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最近一段時間,與幾位朋友聊起西華山的話題,善良也談到,前幾年在施千裡、朱偉華等原西華山老職工的幫助下,由他們提供資料或者撰寫文章,合力湊成了一個連載版的《老西華山鎢礦》系列文章,但是原公眾號意外折戈,導致原文章看不到,現重新再發送一次,以饗讀者!
註:文章寫於2015年至2017年間,如有誤差,請文章後指正!
上圖為1981年11月,原國務院副總理方毅來到大餘縣西華山鎢礦,在西華山賓館原蘇聯專家樓與代表一起合影留念。(施千裡提供)
世界鎢都之西華山鎢礦
作者:我本善良
話說100多年前,德國傳教士在西華山發現了金屬鎢,這個發現讓大餘縣的西華山成為日後「世界鎢都」的代名詞。
1949年以後,國家接受蘇聯援助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當中156個重點工業項目中的一個,就是西華山鎢礦的興建。按當時的產能與探礦,西華山鎢礦成為了全國的鎢產業重點基地,那時的西華山鎢礦贏得了全世界的鎢行業的關注。
計劃經濟的西華山鎢礦,無疑是全縣人民的寵兒,但是進入到1990年之後,國家慢慢向市場經濟過渡,原本紅紅火火的西華山鎢礦慢慢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品,效益一旦與市場掛鈎,人員臃腫就是勢在必行的改革重點。
1997年以後,西華山鎢礦徹底放開開採權,頓時成就了N多的百萬富翁,熱鬧的採砂大軍蜂擁前往西華山豪取「黑金」,既然有一夜暴富的、自然也有賠得精光的,每個生產坑口不斷上演驚心動魄的瞬間,靠著運氣挖出一條好礦苗是每個開採者都嚮往的,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夠有這樣的好運氣呢?
2014年年末,經濟的不景氣導致鎢行業全體崩盤,西華山礦部原本人聲沸騰宛如鬧市,現在也成為寂靜的角落。
原礦部大樓,現已經損壞。
現在,大餘縣委、縣政府將花大力氣把西華山建為一座以礦山旅遊開發為主的主題公園,屆時,不管這座公園如何建成 ,但是西華山的今天,就是中國那些以原礦開發為支柱產業開發的枯竭城市明天的最終代表,這座百年老礦能否老樹開新芽,綻放出轉型後的更加燦爛的明天,值得我們期待!
也希望這座公園的建成,能夠帶動相關旅遊產業的升級以及礦山的成功轉型,讓西華山步入英雄的暮年能夠有一個更加燦爛的「夕陽紅」。
這裡,讓我們回顧下西華山的某些往事吧!
《解放西華山鎢礦》作者:施千裡
大餘有位名作家寫了本鎢都憶舊的書,書的後面有解放軍英勇作戰攻打解放西華山的描述。在記念鎢都百年的活動中,位於西華山鎢礦礦部的展覽館中,有一組介紹西華山的圖片,其中有幅圖畫著解放軍冒著槍林彈雨英勇戰鬥解放西華山的場景。歷史果真是如此嗎?非也! 大餘解放前夕,國民 黨政 府軍隊已撤離大餘,西華山礦場的幾個頭頭也逃往廣州,西華山的礦警隊和未離開大餘的職員大多撤到了西華山山上。1949年8月16日大餘縣城解放,8月19日南下的解放大軍進駐大餘。雖然解放軍大部隊來了,但並沒有立刻攻打西華山,而是原地待命,當時解放軍的團部設在後來的西華山職工醫院。8月的大餘天氣仍然很熱,每到晚上,團部的一些人喜歡到西華山礦部的兩株大白玉蘭樹下乘涼,並與仍住在礦部的一戶職員聊天。南下解放軍大多數是北方人,聽不懂大餘方言,而這位職員是江蘇人,雙方講話基本能聽懂。解放軍通過這位職員了解到很多西華山的情況
