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所知,知所不知,帶你各種知
如果想了解更多,歡迎關注我,帶你知更多
在前一篇文章裡,筆者探討了粽子和賽龍舟的大略可能的由來,如果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往上一篇看一看探討南方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由來,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現在回到正文
二.粽子和賽龍舟的發展和內涵
2.1粽子和賽龍舟的發展
根據古文記載,粽子最早有記載的源於春秋,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粽,蘆葉裹米葉。從米,葼聲。 原本起源就眾說紛紜,如果是起源於百越之地,那粽子是人們投入江中祭祀水神或龍神之物,而到了春秋時期,傳說則是,將米糧投入江中防止屈原的肉身被魚蝦啃食,後說屈原託夢於百姓說,投入的米糧實則是被水中蛟龍所吃,所以人們用粽葉包裹再投入江中,以防被蛟龍所食,這是關於屈原的粽子由來。
而粽子被作為最早出現的端午食品時是在西漢時期,當時「梟羹」是作為朝廷在五月五日賜給百官,但因梟(鳥)不易捕捉,後面粽子就逐漸演變為端午時節的食品。
從南北朝後,粽子就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變為端午時節的應節佳品,而粽子從當初的粽葉裹大米,到後來明清裹糯米,名字也從角黍變為粽子,並且逐漸在粽子中加入餡料,不僅有豆類,甚至加入了肉類,種類豐富,口感十足,在現代更演變出更加不一樣的品種。
而賽龍舟的起源 最早追溯到戰國時期,是那時人們祭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祭祀色彩很濃重。在傳說屈原投江後,每年五月五日人們會划龍舟去尋找屈原的真身,故也有祭奠屈原的意義。在龍舟競渡前也會舉行各種祭祀儀式,以保龍舟平安
2.2粽子和賽龍舟的內涵
在民間,吃粽子最大的說法就是為了紀念屈原,在一些朝代也有不同的說法,就起源來講是為了祭祀水神或龍神。到民間後,也逐漸有了別的寓意,也有人丁旺盛的說法等。
而賽龍舟最初是祭祀活動,到後面,便有了祭奠屈原、曹娥、介子推、伍子胥等的說法,到了現在社會,逐漸變成娛樂或競技的活動了,也有盼望一年風調雨順,豐收成群。
在當今社會下的變化
作為中華文化中積澱幾千年文化的文化習俗,粽子和賽龍舟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積澱,已經融入了華夏民族的血液中,每逢端午節無不是吃粽子、賽龍舟,還有些地方還保留有掛艾葉、和雄黃酒的習俗。吃粽子也不單單是對屈原的祭奠,也算是端午節中一個和家人一起吃煮好的香噴噴的粽子的好時候,現在很多節日都離不開家庭和睦這些的。現如今粽子也成為許多商家眼中的商機,各種各樣的粽子在端午節前後都冒了出來。
而賽龍舟作為以前的祭祀活動,到當今社會變成了端午節必看的娛樂活動,珠江等一些江都會有龍舟競渡,甚至還出了國門到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地方,已經發展成為了一項水上體育運動,在中國以及世界各地一些沿海地區非常流行,每逢端午節江邊,人頭攢動,只為目睹龍舟競渡風採,鼓聲喊聲整齊劃一,衝上雲霄,實屬壯觀
結論
端午節本就是很早以前的一種活動,經歷中華幾千年,被賦予、加上了更多的寓意、民俗和內涵,逐漸演變成現在的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民俗結晶。像吃粽子和賽龍舟這兩項活動,起源雖然早,雖有古籍記載,但流傳幾千年,許多習俗的起源也有待考究,也出現同一傳統節日,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習俗,雖然整體相同,但也有一定的差異,比如南方是賽龍舟,而北方則多是賽馬,這也體現了不同地區也會相應的影響民俗的形成。
通過研究習俗和古籍記載,可以知道吃粽子和賽龍舟很大可能起源於百越地區的一些祭祀活動,通過傳承、流傳,到後面經歷一些史實,被賦予或附帶了其它的寓意和意義。這既體現了百姓們美好的祝願和期望,也為了紀念歷史上的人和事,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積澱的體現。並且傳承到現在,傳統節日仍能煥發生機,越來越和「家」相近,相信傳統節日以及傳統習俗會繼續帶著中華文化積澱的結晶繼續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
如果想了解更多,歡迎關注我
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有些收穫,不妨點個讚
這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
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
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