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出《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的意見》,決定對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門教材實行統一編寫、統一審查、統一使用。這就明確了,編寫中學歷史教材,像編寫德育、語文教材一樣,是國家事權,體現國家意志,事關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具有非常深刻的歷史意義和戰略意義。部編版高中歷史教材編寫組於2017年8月開始工作,2019年6月,國家教材委員會批准了新編高中歷史教科書,並給予了高度評價。
從2019年秋季學期起,全國各省(區、市)分步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2020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省份,從2020年或2022年秋季學期高一年級起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全套書共5冊。通史即《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兩冊,上冊為中國通史,下冊為世界通史,規定為必修課。此外,還有選擇性必修三冊,分別為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供高中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升學需求選擇使用。
摒棄專題史編撰模式,採用通史體系。
在部編版之前,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採用的是專題模式,分為政治、經濟、文化三本書,古今中外交叉,學生初中可能連朝代順序都沒有搞清,更別說建構專題體系了,其次課本內容排列比較混亂,如果按照專題的順序來學習的話,那麼抗日戰爭(專題二)在辛亥革命(專題三)之前,黃海海戰(專題二)在太平天國(專題三)之前,學生思維可能轉不彎來。甚者,每一課裡面還分了專題,打亂了時間順序。因為採用專題教學,舊版教材會多次重複說到某個事件,導致篇幅浪費。鑑於人教版存在的問題,部編版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以前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採取了通史加專題的編排模式,合併之後從人類文明起源講起,一直講到今天,講到面向人類命運共同體,基本以政治史為主,涉及經濟文化,體現了一定的延續性。
內容增多,學習任務加重
新版教材內容高度凝練,非常有邏輯,知識點也很細,信息密度增加了許多,首先就是需要去記憶的內容增加,難度會更高。現在的很多高中老師不一定能夠熟練地教下來,一學年的上課時間,課時還很少,所以對教師來說,如何保質講完中外歷史綱要,這是一個難題。現在試題命制已經有明顯的「脫教材」現象,在推行新教材之後,試題命制的範圍更加廣泛,命題的點更多了。對學生的學習來說,壓力不小。但具體到什麼程度還是要看高考考綱的要求。
古今並重,中外分開
古代史篇幅相對增加了,新版古代五個單元,近現代五個單元。課本對古代的政治運作,講述很詳細。中國史和外國史分為兩冊,全球史觀在新教材中更加突出,從世界古代史到世界近現代史,世界各個地區的文明演進都有所關注。舊教材歐洲的歷史,希臘羅馬之後,直接就是英國憲政。終於不用再給學生們補充公元1500年前的世界史了,終於不用補充歐洲中世紀史了(不然民主革命講不透)。舊版本的教材,非洲拉美的歷史,除了被殖民和反抗殖民,沒別的了,現在也補充了一些文明演進的史實。
注重史實,論從史出
論述比較詳細,而且有圖有表,增加了很多歷史地圖。舊版古代史篇幅較少,引用史料也少,新教材特別重視史料問題。如明朝部分引用的有《萬曆野獲編》《明夷待訪錄》等,清朝部分有《清實錄》《肇域志》《名山藏》,近代部分有《義和團史料》《戊戌政變記》。而且緊跟學術動態,吸收新的比較公認的研究成果。中國古代史部分應該是北大歷史學系或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承擔編寫的,主要成員可能有鄧小南、張帆等先生,教材中可以鮮明地看出了他們的學術風格。
海洋意識和邊疆意識有所體現
新編教材拿出一定篇幅來講述了新疆、西藏、臺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南海諸島等作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歷史淵源,注重加強國防和海洋權益教育,而舊教材對這些是忽略的。讓學生在樹立正確歷史觀基礎上,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增強維護國家統一和國家主權安全的意識。同時注重講述歷史上的民族關係,加強民族團結意識。正確處理宗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