過了幾天,西華山的主管部門——江西鎢錫礦業公司從贛州派了位負責人來到大餘。與解放軍商量後,決定上西華山談判,爭取和平解放西華山。第二天,解放軍的談判代表(沒帶槍)與公司派來的負責人和西華山礦場的這位職員(礦場的一位中層幹部)共乘解放軍的一輛吉普車一起上西華山。考慮到西華山山上還有近百名武器裝備精良的礦警,怕談判不成功發生意外,解放軍在上西華山小路的半山亭埋伏了一支部隊,準備談判不成立即強攻。
吉普車上了山,由於有鎢錫公司派來的代表,還有本礦場熟悉的幹部,很順利的見到了礦警隊長和礦場機關的有關人員。解放軍談判代表向他們談了有關政策,鎢錫公司代表談了公司的決定:交岀武器,接受解放軍軍管,儘快恢復正常生產。礦警見大勢己去,且上級又說了要放下武器,便立刻繳槍。就這樣,解放軍未費一槍一彈便和平解放了西華山。
這段歷史,西華山礦志裡沒有記載。為避免以訛傳訛,特寫了上面的這些話,以正視聽。
《西華山鎢礦——鎢礦開採》作者:施千裡
西華山礦區的鎢,發現於1908年。起初,民工以手工方式採選露頭礦石。1938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在西華山建立礦場,在東西大巷(483中段)開始使用機械化作業。 新中國成立後,從1956年下半年開始,西華山鎢礦按國外設計進行井巷開拓工程。根據西華山脈狀礦體沿山坡分布,礦化深度不大,且全部在礦區最低水平以上產出等特點,採用組合平窿開拓方案。主要開拓工程為兩個主要運輸平窿,八個溜礦井和兩個輔助豎井。全礦自上而下劃分為十二個中段。
215主平窿,開鑿在礦區的最下部,從南向北,直至中區下部,全長1800米。巷道淨斷面積11平方米。坑內鋪設24公斤/米雙線軌道,運行10噸架線式電機車。巷道一側鋪設主輸風管路。礦山全部礦石均經此窿運岀,壓縮空氣均經此窿送到採掘工作面。431主平窿,從礦區中部向北區掘進,全長1200米。巷道淨斷面積10平方米。坑內裝備與215主平窿相同,為轉運礦石之用。 輔助豎井,原設計有兩個。一號豎井從215主平窿至431平窿。在施工過程中,中方技術人員考慮節約投資,加快工程進度,同時地表公路已通行至431窿口,下部材料運輸問題已經解決,於是將一號豎井設計改為先進天井,用以架設管路,不提升人員、材料。二號豎井從431平窿通至670中段,為開採中、北區礦體服務。豎井全長265米,井筒斷面為矩形,開鑿斷面積12.3平方米,採用木質吊框支護。豎井採用帶平衡錘的單罐籠提升。 溜礦井全礦共八個,總長度1690米,均為直徑2.3米、淨斷面積4.2平方米的圓形井筒。溜礦井按礦床的埋藏情況分別設置。431中段以上布置5、6、7、8號溜礦井,431中段以下布置1、2、3、4號溜礦井。各溜礦井下部裝礦硐室均裝有風動閘門。硐室用金屬和混凝土築成。各生產中段溜礦井的卸礦處均設置斜條格篩。在431主平窿的3號和4號溜礦井卸礦處,還分別設置同時可翻2立方米礦車2臺的圓筒形翻礦機,以利礦石轉運。
除以上井巷工程外,還開鑿坑內變電所、水泵房、炸藥庫、鑿巖機修理室等硐室工程。
1978年又新開了230中段。上世紀八十年代,為回收難採的半截礦塊新開了564、513、453、290等副中段。
《西華山鎢礦往事——房屋》作者:施千裡在浮江工人村和五裡山工人村有一些「幹打壘」的矮平房,上面蓋的是贛南磚瓦廠生產的紅色機制瓦。這種矮平房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使用年限為15年,也就是說住了15年房屋就該報廢。為什麼當時要建這些使用年限這麼短的住房呢?
