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施沛霖
八閩老宅木構架修復後細節圖
一棟來自林徽因故鄉、福建閩侯地區的嘉慶年間老宅的木構架,五年前在拆遷現場被搶救存活下來,歷經數載完成它的「遷移壯舉」——從福建一榫一卯、一轉一折歷盡艱辛地運到了廣州,在古建築修復設計師和傳統木作匠人努力下,重新拼裝,精心修繕,歷經11個月涅槃重生,復活在南粵大地上。在這座八閩老宅木構架背後,有什麼引人入勝的故事?
緣起
從福建閩侯「環遊」至廣州
八閩老宅木構架亮相拍賣場
從古到今,傳統的中國文人心中皆有一方自在天地、一處清淨桃源。內心的嚮往投射到對生活環境的追求中,便是居室無須高樓玉宇、雕梁畫棟,卻要硯潤爐溫、雅致清幽——開門見南山悠然,閉門可小酌清歡,晨起能撫琴寫字,入暮可焚香聽濤。
放在現代,擁有一座雅致的中式老宅,仍是不少熱愛傳統文化的收藏家們的終極夢想,畢竟字畫陶瓷、文房古玩雖珍罕,又怎比得上一座中式古宅院可日夜做伴,棲息嬉遊於其中,承載文化與鄉愁?
八閩老宅木構架修復後細節圖
近日在廣東的收藏拍賣界,一則新聞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一棟來自林徽因故鄉、福建閩侯地區的嘉慶年間老宅的木構架,歷經數年,完成它的「飛屋環遊記」——從福建一榫一卯、一轉一折歷盡艱辛地運到了廣州,並在古建築修復設計師和傳統木作匠人努力下,得以重新拼裝、完好復活,目前已全面完成木構部分的修繕工作,將於2021年1月7日進行公開拍賣。
八閩老宅原址拆遷現場
這不同尋常的拍品,引起不少古建築愛好者、設計師和收藏家的興趣。據了解,這座八閩老宅木構架修繕過程耗時近一年,從建築形制、用料選擇、工藝甄選、落地製作,均力求做到「修舊如舊、恢復原真」。在它背後,還有著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
復活
遷移、修繕與活化
讓老建築木構件重獲新生
舊時八閩地區的明清木構居住建築以穿鬥式構架形式為主,其獨特的工藝技術造就獨特的建築文化。據介紹,這次拍賣的八閩官宅木構架,原宅位於福建閩侯地區,一直作為洪氏族人的居所,族譜記載為嘉慶年間老宅,世代家族傳承,保存相對完好。原宅為兩進院落的傳統民居,古色古香,雍容大方,具「八閩官宅」的代表性風格。
八閩老宅木構架修復過程
隨著時代變遷,福州城區包括閩侯、連江一些老建築因年久失修逐漸淪為舊城棚戶區。2016年,在地方政府舊城改造之際,位於舊城棚戶區的這所房屋不得已需要拆遷,為保留建築載體,留存歷史記憶,這所老宅木構架的現所有人陳氏父子買下了佔地650平方米的完整老宅木構架,並趕在拆遷前派遣專業團隊來到現場,從考察、測繪、編號,到拆卸、分類、裝運,歷時兩個多月,將數萬件建築構件完整地從福建轉運至廣州。
八閩老宅木構架修復過程
這座木構架目前已全面完成木構部分的修繕工作。其主人陳氏父子熱愛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尤其傾心於中國古建築的榫卯結構,為儘可能保留建築原有風貌,恢復中國傳統院落建築的精髓,他們搜尋、參考眾多歷史建築和同時期福建地區中式建築圖冊,並借鑑三坊七巷官級大宅建築,以求儘可能恢復其原有制式風格與傳統中式元素。
八閩老宅木構架修復過程
陳氏父子從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徵調手藝嫻熟的工匠,集結一群老匠人親自操刀。整個修繕工程最終耗時11個月,木材主要選用閩西北運送來的老杉木料,主座頂梁的修繕,需要在地面拼接完成,木與木之間直接穿插,待框架搭好後,再輔助機械支撐立起;其餘建築配件及殘件均修復後再安裝。
老宅完工後效果圖
「八閩官宅」主體木構架修繕完成後,梁柱碩大、建築高敞。走進內部,只見建築單層五開間,由前後兩進房與兩側的廂房圍合中心天井構成;建築格局開闊、張弛有度,尤其是屋架、鬥拱、雀替、垂花等雕刻部分質樸大氣、氣韻生動。同時,梁柱、戶牖、雀替及柱礎滿布石雕、木雕裝飾,精工雕刻人物、飛鳥、卷草、團花、仿錦等圖案,鼓座上浮雕雲龍、雙獅和花卉等,呈現當時官宦人家的氣派。
八閩老宅木構架修復後細節圖
前後歷經五年,這個體量龐大的閩侯地區的老宅木構架,經一榫一卯、一轉一折的精心修繕,終於復活在南粵大地上。
思考
保護「滄海遺珠」
