樣的行為被很多人否定了。

信仰穆斯林的薩迪亞解釋說自己的文化很害怕女性的性慾。但當全世界對於男團粉絲有一個普遍的標籤,那絕不是薩迪亞所言的一種文化中對於女性的規訓。是我們的文化在害怕什麼,還是社會權力體系對於女性的一種限定?

粉絲的成長和偶像的老去

《我曾經正常》裡,時間對於四位不同年齡階段女性的改變尤為明顯。

那個16歲談起單向組合就會「爆炸」的葉利夫兩年後對拍攝她的導演說,「我喜歡上爵士了,你應該聽聽爵士。」雖然音樂品味變了,但她依然與不支持她音樂夢想的父母膠著著。達拉為自己定製了一張寫著「BOYBAND」的車牌,開著這輛車出發,向外界公開她對於男團的喜愛。薩迪亞在一次后街男孩巡的航遊盛宴結束後,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狂熱。蘇珊開始將自己與披頭四的故事融入創作中。

粉絲會成長,偶像也會老去。「這是一個時代,你們都會擁有,每個人都會擁有。那不是你唯一的時光,那是一段經歷,在其他經歷發生前,在你開始承擔責任前。有些人稱之為長大。」蘇珊這樣形容。

只是這樣的一場長大裡,我們有太多需要警惕的。

我們要警惕對於女性、對於每一個個體欲望表達的詆毀和輕視;要警惕對於男團包裝下男女權力的一種誤解;要警惕在混合著商業、性和情感的關係中迷失;還要警惕商業之外的權力對於這樣一種粉絲模式的利用。

影片即將結束時,薩迪亞說了這樣一段話,「正常對我來說意味著無趣,如果你是正常的,那麼你和這個世界沒有重大共鳴。如果沒有重大共鳴,人生又是什麼?」她的語調平和,和16歲的葉利夫那句夾雜著哭腔的「我曾經正常」並不一樣。但或許,正是這句失控的呢喃裡,藏著飯圈女孩最大的共鳴。