浮江工人村遠眺
我們知道,西華山鎢礦是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時期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上猶陡水水電站是供電配套工程。經過1953—1955年三年的工作,西華山的民窿在進行技術改造後收歸國有;同時進行了系統的大規模的地質勘探,基本查清了礦床的賦存情況。以後,由前蘇聯進行設計並於1956年7月由前蘇聯援助建設,進行井巷開拓和選礦廠建設的大規模施工。1959年底進行了整體聯動負荷試車,並在1960年4月竣工驗收。國家共投資5544萬元」。
根據國外設計,西華山鎢礦投產後的服務年限是14年,因此在浮江工人村(主要安排礦山工作的職工家屬)和五裡山工人村(主要安排選礦廠、機修廠的職工家屬)才會建造這種使用年限僅15年的「幹打壘」矮平房。
後來中蘇交惡,蘇聯專家全部撤離。我國的技術人員在前蘇聯設計的基礎之上進行了一些革新和改革。西華山鎢礦採用邊生產邊勘探的方法進行了大量的坑探鑽探,發現新增了數百條工業礦脈,延長了礦山的服務年限。
從1949—1989年的四十年裡,西華山鎢礦累計生產鎢精礦8.35萬噸(標準噸),年均2000多噸;累計實現利稅10893萬元,年均272萬元。1989年之後,由於多種因素影響,致使西華山鎢礦生產經營陷入困境,在尋找岀路未果的情況下,終於在2002年關閉破產。從1960年國外設計投產到2002年關閉破產,西華山鎢礦為國家服務了42年,是原設計服務年限14年的三倍,多服務了28年。
《西華山子弟學校的興衰》作者:施千裡
隨著西華山鎢礦開採的發展,山上員工家屬的增多,為解決員工子弟的念書問題,民國29年(1940年)在西華山中垇創辦了西華山的第一所學校——員工子弟小學,西華山礦場場長親自兼任校長。民國33年8月,因日軍入侵,學校停辦。民國35年學校復辦並更名為第一區特種礦產管理處西華山員工子弟學校。時有4個教學班96位學生,學生免收學雜費和書費。民國38年6月,解放大軍的隆隆槍炮聲越來越近,隨著礦場的遣散學校也停辦了。
1949年8月大餘和西華山解放了。西華山在軍代表程奇的領導下很快恢復了生產,1949年10月,西華山礦場在上垇重新開辦了一所員工子弟小學,時有學生133名。1956年元月,接上級通知,西華山鎢礦將子弟小學移交給大餘縣文教局,更名為西華山小學,該校民辦教師的工資仍由西華山鎢礦支付。
1964年4月,西華山鎢礦在浮江工人村創辦了浮江小學,在五裡山工人村創辦了五裡山小學。後兩所小學分別更名為西華山鎢礦職工子弟小學和西華山子弟小學五裡山分校。
在1966年之前,西華山鎢礦只有小學,沒有中學。1966年至1968年9月,西華山、蕩坪、漂塘、下壠四個鎢礦在西華山鎢礦浮江工人村合辦了大餘礦區中學。1968年10月該校停辦後,西華山鎢礦立即在原址辦起了職工子弟學校中學部(初中),時有教學班7個,學生277名。同時,將西華山職工子弟小學更名為西華山鎢礦職工 子弟學校浮江小學,西華山子弟小學五裡山分校更名為西華山鎢礦職工子弟學校五裡山分校。同年11月西華山鎢礦接管了大餘縣西華山小學,命名為西華山鎢礦職工子弟學校西華山分校。
