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蜀地政權,為何大多短命

2020-12-12 漂洋過海看世界啊

說到四川或者蜀地的歷史,大概真的就是中國兩千多年的一個縮影,看似天下分分合合很少和蜀地有關,但是似乎每一分合又離不開蜀地。蜀地很多時候都是一個近乎配角的角色承擔著無比重要的責任。

公元前221年,秦國一舉殲滅六國,建立大一統的王朝,看似秦國先後殲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但是我們卻不能忽視秦國的統一之路開始卻不是先從東方六國動的刀,而是位於蜀地的巴蜀兩國。今天就來盤點一些都有哪些在蜀地建立的政權,他們的政權興衰又是怎樣的。

首先肯定離不開先秦時期的蜀國,蜀國作為當時的眾多的諸侯國之一,一直都不為人重視。

一方面是蜀國確實和中原各國之間的交流較少,基本很少涉及到彼此之間的政治隔閡。

中原各國之間相互通婚,從未聽說過蜀國也在其中參與。另一方面就是蜀地四面天險,想要進出都非常的艱難。

為何秦國要選擇先消滅蜀國呢,因為當時的秦國一方面是為了緩解自己的資源問題,秦國雖然強大,但是資源匱乏

而蜀地自古便有著天府之國的稱呼,拿下蜀地,無疑為自己增加一個穩定的糧倉。另一個原因就是蜀地在自己後方,隨時能夠翻過秦嶺給予自己致命打擊,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最終在秦國大將司馬錯的帶領下,滅亡了蜀國。

其次最為著名的應該就是三國時期劉備所建立的蜀漢了。蜀漢、孫吳、曹魏在當時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為何劉備當時要選擇蜀漢作為自己的立足之處呢,其中的原因很多,曹魏和孫吳的勢力大致已經確定了。

赤壁之戰後,劉備據有荊州大部,但是荊州可以角逐天下,卻不是一個好的守為之處。

而此時的蜀地內部則是政權混亂,劉璋、張魯等人在此盤踞,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而這也是劉備選擇此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是蜀地雖然易守難攻,但是同樣不是一個可以涿鹿天下之地。最終蜀漢也僅僅是歷經二世便亡國了。

如果說蜀地的發展是什麼時候,那應該是最為混亂的五代時期。唐代看似繁華,但是主要的經濟中心在關中一帶以及蘇杭南方地區。

等到五代時期,中原狼煙四起,戰火不斷,而蜀地卻成為了一個非常不錯的安穩發展之地。

五代時期在蜀地建立的政權分別是王建孟知祥先後前蜀、後蜀政權,這兩個政權一個十八年,一個三十一年,統治蜀地半個世紀。

而在這半個世紀中,蜀地基本未曾遭受戰亂,一直都是休養生息,遠離戰火。因而五代看似戰火飛天,各地混亂,實則蜀地卻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經濟實力迅速提升。

蜀地看似不重要,一直遠離中原政權的中心,但是蜀地似乎又是歷代王朝不可以捨棄的一個區域。唐代中後期戰亂頻繁,安史之亂中唐玄宗躲至蜀地避亂;

之後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義。宋代的時候,蒙古入妄圖從四川打開突破口,滅亡南宋;然而蒙古汗蒙哥在徵戰合州時受宋軍箭矢所傷,最終也是無功而返。

由此來看四川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的地位還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近代的時候同樣是兵家必爭之地,很多人認為北洋軍閥就是民國時期最為混亂的時期,但是殊不知四川內地的軍閥爭鬥才是最激烈的。

不過四川人也是近代戰爭中最具血性的,抗日戰爭之中,出兵人數多達三百五十五,佔了抗戰軍隊的五分之一,可歌可泣。

總結作為中國西南地區的重要政經濟、文化中心,蜀地一直以來都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其兩千多年來,政權變化不斷。唯有蜀地的職能從未改變,不論是什麼時候,蜀地都是需要重點關照的。