*騰訊新聞穀雨影像紀錄片《我曾經正常》2月20日正式上線,掃描二維碼,或登錄騰訊新聞客戶端觀看視頻。

閱讀原文

原標題:《這部紀錄片裡,藏著飯圈女孩的最大共鳴|穀雨影像》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飯圈,和我/一位飯圈女孩的自述
    嘖,為了取得更多的素材,我在網上搜了一下關鍵詞飯圈,然後發現搜出來的都是一些,呃,不太好或者是歧義比較大的話,我來隨機複述幾句啊:「別把飯圈帶到xx裡」,「飯圈裡都是瘋子」,「真是挺反感飯圈行為的…」「一些飯圈mugou罷了」「飯圈就是老鼠屎,到哪哪變質」,「飯圈人就沒正常過」,阿西這樣的話還有很多
  • 飯圈女孩之歌把飯圈文化寫得明明白白 全是男愛豆的痛啊
    王勉《飯圈女孩之歌》在線觀看(B站)【飯圈女孩之歌,王勉飯圈女孩之歌】在29日播出的《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突圍賽中,王勉以彈唱的形式演繹了脫口秀《我愛的女孩》,在網絡上引起共鳴。其貼近現實的歌詞博得全場哄堂大笑,被戲稱為《飯圈女孩之歌》。比如「你了解他的所有行蹤,截圖他的一舉一動,你反覆刷著他的吻戲,激動地問候女主角的祖宗」。「你說你一生摯愛就是王一博」,停頓一下後,「還有肖戰、李現、鄧倫、王思聰」。也有網友表示,這首歌在告訴粉絲們「理智追星」。
  • 為什麼「飯圈女孩」必須愛國?
    在這股網絡討論的聲音中,有這麼一個群體被看成是「跪族男孩」的對立面,那就是前些時間自發「翻牆」到外網以網絡輿論攻勢抵制香港暴徒行為的「飯圈女孩」。也有不少網友比較了這兩個群體在「愛國」問題上的表現差異,指出:同樣在追逐偶像,飯圈女孩顯然要比「跪族男孩」更愛國。此言一出,又激起了圍繞兩種文化娛樂和消費方式的討論,其中更涉及到了性別方面的討論,這將本身圍繞「愛國」之舉的討論變得更加複雜。
  • 飯圈女孩熱血出徵!
    飯圈女孩熱血出徵!最終在14日晚上統一戰線聯合出徵各大海外社交平臺「血戰」示威者帳號這一天史稱飯圈「8·14大團結」誰也想不到第一個「狂虐」香港示威者的會是平時因瘋狂粉絲行為而被不少網友嫌棄的飯圈女孩成為中國最大的「自來水」群體他們自發集結成了數量龐大的「網絡遠徵軍」用特有的飯圈文化在海外社交媒體上向發表「港獨」言論的人開戰「抱走我家阿中(中國)哥哥,請『港獨』獨立行走,不要來碰瓷
  • 當武磊被飯圈女孩抹黑我們應該怎麼做?
    而爭議最大的一次,當屬飯圈女孩的無腦怒噴。甚至有球迷要把飯圈的行為上升到更高的高度,打算集體去飯圈反噴,給武磊報仇。再者說了,飯圈女孩不懂足球鬧烏龍,你們球迷就懂飯圈?能分清王一博、肖戰和蔡徐坤長相的球迷有幾個?看見流量小鮮肉的各種新聞能忍住不胡說的球迷又有幾個?大家都有各自喜歡的圈子,待在自己的圈子裡別隨意跨圈才能保平安嘛。爭議2、面對自媒體的惡意炒作,足球迷怎麼辨別真假?
  • 那些「出徵」武漢的飯圈女孩
    粉絲經濟爆發的背後,「飯圈女孩」是一個越來越龐大的群體。大眾對飯圈文化的評價大多數是「瘋狂」、「誇張」、「腦殘」等。但讓人意外的是,在全民鬥爭疫情的此時,這群平時不被看好的飯圈女孩兒們自發組織,以偶像之名,為武漢、為祖國做出了功不可沒的支援,也讓大家對她們有了改觀。
  • 飯圈女孩——明星黑歷史了解最多的人
    但今天的主角不是這兩位,而是發掘出這件事情的飯圈女孩。下面我將先帶大家了解一下事件經過。本來秀恩愛的來不及的兩人在社交平臺互相內涵。其中最大的一條的「束縛」便是來自飯圈女孩的24小時的監督,導致他們無法真正的暢所欲言。微博無疑是飯圈女孩活躍最頻繁的網絡社交軟體了,無論說過什麼話都能被飯圈女孩給扒出來。所以為了言論自由,明星們才紛紛跑去玩INS。
  • 飯圈女孩們,這次為你們打call
    提到飯圈女孩,大多數人腦海裡都會想到「瘋狂」這一字眼。他們大規模的控評,線上線下為自家愛豆做應援,費勁心血。但就是這麼一群平時總是不被理解的飯圈女孩們,在新型冠狀病毒蔓延的這段時間,一直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尋求物資。
  • 「英雄與日月同輝」——紀錄片《英雄兒女》引發觀眾強烈共鳴
    原標題:「英雄與日月同輝」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製的6集電視紀錄片《英雄兒女》,21日至23日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後,引發了觀眾的強烈共鳴。
  • 這部9.1分良心紀錄片裡,有最帥民警男團!
    01市民的「驚心動魄」這就是真實而荒誕的生活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急診室的故事》《人間世》等幾部以醫生等職業群體為講述對象的「海派紀錄片」,都獲得了傑出口碑。它們的著眼點正在於「聚焦日常」——以小人物的平凡故事為對象,呈現生活裡的人世百態、人情冷暖。