1969年子弟學校中學更名為西華山鎢礦「五.七」中學。1970年中學增設了高中部。從此,西華山鎢礦的職工子弟從小學入學到高中畢業可不離開礦山直接升學就讀。1971年,為方便職工子弟就近就讀,西華山鎢礦「五.七」中學在五裡山分校和西華山分校增設了初中班。同年,西華山鎢礦將六號橋綜合加工廠劃給子弟學校作為子弟學校的實習工廠,直到1978年。1972年10月5日,西華山鎢礦「五.七」中學復名為西華山鎢礦職工子弟學校。到1979年,子弟學校共有中、小學生共2003人,這也是西華山鎢礦建校以來學生人數最多的一年。在1978年高考時,學校推薦了兩位品學兼優的高一學生參加高考。其中一位考取了南京某大學,而另一位學生則在下一年高考時,考取了廣州中山醫學院。1979年2月,西華山礦中新建了一棟504平方米的教學樓。同年,將五裡山分校、西華山分校的初中二年級師生轉到位於浮江工人村的中學部。1980年9月,五裡山分校、西華山分校恢復了初中二年級。1989年,又在縣城壩上路新建了一棟四層樓的教學樓(用本礦鈣化磚廠生產的鈣化磚建造),開設了西華山鎢礦職工子弟學校壩上分校,從小學到初中共八個教學班。
1990年,隨著西華山鎢礦生產經營陷入困境,教師隊伍開始不穩定了。從1990年起,陸續有骨幹教師自己聯繫外調。特別是1993年,是年,寒假裡調往廣東新會的教師有23位,暑假中調往福建晉江的教師有26位。由於大量教師外調,高中無法辦下去,生員也大量流失。1993年,西華山鎢礦有時候連工資都發不出,但這時礦裡還能保老師的工資。但到了1995年下半年以後,連老師的工資也無法全額發放了。其中,1995年有兩個月未發工資;1996年有三個月未發工資;1997年有四個月未發工資。這些欠發的工資,直到2002年西華山鎢礦關閉破產清算時才補發。有位本科畢業的老師,原先妻兒都在一起,因難以維持生活不得不將妻兒送回老家進賢。後來還是因欠發工資的緣故調回老家了。有三個贛南師範學院畢業生分配到西華山礦中,因欠發工資連買飯菜票的錢都不夠,只好向食堂借飯菜票。他們三人後來也請長假去外面打工。 由於生員急劇減少,1997年8月停辦壩上分校,第二年停辦五裡山分校。而浮江工人村的初中到1997年9月開學僅有三名學生報名,不得不也停辦。這樣,整個西華山鎢礦職工子弟學校僅剩西華山分校和浮江小學還有少量的小學生繼續就讀。艱難的維持到2002年,隨著西華山鎢礦的關閉破產,西華山職工子弟學校也就自然消亡。
西華山鎢礦關閉破產時,當時國務院有文件,要求地方政府要接受破產企業自辦學校的教師。而西華山職工子弟學校還有十幾位教師符合條件,按政策應由地方教育部門接受的,他們也願意轉到地方學校繼續任教。然而,地方政府不願意接受這些教師。有次在關閉破產領導小組的安排下,這些教師與大餘縣政府派出的代表,時任分管文教的副縣長進行了對話。該副縣長說大餘縣本身就有老師多,你們要轉到縣裡也是要下崗。就這樣,這十幾個教師領了點安置費便被西華山鎢礦解除了勞動關係。後來,這些老師有的外出代課,打工;有的跟親戚學做生意;有的上山打砂子;有的與家屬一起做包子饅頭買;有的開夫妻麵館……不一而足,就這樣艱難的生活下去。
《你所不知道的西華山鎢礦—困境中不忘搞科研》作者:施千裡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由於種種原因,西華山鎢礦生產經營陷入困境。儘管如此,西華山鎢礦的職工們還是努力工作,工人技術人員們還在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堅持搞科研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上圖這本雜誌中就刊載有兩篇筆者寫的簡單介紹:
其一
<<西華山鎢礦研製的電動拉輪機獲江西省經委頒發的新產品證書>>
由西華山鎢礦一坑口二七0工區工人賴維惠等人研製的一種拆卸礦車、電機車、裝巖機輪和軸承的專用設備--電動拉輪機,獲江西省經委頒發的江西省新產品證書。
該設備是由直流電動機、變速箱、專用拉鉤等常見部件組成。用直流電為動力源,採用特種電阻起動,利用直流電動機軟特性自動調速,通過自製的傳動裝置帶動拉鉤和頂杆,達到拆卸車輪和軸承之目的。