唐代時期,唐朝和吐蕃的戰爭大都是蜀地西南一帶展開的;宋代蜀地更是一躍成為非常重要的經濟區,交子等都是從蜀地所開始的。

相關焦點

  • 主義與生意:論蜀地學者、對劉備政權的態度
    劉備入蜀後、益州士人的態度大體可分為兩種: 以「才武仕宦」的幹吏、大多倒向了劉備懷抱;而「伏膺儒教」的學者、則對劉備異常反感,幾乎不見合作記載,反而惡毒地詛咒其滅亡。 本文主要談談川地學者、在二主時代的群像,並以此探討幕後故事。
  • 劉備政權國號為「漢」,為何世人稱其為「蜀」
    而將東漢三分天下的曹魏、劉蜀、孫吳明顯就是三個新的政權國家,就算孫備勉強承襲漢統,依然難以令世人信服。因此,劉備政權國號「漢」的虛名,被「蜀」的實名所代替。一、東、西兩漢皆為大一統國家,而偏安蜀地一隅的劉備政權實難承載「漢」名公元前202年8月12日,漢高祖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定都長安,成為繼秦朝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
  • 蜀之美錦 妙絕天下
    秦滅蜀後,大批秦地織錦工奴遷移入蜀,中原先進的織錦工藝也隨之帶進蜀地。蜀地織錦業的蓬勃發展亦由此而始。清·谷應泰《博物要覽》載:「歷代雖有錦而未彰,漢時西蜀貢錦始稱。」 民國·朱啟鈐《絲繡筆記》云:「蓋春秋末時蜀未通中國,鄭衛齊魯無不產錦……自蜀通中原而織事西漸,魏晉以來蜀錦勃興,幾欲奪襄邑之席,於是襄邑乃一變而營織成,遂使錦綾專為蜀有。」 蜀錦,狹義上指蜀地所產之錦。
  • 假如諸葛亮放棄北伐,選擇休養生息,蜀漢政權的未來會怎樣?
    明清相交之際的文人歐陽直在《蜀警錄》中有這麼一句話: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說的是「蜀地」的戰略位置得天獨厚,外有蜀道之險,內有天府之國,易守難攻,糧草充足,極易形成割據之勢,即每一個大王朝冰銷瓦解之時,這裡會最先舉旗割據獨立;而當天下已經走向統一,這塊被高山包圍的盆地往往是最後才被納入統一版圖的。我們來看一下,在大一統王朝秦朝出現後,蜀地都出現過哪些割據政權。
  • 蜀味香天下(下)
    陸遊。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  大廚的快刀將魚切成雪花狀薄片,魚骨剁下來,配以姜蔥蘸料擺盤,那是十分的精緻誘人。而杜甫在蜀地吃的一次生魚片則比之更勝。762年,老友嚴武還朝,杜甫依依不捨,從成都直送到綿陽,地方官設宴款待,《觀打魚歌》將打魚切魚的情景刻畫得淋漓盡致:「綿州江水之東津,魴魚鱍鱍色勝銀。饔子左右揮雙刀,膾飛金盤白雪高。徐州禿尾不足憶,漢陰槎頭遠遁逃。」
  • 前蜀:蜀漢之後,又一個割據蜀地的勢力,卻只存在了18年
    提到割據蜀地的國家,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蜀漢。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簡稱「蜀」,亦稱「劉蜀」、「季漢」。對於蜀漢來說,共歷二世二帝,國祚四十三年。而在蜀漢滅亡後,古代歷史上還有不少割據蜀地的實力。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前蜀,就是五代十國時期割據蜀地的國家。
  • 讀一段兒~《司馬錯論伐蜀》(古文觀止)164
    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
  • 同樣佔據蜀地和漢中,為何劉邦能夠奪取天下,劉備卻最終失敗
    不知為何,大家似乎都喜歡將劉邦和劉備拿來對比,雖說兩人都曾佔據蜀地和漢中,且可能有那麼一絲血緣關係,但因天下局勢、自身實力、戰略決策和敵人的不同,劉邦的成功對於劉備來說根本無法複製,我們不妨具體分析一番。
  • 從兵種的角度來分析,魏、蜀、吳為何能鼎足而立?
    東漢末年,英雄豪傑輩出,他們紛紛參與到逐鹿中原的天下大戰中,最後,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代表,在消滅了其他各路諸侯後,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的局面。我們都知道,這三方勢力,在各自的地盤裡,基本是以蜀、吳聯合,對抗勢力最強勁的曹魏政權,從劉備稱帝的221年開始,到263年鄧艾兵臨城下,劉禪投降為止,蜀漢政權也延續了四十多年;而東吳的孫策從229年稱帝開始,到280年東吳滅亡算起,也延續了五十餘年。
  • 諸葛亮去世以後,蜀軍大不如從前,為何司馬懿卻遲遲不進攻
    三國時期,諸葛亮作為蜀國的核心力量,在五丈原之戰中他病逝了,此時蜀軍群龍無首,立馬就撤退回去了。與此同時,蜀軍的內部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楊儀和魏延大打出手,都指責對方造反,魏延逃走,隨後楊儀又派了馬岱去追殺魏延。此時的蜀軍亂作一團,可以說是非常薄弱的。