民間力量不容忽視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更新,一些古建築、老民宅不得不湮滅於現代生活中。而在傳統文化復興的當下,越來越多人意識到老建築、古村落的文化價值。近年來,一批收藏家購入、修復、收藏瀕臨消失的古建築、老民宅、古建築構件,已成為令人關注的現象。吸引他們入藏的原因,有古建築的稀缺性與不可再生性、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性,也有古建築投資屬性的驅動。
值得欣慰的是,社會上一些有識之士出於對傳統建築文化的熱愛,力求保護這些「滄海遺珠」,使一些具文化價值的民居建築逃離被損毀的厄運,民間保護古建築的團體也日漸活躍。在兩年前北京舉行的中國古建築國際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古建築的保護所需資金規模巨大,僅僅依靠政府來源是遠遠不夠的,古建築保護、修復和活化,需要全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支持,社會各界才是積極參與的主體。
八閩老宅木構架修復後細節圖
而在古民居、古村落保護過程中,如何「與古為新」,保留和創造既傳統又能為現代生活所用的建築空間,使人們在現代生活中仍能深刻體會到傳統文脈的氣息,推動古建築保護利用的可持續發展,也是目前亟待研究的問題。
有收藏拍賣界人士表示,隨著古建築交易的活躍,有關部門在古建築文物保護方面應加強管理,而在非文物保護建築這一塊,相關的政策還亟待完善。未來在保護鄉土古建築、傳統民宅、古建築構件並挖掘其文化價值上,民間力量不容忽視。
對談
承載傳統建築文化
藏家關注度高
採訪嘉賓:廣東崇正拍賣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兼器物部總監殷鵬
八閩老宅木構架修復後細節圖
羊城晚報記者:這次廣東崇正2020秋拍拍品之一——一座清嘉慶福建八閩官宅木構架特別引人注目,請問以前在廣東拍賣場上出現過類似的拍品嗎?
殷鵬:據我所知,這種大型的古宅木構架拍賣,在國內也屬比較罕有。值得釐清的一個概念是,這並不屬於不動產拍賣,它是一個大型、較完整的古建築木構架,而非古宅本身。
我們期待熱愛傳統文化,尤其是熱愛鄉土文化的有心人收藏它,讓這座有兩百年歷史的大宅院有一個「新家」。
羊城晚報記者:近年古建築構件成為收藏的一個方向,這次拍賣的八閩官宅木構架有何特別之處?
殷鵬:中國傳統建築以木材為主要建材,並發展繁衍出完整縝密的木結構,歷史源遠流長,工藝精湛。
這座八閩官宅原建築佔地廣,梁柱碩大、建築高敞,風格由中原一脈傳承,頗具唐風宋韻。這樣一座具有福建歷史建築風貌的官宅,差點就湮滅於城市拆遷中,現在官宅的木構架能被完整地保護下來,經修繕恢復原來風貌,可謂一樁幸事。
在修繕過程中,其主人參考與借鑑了同時期福州三坊七巷官級大宅建築的形制和風貌,儘可能恢復其原有制式風格與建築精髓,修繕團隊集合了國內一流的工匠,慢工出細活,並結合電腦建模、3D列印等現代設計手段,成功復原了這座大型的官宅木構架。從相關圖片、視頻等資料可得知,原建築年久失修,修繕前後變化相當大,體現了其主人對傳統建築文化的尊重。
羊城晚報記者:據您所知,收藏界人士對這類藏品興趣如何?
殷鵬:中國古建築,是我國文化的鮮活載體。隨著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日益重視和熱愛,收藏界、投資界對有文化價值的舊宅及古建築木構件的收藏熱度漸濃。對於這座八閩官宅木構架,感興趣的藏家也很多。
當然,比起一般的古董器物,要收藏體量如此之大的建築木構架有一定的門檻,如復建時佔地的考慮、搬遷需重新拆裝等,這需要達到一定的收藏條件。
羊城晚報記者:除了這座官宅木構架,未來崇正拍賣還將繼續徵集和拍賣類似的拍品嗎?
殷鵬: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建築構件近年深受藏家喜愛。而像八閩官宅木構架這樣的拍品,還是可遇不可求的。值得一提的是,廣東崇正2019年春拍的首個潮州木雕專場,三十多件精美的潮州金漆木雕體現了極致的工匠精神,成交率很高。在2021年1月7日舉行的廣東崇正秋拍中,將繼續進行潮州木雕專場拍賣,其中就不乏大型精美的潮州木雕建築構件,值得古建築愛好者們關注。(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責編 | 陳婉允
審籤 | 陳婉允
實習生 | 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