該礦使用該電動拉輪機拆卸車輪,較手工拆卸提高工效18--20倍,且可避免拉壞打碎輪軸和軸承,提高檢修速度,降低勞動強度,深受工人的歡迎和稱讚。
其二
<<西華山鎢礦研究成細粒級高錫黑白鎢粗精礦精選新工藝>>
西華山鎢礦選廠肖祥鴻、肖孔懋等七人研究的細粒級高錫黑白鎢粗精礦精選新工藝,已由江西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在今年第4期<<江西省科學技術成果公報>>中發布。該新工藝選用溼式強磁選機高效分選設備,以及採取磁-浮聯合工藝,不僅取得了黑、白鎢礦石和錫石好的分選結果,而且大大地簡化了生產流程。該工藝解決了粒度細、礦物雜、分選難度大的選別技術,提高了鎢、錫產品的質量和回收率,避免了粉塵汙染,改善了環境,工藝和指標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附記:後來,該新工藝獲省科技進步獎,兩位姓肖的工程師還獲得了省裡不少的現金獎勵。因該項目申報時,我在西華山鎢礦總工程師室工作,申報材料是我整理的,送往省裡審核也是我單獨去的,所以在獲獎後二肖還特意請我們在酒店吃飯,而那時我已調子弟學校工作了。
你所不知道的西華山鎢礦——任勞任怨的老會計作者:施千裡
在1988年版的<<西華山礦志 1907—1986>>大事記中曾有記載:「 1949年10月18日 江西鎢錫礦業有限公司召開第一次復工生產會議,西華山工程處程奇、徐燮榮、施象儀、章元滇出席了會議。」(說明:鎢錫公司在贛州。程奇為解放軍副師長、軍代表;徐燮榮為西華山工程處西華山礦場場長;施象儀為西華山工程處會計組長;章元滇為西華山工程處工務組長,他是後來西華山鎢礦總工程師章壽吾的叔叔。由於編寫礦志的人不了解情況,在礦志中徐章兩人的名字均有誤。)施象儀大學畢業後終生從事會計工作,長期任勞任怨的在西華山礦工作。而在<<西華山礦志>>中,其姓名除在大事記中岀現過一次外再也沒看見,為此,將我所知道的一些情況寫岀來,以表示對這位老會計的紀念。
1938年9月,施象儀考入在上海的國立暨南大學會計銀行系。後由於日軍入侵,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學校遷到福建建陽,他與幾位老鄉同學在學校留守人員處得到路費,也來到建陽繼續完成學業並於1942年9月畢業。在老鄉學長的介紹下,1942年10月入贛州直接稅務局當稅務實習員。1942年12月便在大餘鎢業管理處會計室任課員。1944年9月,由於日軍入侵,鎢業管理處遣散後,他在1944年10月進入贛州專員公署(江西四區專署)會計室當稽核員,直至1945年10月調贛州贛南經濟建設公司當帳務股長。兩個月後,在1945年12月到贛州第一特種礦產管理處任會計員,1946年7月調大餘西華山工程處任會計組長直至大餘解放。
1949年春,為監視共產黨的地下活動,國民 黨贛州專員公署情報科要鎢錫公司總經理劉興亞(此人解放後在江西冶金學院工作)組織「生產督導委員會」。西華山工程處的生產督導委員會由工程處主任李寶晏和工程師吳蘭友策劃組織,委員共九人,除他倆外還有:西華山礦場場長徐燮榮;漂塘礦場場長袁榮生;洪水寨礦場場長章元滇;蕩坪礦場管理員張澤蒼;工程處總務組長邵鎔;工務組長袁九章;會計組長施象儀。鎢錫公司會計室主任吳純治指示施象儀以報銷差旅費的形式發活動經費。儘管該組織成立兩三個月後就自動消散了,但也有人領了活動經費,而做為財會負責人的施象儀自己沒領過一分一毫活動經費。他這段歷史解放後審幹時被定性為「一般政治歷史問題」。贛南解放前夕,劉興亞逃往廣州時曾要施象儀一起去,他沒有去;李寶晏給支手槍給他防身,他以會嚇倒小孩(大的不滿3歲,小的不滿周歲)為由將手槍退回了;李寶晏逃跑前,委託施象儀和工務組長章元滇和礦警隊長李文斌代理他的主任職務,他不僅沒答應,甚至連西華山都沒上而是仍帶著全家老小住在礦部院裡。當時機關工作人員和礦警們都撤上了西華山,僅他一家還住在大餘縣城的礦部院子裡。(有些大餘本地人則躲在家裡。)