  • 良田萬頃、人和俱興、遠離戰亂,古代蜀地難怪人口稠密,稱之天國
    就像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玄宗歷經馬嵬之變後,率領大軍前往川蜀避亂。古蜀之地,創下了很多輝煌。比如頗具神秘色彩的三星堆遺址,還有「杜鵑啼血猿哀鳴」的杜宇。 (一)、天府之國,良田萬頃 「沃野千裡,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成都平原的這個名號,與秦國密不可分。 很多史料都以此來形容八百裡秦川。但是後來秦國入蜀,不斷地興修水利工程,所以它才會有如此之盛景。
  •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為何強勢的曹魏,最終沒能統一天下?
    接著,劉備奪益州,取漢中,正式建立了蜀漢政權。雖然關羽後來大意失荊州,蜀漢還是以益州、漢中,外加一個並不穩定的南中荒蠻之地,以區區百餘萬人口,一直堅持抗衡曹魏。東吳東吳則自孫堅、孫策,到孫權,經過三代的努力,控制了揚州、荊州、交州,以及時臣服時叛亂的南方廣州山越地區。
  • 魏蜀吳佔地面積差別不大 為何有人說曹操佔據了十分之八的天下?
    而在後續的歷史中,魏國被公認是三國時期最強的國家,甚至有一種言論是說,當時的天下,魏國佔據了8/10。那麼為什麼從大體的領土面積來看,魏國並沒有佔據絕對優勢,但是卻可以得到後世歷史家的如此評價呢,這大體上要從兩個方面來看。從當時的地理行政劃分來說,魏國確實是佔據了絕對優勢的。首先我們要理解這個8/10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地理劃分概念。
  • 揚雄《蜀王本紀》與古蜀傳說探析
    揚雄《蜀王本紀》說:「蜀之先稱王者,有蠶叢、柏濩、魚鳧、〔蒲澤〕、開明。是時人萌椎髻左衽,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從開明已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又說:「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濩,後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於湔。時蜀民稀少」〔18〕。
  • 高平陵之變,魏國政權盡落司馬家,三馬分曹始於此變
    自曹丕逼退漢獻帝建立魏國後,漢朝百年的統治正式宣告結束,天下三分魏蜀吳,各國王權分割一地,陽謀陰算,徵戰不斷,只為了合併九州,為天下重開一個嶄新時局。魏國在之後的發展中國力兵力已逐漸超過蜀吳,只要在經歷一兩代明君,那這天下必然是魏國收入囊中。
  • 死後成仙成帝的蜀王張育
    看來,恐怕所有蜀王都不及他世世代代備享尊崇呢!壹入蜀的障礙仇池國關於張育的資料很少,既不知他生於何時,也不知他是何方人氏。估計他應該是梓潼人吧,要不然後人為何於他死後在那裡為他立祠紀念呢?但搜索梓潼相關資料卻沒有得到確認。不過沒關係,他是咱們資格的蜀人估計是沒問題的。故事還要從張育起事之前講起。
  • 六朝古都南京:政權短命、帝氣衰微;還是龍盤虎踞、東南形勝?
    大多反對之聲指向了「六朝」是否有牌面、「十朝」中又是多少割據政權和短命政權。六朝也好,十朝也罷,我們從古代的戰略地理來看看南京是否具有帝王之氣。 先來看看六朝的含義,不光是南京具有六朝古都的名號,開封、安陽、西安都有幾朝古都的稱呼,這是提升城市名氣的宣傳。所以很多不了解歷史的朋友不禁會問,我國到底有多少朝?難道不是課本裡的秦漢唐宋元明清?
  • 第一個,割據在蜀的皇帝,淺談公孫述的自立與滅亡
    與此同時,中原大地上熱鬧非凡,這一年是劉玄政權的第三年,他坐擁長安、洛陽等繁華富庶之地。東邊的赤眉軍正在西徵,矛頭直指長安。劉秀也基本平定河北之地,割據一方,正籌備奪取天下。還有齊地張步、梁國劉永、東海郡董憲等割據勢力的陪襯,話說亂世出英雄,他們上演一場群雄逐鹿天下的大戲。最後結果我們都知道,劉秀經過十幾年的南徵北戰,最後一戰,打敗公孫述完成統一。為什麼擁有天時地利的公孫述,為什麼還是失敗了?
  • 得蜀即得楚是誰的主張?司馬錯是戰略家嗎?張儀也要甘拜下風
    得蜀即得楚,早年司馬錯以縱橫家的身份,曾經與張儀進行過一系列針鋒相對的爭論,而這一論證結果,便是司馬錯此生最大的成就。得到蜀地就能夠打下楚國嗎?其實不僅如此,要我說,得蜀即得天下才對。就衝這麼一個思想觀念,司馬錯必然可以在戰略家中擁有一席之地。
  • 李春先|蜀 之 賦
    愁無題跋,囑我補白,信筆跑馬,如海橫流,亂了平仄,無羈無涯。混沌初開宇轉宙移,火石轟鳴洪荒數億年。魚蟲化人滄海陸成,分疆封域古蜀得西南。頭枕青藏屋脊,雪壅蒼穹眩望眼。腳踩中原沃野,佛睨吳越海天連。蜀地如盆,群山環繞其外。蜀水似銀,江河橫貫其間。山如臥虎,披萬頃青幽奇翠。水似遊龍,走千裡溝壑平原。北來天梯古道,塞外隴風吹秦月。東出三峽行舟,夔門猿啼見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