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雖然電視劇中,是在果郡王傳來「死訊」後,甄嬛才不得已進宮的。理由是,她必須得給腹中的孩子一個名分。運氣好的話,甚至還會憑藉這個孩子青雲直上,一路高升。而且還能趁機救出正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父母家人。
但這一切前提都是建立在「果郡王已經死了的情況下",貌似甄嬛別無選擇,只有這一條路可走。但事實真是這樣的嗎?
其實,這不過是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罷了。即便果郡王活著回來了,甄嬛照樣要回宮,她絕對不會嫁給果郡王做正妻的。因為這根本就不可能。而果郡王也不會選一個已經豪無利用價值的甄嬛做妻子。
儘管溫實初已經為她備好了假死藥,甄嬛可以謊稱暴斃瞞天過海,然後與果郡王雙宿雙棲做一對與世隔絕的神仙眷侶。且不論這條路是否真的可行,即便可行,他們也絕不會選這條路,對果郡王如此,對甄嬛亦然。
1、甄嬛的試探
甄嬛為何不可能成為果郡王的正妻呢?在原著中,胡蘊蓉曾說出答案。
宮廷宴飲中,果郡王卻不慎失落了懷中的瓔珞,而瓔珞中又好巧不巧地掉出了甄嬛的小像,眾人看那枚小像酷似甄嬛,連皇帝都起了疑心。
浣碧急忙挺身而出,聲稱那小像的主人是她,她與王爺相戀已久,只是未曾說出來而已。
皇上信了浣碧的話,當場賜婚給浣碧。原著原文如下:(為方便大家閱讀,我把原著原文中的人稱與人名換成電視劇中的人稱與人名,基本情節不變。)
甄嬛極力鎮靜下來思索片刻,徐徐起身道:「若這樣把浣碧賜予王爺,她進了王府,身份是侍婢、侍妾、姬人、是庶妃,側妃還是正妃?」胡蘊蓉插嘴道:「浣碧雖是熹妃的陪嫁,身份特殊,但終究是個丫鬟。去服侍王爺,做個侍妾也是抬舉她了。」
甄嬛這樣做,其實是在試探果郡王的真心,畢竟在甘露寺時,果郡王曾與自己交換過訂婚更貼的。他說過,在他心中,自己是他永遠的妻子。
今天浣碧居然說果郡王亦對她有情,究竟是真是假?難道允禮真的移情於浣碧了?他對浣碧的感情到了什麼程度,是否已取代了自己作為"妻子"的位置?
所以甄嬛才以一種「得寸進尺」的姿態給浣碧爭取名分。實則是在試探允禮對自己的感情還在不在,如果在,是否一如既往?胡蘊蓉自然不知道這裡面的首尾,對甄嬛的話竟信以為真,故而才駁斥。
甄嬛也不理會胡蘊蓉的話,正衣衫,斂裙裾,鄭重拜下:「臣妾當年離宮修行,身邊只有槿汐與浣碧風霜與共,臣妾曾決意好好報答她們,將來為她們配個好女婿。如今槿汐嫁與蘇培盛也不算壞,而浣碧又是與臣妾一同長大,情分猶如姐妹,浣碧既與王爺有情,臣妾也不想她只做一個無名無分的侍妾,臣妾想王爺鍾情浣碧九年,想來也不願薄待她。」
皇上微笑道:「那又何妨,就按秀女的例子賜給老十七做庶妃。」甄嬛抿唇,輕輕搖頭,皇帝奇道:「那你待如何?」甄嬛道:「浣碧與臣妾情如姐妹,臣妾的二妹又因故不嫁。臣妾想收浣碧做義妹,名入族譜,以甄家二小姐的身份風風光光嫁入果郡王府為正妃。」
甄嬛也明知道自己的要求很過分,她作為協理六宮的貴妃,怎會不知道規矩制度?她明知故犯,貌似也只是出於愛妹心切,誰也不會想到其它。她更知道此言一出,必定會引來反對之聲。但她要的是果郡王的態度。
2、甄嬛不會嫁給允禮的理由
果然,眾人聽罷不由面面相覷:赤芍冷笑道:「笑話,歷來宮女為妃嬪只能一級級循例上升,且不許宮女封后,皇宮如此,王府中更不能以侍婢為王妃,傳出去不只十七王顏面有損,連皇上也跟著丟臉,怎會有宮女做弟妹的!」胡蘊蓉亦皺眉,「熹妃雖心疼浣碧也要適可而止,將來命婦入宮朝見,難不成浣碧作為正妃與咱們平起平坐麼?」
胡蘊蓉提及了關鍵詞句。假如浣碧成了這正妃命婦,是要入宮朝見的,向太后請安,向皇后請安。有時候宮廷宴飲,甚至還要在皇帝面前露面。
所以,甄嬛怎麼可能以假死的方式瞞天過海?這根本就不可能。甄嬛一旦嫁給果郡王,將一生見不得光,走不到人前去。
除非果郡王甘願放棄王爺的身份與甄嬛隱於民間,可是,那將會是一種怎樣的屈辱與落敗?
果郡王不做王爺靠什麼養活甄嬛?街頭賣藝或擺攤賣煎餅果子?五塊錢一套的,賣一千套還不如皇帝賞的一雙玉鞋值錢呢。貧賤夫妻百事哀,甄嬛真的甘心做那種女人嗎?
再說了,不是王爺的允禮,連溫實初都不如,甄嬛靠什麼來拯救自己的父母家族?所以,甄嬛怎麼可能嫁給果郡王?
對於允禮來說,當初與甄嬛交換更貼,也不過是收買人心的手段而已,他幹嘛放著好好的王爺不做,與甄嬛這個二婚頭去民間隱婚啊?
這樣的話,他當初接近甄嬛還有什麼意義?他想要的結果是利用甄嬛策反皇兄,顛覆江山,救出母妃。難道他只是出於醉心於一個女人才勾搭甄嬛的嗎?
如果一個王爺的格局和人生目標僅僅是得到一個女人,那甄嬛還真是愛錯了人。沒有事業心的情種,連蟲子都不如。
連小沉香都知「道劈山救母」,作為王爺的允禮卻甘心自己的母親舒太妃被太后壓在「安棲觀」中無法動彈,自己反去與甄嬛逍遙快活?這樣的男人連做人都不配,還配做甄嬛的夫君?
所以,甄嬛絕對不會嫁給果郡王,果郡王也絕對不會真的接受甄嬛做妻子,一切不過是實現野心的謀略和手段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