1949年8月16日解放軍遊擊隊解放了大餘縣城。有兩位遊擊隊負責人來到西華山礦部大院門口,施象儀打開了鎖著的推拉鐵柵欄大門迎接他們,並與他們進行了交談。從交談中還得知他們其中一人還曾是廣州中山大學的學生。8月19日南下的解放大軍進了城,有些幹部晚上會到礦部大院的兩株白玉蘭樹下乘涼並與住在院子裡的施象儀聊天。不久,贛州鎢錫公司派了位代表來大餘,準備與解放軍的的代表一塊上西華山談判。上山那天,施象儀與他們共乘一部吉普車來到西華山上,一起說服礦警們放下了武器,見證了西華山的和平解放。
據說當施象儀還未退休前,江西省冶金廳曾三次想調他去南昌,都因西華山鎢礦不肯放而沒有調成。儘管他自己也知道此事,但並沒有鬧情緒,還是一如既往的認真工作。本來退休後可在家裡頤養天年,可西華山鎢礦仍要留用他,待遇只是工資補差後仍拿退休前的原工資的100%,他也沒有因待遇低而不幹。
1981年,國務院決定財政部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第一次財務大檢查。當時西華山鎢礦有違紀金額300多萬,現金存放在保衛科的保險柜裡。黨委書記心裡發毛,生怕被查岀,指示施象儀做假帳,還問他會不會被查岀來?他回答說:假的就是假的,總有漏洞。如果來查帳的人水平比我做帳的高是會查岀來的。後來檢查結果,僅查出違紀金額幾千元,這還是他做帳時有意露出的破綻。這年江西省會計學會成立,他是西華山鎢礦唯一一位會員。
1981年底,江西省冶金廳在全省本廳財會人員中評選會計師,組織了評審小組並請施象儀擔任評審小組的組長。在評審第一批申報者時,他發現西華山鎢礦沒有一人提出申報申請。他即寫信給礦財務科長,要他組織財會人員撰寫論文,積極申報,並指出根據第一批申報者評審的情況來看西華山鎢礦至少有4人有資格申報會計師。後來,在第二批審批時,西華山鎢礦的會計楊炳友、範立青順利通過,被評為會計師,而財務科長和另一位(在鬧情緒,想調走。)會計自己不審報也就沒評上。
1982年7月,冶金部在山東煙臺召開增收節支座談會,因這個會議很重要,礦裡指定要他出席。當時,他家中住房面積小,三代人擠在兩房一廚30多平方米的壩上西華山鎢礦的福利房。他正打算在住房旁自己再搭間房,不想去。這時黨委書記拍板,將一套準備留給一位新調來西華山鎢礦的副礦級領導住的房子分給他住,要他安心去開會,並且還派了位姓朱的會計與他一起去煙臺,照顧他出差在外的旅途生活。
由於那時的財會工作領導幹預太多,要根據領導意圖做假帳,況且年齡也大了,在1984年,施象儀不想再幹了。這時,礦領導要他推薦一人頂替他的工作。他推薦了在西華山鎢礦修建隊做臨時工的毛緒振。毛是湖南某大學學財會的畢業生,原是西華山鎢礦機修廠的會計,因「破壞軍婚」而被開除判刑。刑滿釋放後回到西華山鎢礦,因那時正是「文革」期間,西華山鎢礦由造 反派「紅色造 反軍」掌權,沒有恢復他的工作,只是安排在修建隊做臨時工。礦黨委書記親自屈尊去修建隊找他,要他寫個要求重新參加工作的報告,然後安排他去礦財務科上班。誰知道毛緒振竟然拒絕了,寧願在修建隊做臨時工而不願意去財務科(後來他在修建隊做臨時工直到去世)。就這樣,因無人接手,施象儀只好繼續幹下去。後來,西華山鎢礦打算委任施象儀為礦副總會計師(總會計師由經營副礦長兼任),他沒有答應。1985年5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成立會計學會,施象儀被推選為會計學會第一屆理事。
