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二鶴頭九2番被郭德綱遺忘,裂穴後,何九華的成名路如何步入正軌
還記得今年《德雲鬥笑社》中,幾位隊長圍坐在飯桌上,相互調侃各隊的「番號」嗎?
欒雲平的一隊被稱為「傳統隊」,燒餅的五隊最熱鬧,張鶴倫的六隊是「胖子隊」,而你孟鶴堂的七隊則是「網紅隊」。
還沒輪到師父郭德綱捧,七隊的成員們自給自足提前成了小角兒。
七隊的每對搭檔都將自己的舞臺打造成了獨一無二的一份,這也是他們出名致勝的方法,郭德綱也曾說過:在圈裡一個人一旦有了人設,想不火都難。
秦霄賢的「傻子」,二哥劉筱亭的「垮臺」,孫九芳的「芳言語錄」,尚九熙的「小企鵝」……
在德雲社裡雖然是逗哏當家,但其實捧哏的每句轉承啟合都起著很大的作用。
郭德綱沒了于謙,很多包袱也許並不好笑,秦霄賢沒了孫九香「傻兒子」的人設無從而立,孫九芳的社會語錄也不及郭霄漢的一語致死。
所以說好相聲,不光逗哏要有包袱,捧哏還都會翻包袱,一來一往才不至於讓舞臺顯得生硬尷尬。
而咱們今天也來聊聊捧哏演員何九華的成名路。
何九華本名何健,地道北京人,小時候曾學過一階段雜技,後又學習快板。因為懷揣著對曲藝的熱愛,長大之後也入了相聲門。
2010年入科時,何九華該被收到「鶴」字科,但是由於郭德綱的「遺忘」,何九華被排到了九字科。最早的時候與楊九郎,張九齡同臺還說過群口。
但是收頭九那年,以何九華的資歷原本可以順利入科,但是頭九隻收了八位徒弟,第九位便是再次被遺忘的何九華。
沒排上二鶴頭九,何九華最終入了二九的名列,與尚九熙即是同科師兄弟,也是搭檔。
雖然在私下裡,尚九熙和何九華明顯不是一路子人,尚九熙更喜歡浪漫藝術,而何九華則被大林成為「社會上的朋友」。
性格不同,不代表兩人不通,在舞臺上尚九熙的包袱其實並不好接,多數都是跟「高學知」掛鈎,有觀眾說,聽尚九熙的相聲不懂點藝術還就真可能聽不懂一些包袱。
跟傳統相聲相比,尚九熙的段子明顯要更貼近年輕一代,充滿著時下熱點和藝術常識。
所以尚九熙的相聲中經常會現掛,而作為捧哏演員,既然逗哏說的出,那就要接得住,否則場子就會冷下來。
七年的時間,使得兩人達成了很多共識,對於尚九熙扔出來的包袱。何九華不僅能接得住,還能再翻上一個來,這樣的配合屬實是多年才能積攢下的默契。
但是在今年十月,兩人卻突然宣布裂穴,七年的舞臺付之一炬。
開過專場,商演助演,上過節目,劇場攢底,所有的成績都將失去,即便這樣也要裂穴,兩人一定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
裂穴之後,尚九熙依舊是郭德綱力捧的徒弟,團綜,開箱都有他,但是何九華卻缺少了很多出鏡的機會。
裂穴之後,變化最大的就是人氣的下降,不是觀眾一時接受不了這樣的結果,有的選擇退坑,有的則開始一邊倒。
除了粉絲人氣下滑,何九華在小劇場的演出也不再是攢底。搭檔也沒有正式的,只能輪換著來。兩人裂穴之後,更是出現了不同天,不同臺,不同場的局面。甚至在前兩天孟鶴堂周九良十周年紀念日中,何九華也沒能露面。
也許兩人果真應了那句道不同不相為謀,兩人的思想觀念不在一起,那這樣的舞臺只能是停滯不前,也許此次裂穴又何嘗不是一次「自我救贖」呢?
何九華的成名之路又將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