  • 飯圈女孩出徵「開撕」香港示威者
    自己的偶像被「下手」,各家飯圈女孩氣得夠嗆,最終在14日晚上統一戰線,聯合出徵各大海外社交平臺,「血戰」示威者帳號。這一天,史稱飯圈「8·14大團結」。各家粉絲坐不住了,決定暫時放下飯圈恩怨一致對外,成為中國最大的「自來水」群體。
  • 發現紀錄片|《藏家》
    01.藏是堅守 紀錄片《藏家》講述了六位收藏家的故事,他們是一群古稀之年的老先生,平均年紀在71歲左右, 「尋找藏的初心,家的根源」便成為這套紀錄片探尋的原動力。
  • 飯圈女孩追星常用語科普
    飯圈女孩追星常用語科普時間:2020-03-12 15:59   來源:愛秀美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ggcw什麼意思什麼梗?飯圈女孩追星常用語科普 飯圈是隨著偶像明星而出現的一類追星族,飯圈與普通的追星族有著很大的差異,通常都是有比較年輕的群體組成的,這也讓其有著很強的朝氣和活力,而且在追星的途中更是有著頑強的毅力,這類追星族也經常的會語出驚   原標題:ggcw什麼意思什麼梗?
  • 在這個日漸包容的社會,「飯圈女孩」不該淪為一個貶義詞
    某天,我對正「沉迷其中」的堂妹打趣道:「哎呦,天天看這些,你都快成為一個飯圈女孩了。」誰料,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一聽到這話,堂妹突然發起脾氣,辯稱自己並非飯圈女孩。我大為不解,追問道:「你天天都在追這些小姐姐,說你飯圈女孩,還有錯了?」「那難道如果你看了一檔選秀節目,我就可以說你是飯圈男孩了嗎?真噁心!」堂妹反駁完之後,便莫名地怒而離去。
  • 這部紀錄片是夏雨、陳粒、西川的旅行vlog?
    把讀書和旅行結合起來,不是這部作品的首創,但《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卻在很多方面都有所突破。把三位嘉賓的旅途交叉剪輯,碎片化的敘事使作品具備散文氣質,多角度的觀察則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思考維度。另外,不同於以往走馬觀花式的旅讀體驗,這部作品進一步提升了文化挖掘的深度,啟發觀眾更深入的思考旅行和閱讀的意義。
  • 美國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的一生,都在這部紀錄片裡
    這部紀錄片拍攝時間長達 25 年,透過父女間的親密對話,記錄了劇作家阿瑟·米勒的傳奇一生。從他在紐約的童年生活開始,到他寫下《推銷員之死》的盛名之時,以及之後他和瑪麗蓮·夢露短暫的悲劇婚姻……麗貝卡·米勒的原始影像資料裡甚至有更多,但最後只留下了 100 分鐘左右。
  • 飯圈女孩出徵開撕香港「廢青」
    飯圈女孩們決定暫時放下飯圈恩怨一致對外,成為中國最大的「自來水」群體。14日晚上統一戰線,聯合出徵各大海外社交平臺,「血戰」示威者帳號。她們自發集結成了數量龐大的「網絡遠徵軍」,用特有的飯圈文化,在海外社交媒體上向發表「港獨」言論的人開戰。戰績豐富的飯圈女孩們,360°花式罵人不重樣,示威者被罵了一晚上語言系統估計都要重建。rap魂附體,打油詩張口就來。
  • 飯圈女孩做起公益,太高效太透明了|華晨宇|歌迷會|楊冪|後援會...
    飯圈女孩,總是被誤解為無腦追星的粉絲。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飯圈女孩終於用自己的方式,向人們展現了自己的力量。平時不追星的人,看到飯圈女孩,哪怕沒有對她們嗤之以鼻,往往也很難理解她們的行為。在很多人看來,飯圈女孩,不過是一群只會無腦追星的粉絲罷了。她們做的事情,比如做數據、控評,大多數都沒有意義。飯圈女孩已經背負了這麼多年的罵名,但這兩天,飯圈女孩突然讓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 飯圈女孩出徵武漢!王俊凱在線為粉絲加油
    幾天前,一則飯圈女孩出徵武漢,王俊凱微博回復的消息衝上了熱搜。這位女孩叫夏夏,是一名醫護人員,同樣也是一名飯圈女孩,王俊凱的粉絲。她在大年三十主動報名支援武漢,終於在2月4日正式踏上徵程。也讓很多人看到,飯圈的孩子們都長大了,肩上也可以扛起社會責任了。作為「蒸煮」,王俊凱的反應也格外暖心,在粉絲沒有專門艾特他的情況下,也細心的回覆了她,相關工作室更是表示,可以幫忙提供幫助和生活用品。
  • 《我的女友是機器人》這部電影所表達的情感是可以找到共鳴的
    《我的女友是機器人》這部電影是由包貝爾、辛芷蕾、魏翔主演的喜劇、愛情、科幻片。雖然評分很低,豆瓣評分只有3.5分,雖然沒有很多喜劇片的搞笑元素,雖然沒有非常炫的科幻效果。但是這部電影給了我情感方面的共鳴,為什麼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