編者按:就如同中國千千萬萬從舊社會為國民黨工作轉向為共產黨工作的舊知識分子,在那些運動當中,他們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歧視,並且首當其衝成為重點打擊對象,他們當中有些人悲慘的離世、有些人留下終生的傷痕。施象儀老人一生經歷過中國新舊社會的交替以及自身承受了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各種運動,給其身體與家庭也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痛楚。但是施老終於挺過這些慘無人道的運動,看到了新世紀到來的曙光,並且在晚年安享了平靜的生活,施老無疑是幸運的。生活儘管對施老無情,但是歲月終還施老一個公道。我們也堅信,我們的國家會越來越進步,越來越開放,束縛在社會上的思想禁忌,終會煙消雲散!
再次感謝施千裡老師的精彩歷史回顧,讓我們了解了一段即將被塵封的歷史!
《大餘南僑機工劉矩科》資料提供:施千裡
作者:我本善良
2014年7月7日,央視首播了講述南僑機工故事的6集《南僑機工·被遺忘的衛國者》紀錄片。通過首次披露的60多分鐘彩色膠片、2000多張歷史照片,讓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南僑機工——流血公路上的衛國者們。在大餘縣原西華山鎢礦汽車隊,曾經有一位從新加坡回國的歸僑司機---劉矩科。他是大餘唯一一位參加過南僑機工的愛國華僑人士。
劉矩科,祖籍廣東省順德市。191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青少年時期的劉矩科在馬來西亞吉打署私人開辦的汽車修理廠當學徒。1939年初南洋華僑總會主席陳嘉庚先生發出愛國號召,組織南僑機工回國參加抗日服務團。當時剛滿20歲的劉矩科滿懷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報名參加了南僑機工回國抗日服務團。
1939年5月,劉矩科在馬來西亞檳城集中,被安排在第五批回國抗日服務隊,共計530人。他們從檳城乘船出發,到達越南西貢上岸後轉乘火車經河內到老街,再改乘汽車直達中國雲南省昆明。途中他們一直未停宿,日夜兼程,馬不停蹄的到達位於昆明的西南運輸處司機訓練所。在學習一個多月後,劉矩科於同年7月分配到了運輸第十三大隊擔任汽車修理工,按國民黨軍隊待遇發給軍裝用品,每個月工資56元(國幣)。劉矩科所在的第十三運輸大隊大隊長是文迪煌,大隊部設在雲南省遮放,於是劉矩科與一同分配的南僑機工從昆明市出發,經祿平、楚雄、永平、保山、龍陵、芒市到達遮放。主要任務是從緬甸仰光運輸華僑和同盟國捐獻支援的抗日汽車、藥品、軍用品等物資回雲南省遮放,而第十三大隊重點是搶運汽車回國。
1940年,第十三運輸大隊從雲南遮放調到緬甸的臘戍之後,給每個機修工也發放了汽車駕駛執照,以應對汽車司機的傷亡、生病後帶來的不便,同時,機修工又能承擔汽車出現故障時的修理,所以,劉矩科成為第十三運輸大隊中技術出眾的多面手。
1953年7月,劉鉅科參加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劉鉅科經過廣東省臺山市歸僑學習班學習後,於同年10月分配到江西省贛州地區大餘縣,參與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項目——西華山鎢礦工作。當年在贛南的南僑機工共有三人:除劉矩科外,還有祖籍廣東肇慶,在贛州公共汽車公司工作的嚴輝;祖籍福建詔安,原在大餘下壠鎢礦後調回福建工作的張志強(張章勝)等。
