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一個自詡為「接、化、發」的拳師,藉助網際網路平臺四處宣傳自己的武功了得,竟然名噪一時……最終走上了比武的擂臺,怎料想十多秒鐘,就被Ko倒地不起,被坊間傳為笑話……
應該說該拳師流年不利,自己把自己吹到了擂臺上挨揍。白白糟蹋了「接、化、發」的拳術功夫。
「接、化、發」準確一些說,是太極拳實戰的應用理論;這與傳統武術長拳門派中所特有的「硬崩實砸,見招打招」,「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等等,形成了技術上的鮮明的特色對比。
「在一千個人的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形象的比喻了中國的傳統武術在人們眼中的形象。
明明白白的一趟拳術套路,只是用來練習強身,或者練習博擊而已。卻因為習武人的「固執已見」,而搞的繁鎖而複雜……迄今不能改變。
有句老話說:「沒有千斤肩,挑不起八百斤」。也就是說:若想挑起八百斤重的擔子,你自己必須要有一千斤的力氣。如若沒有,那你就別去想了。這句話,顯而易見的與現代體育理論高度的契合:「力量是一切運動的基礎」。
因此,所謂的「接」住對方來手,在實戰中都是不可能的。只能在訓練中模擬訓練;能不能練出來?在實戰中能不能用上?得看運氣。
比如:足球守門員在被罰12碼點球時,面對十米多一點的距離,和時速近200公裡的球速,他只能靠平常的刻苦訓練而獲得的靈感(提前預判)與運氣。
再比如:特種部隊的訓練,也是刻苦的訓練與模擬訓練才行,但他們所擅長的是偷襲與突襲……。如果兩人都是特種兵的對壘,獲勝的一方也是靠靈感與運氣……等等。
自然,格鬥博擊的靈感和運氣來源於刻苦的訓練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亦稱為運動員的直覺。
「上面的示意圖中的「接」和「化」,即是訓練中的模擬訓練。」
「化」,意即化勁。即對方進攻時,用肢體的接觸,改變對方進攻力的方向。
但是,你接不住,或者是肢體接觸不到,你也就無法改變對方力的方向。雖然拳諺說:「橫破豎,豎破橫」,或者「高了上挑,低了下截」等等,可這些理論都是一些紙上談兵。
「上面的照片是雙人推手套路訓練中的「接、化、發」動作示意。」
由於太極拳的特色和特點,其重點應該放在「接與化」的訓練上。
因為卸掉對方的的勁兒,對方便失去了重心。失去重心的人,便會自己失去控制而跌倒,豈不是進攻(發放)已經完成。
朋友阿文曾經說過:「對方不必長的牛髙馬大,即是一個正常健康的人岀拳出招;有人說能接住對方的手腕、胳膊什麼的,那是不可能的!只有順勢而為才行……。」
順勢而為之法,亦即「捨己從人」之法。在太極推手訓練過程中的「捨己從人」,也是難上加難的訓練過程;克服人性弱點的艱難過程,是不言而喻的。
「關於「捨己從人」的要領,可翻閱筆者的前幾篇有關文章」
太極推手的雙人套路表演,就是表演;那些在兩人的散推手過程中講解的再多,也是表演……
還有那些動轍捹人手指、反關節、肘擊、腳拌……等等,這些都不能代表「捨己從人」的訓練方式和方法。而是:「拳打腳踢下乘拳」中的小巧功夫。
正如古人所云:「然則有所不為,亦將有所必為者矣;既雲進取,亦將有所不取者矣。」
『有對傳統武術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一起分享和交流國內外武術狀態和人物狀況,及筆者的親身體驗與心路歷程……謝謝大家!』
「圖文原創,謝絕搬運。留言必回,轉發必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