1954年1月西華山鎢礦指派他到贛州參加汽車駕駛員考試。同年7月,35歲的劉矩科與陳秀珍結婚。劉矩科考試通過回來後,西華山鎢礦組建汽車隊,有著過硬駕駛技術的劉矩科月月完成運輸任務、季季評為生產標兵、年年選為先進工作者。因工作責任心強,最後改為大客車駕駛員,每天駕駛大客車接送縣城至礦山的職工上、下班。他在西華山汽車隊一直工作到1981年正式退休。1983年,雲南省政府在昆明西山修建"南僑機工抗日紀念碑",底座上有"赤子功勳"四個大字。1985年,雲南省政府舉行紀念「南僑機工」的活動與會議。此次活動之後,當時廈門大學教授林少川通過陳嘉庚子女的提供的珍貴歷史資料,編寫了《陳嘉庚與南僑機工》這本書,由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書裡面詳細記載了由陳嘉庚先生保留的南僑機工每批成員名單。
而此時的劉矩科,已經於1981年正式退休,在家種花植草,安度晚年。每當他回憶起自己與戰友們在滇緬公路這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時,心情就不由得激動萬分,但是又為自己沒有留下任何證明自己是南僑機工的證明而傷心落淚。
1998年初,贛州市僑聯副主席何紅滿到北京開會,在全國僑聯原副主席肖崗處喜獲《陳嘉庚與南橋機工》一書,該書「第五批南僑機工名單」中有劉矩科的名字。經何紅滿、葉若青認真訪問查核,並在聽取了劉矩科親自講述當年的情景後,確定他就是大餘西華山鎢礦的歸僑司機劉矩科。經報全國僑聯,很快就認定了其「南僑機工」的身份,還了歷史的本來面貌。1998年底,劉矩科在被遺忘多年後,終於被組織落實了國務院僑辦、勞動人事部、財政部(1986)下發的23號文件精神,享受到了早就應該享受的按退休前工資百分之百發放的退休待遇,這給了年邁的劉矩科以心靈上的慰藉。2004年10月23日下午2時許,劉矩科老人走完了他85歲的人生道路。
資料提供:朱偉華
作者:我本善良
我的父親名叫朱南孜,是南康太窩鄉人,出生於1935年,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為支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156個重點項目之一的西華山鎢礦建設,隨著全國蜂擁而至的建設者們一起來到大餘參加工作並安了家
我的父親當時在西華山鎢礦的五坑坑口工作,那時的文體活動相當比較少,在坑口的平地整出一小塊平地,豎一個籃球架就是平時訓練的場地,而且場地上也沒有水泥硬化,就是泥地,但這絲毫沒有妨礙那個年代籃球愛好者的痴心。
上面這張相片拍攝於1959年5月,我父親朱南孜在前排右邊第二位。從這張有著近60年歷史的相片可以看出,那個年代西華山鎢礦還是相當簡陋,基本上都是以板棚房為主。儘管住宿環境不可與現在同日而語,但那個年代人的精神面貌卻是現代人所不能及的。我父親從事的工作儘管比較繁重,但是在工作之餘,他還是經常與工友一起練球。他所在的五坑坑口榮獲了1959年西華山鎢礦「慶五.一」勞動節運動大會的亞軍,那時西華山鎢礦有著幾千名職工,沒有好的球技也不能夠在諸多球隊當中脫穎而出。我父親不僅在球場上是一把好手,在工作上同樣是生產能手。其所在的生產小組多次榮獲了西華山鎢礦的表彰,為當時新中國的鎢礦生產立下汗馬功勞。上圖拍攝的時間是1958年7月,獲獎之後的父親與各位工友穿著統一的襯衣精神抖擻地留下了一張合影。後排左二為朱南孜。
編者:以上部分資料與相片由施千裡、朱偉華等人提供,在此表示感謝,部分相片來自網絡,在此向原作者表示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