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宮殿,多數是類似於故宮類的代表皇家的宮殿,但今天和大家說的這座宮殿卻與眾不同。甚至嚴格來說它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宮殿。它就是位於景德鎮市浮梁縣新平村的一處高地上,聳立著全身鑲嵌了數萬件各色瓷片、瓷瓶、瓷盤的色彩斑斕的巨大圓型建築——「瓷宮」。如果把它稱作為宮殿的話,可以說是中國最獨特的宮殿了。
這樣一座獨特的宮殿,如今是當地的一個2A級旅遊景點,更讓人想不到的是,瓷宮竟然是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建造的,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要說瓷器,景德鎮作為世界上著名的瓷都,自漢唐以來,其制瓷歷史來源已久。歷史上的景德鎮瓷器,不但海內擅聲,而且海外亦廣為流譽。據有關史書記載,古代東南亞、阿拉伯、非洲及歐洲地區的人十分喜歡中國瓷器,特別是景德鎮的瓷器。古時的景德鎮稱為昌南鎮,歷史上一直屬於浮梁縣管轄。宋朝時期被宋真宗以年號賜名景德鎮,素有「千年窯火不斷」的美譽。
而這位如今近90歲的耄耋老人,也就是瓷宮的建造者,就是瓷都景德鎮人,名叫餘二妹。餘二妹出生於1930年,從12歲開始便跟著舅舅在陶瓷作坊裡學手藝。後進入瓷廠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制瓷手藝。改革開放後,她自己經營柴窯和陶瓷廠,還經常去大城市跑銷售。直到有次,當餘二妹在天津看到「瓷房子」的景點時,她暗自許願,要建一個屬於瓷都景德鎮的「瓷宮」。
為籌建瓷宮,餘二妹從80歲開始付諸行動,餘老太的想法遭到親友的一致反對,但並沒有影響她要這麼做的決心。她認為身為瓷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瓷宮」是理所當然的,建造「瓷宮」對她個人和景德鎮,都極具意義,這也是與瓷器打一輩子交道的她的心願。
包括選址都是有講究的,雖然新平村相對來說比較偏僻,但新平村是景德鎮陶瓷的源頭,所以餘二妹就選址在這建瓷宮。 籌建第一座「瓷宮」時,她整整花了5年,傾其所有,前後投入600餘萬元,用上了其一生收集的6萬多件瓷器,80噸瓷片,於2015年年底竣工。「瓷宮」不僅用光了積蓄,老人還變賣了金銀首飾和一部分收藏,欠下幾十萬元債務。為了省錢,老人沒有請設計公司,每個細節都是她自己設計,最後她選定了整體外形似福建土樓的造型。
第一座「瓷宮」完成後,2016年初餘二妹建造瓷宮的「姊妹宮」。 餘二妹介紹說瓷宮主題是千年瓷都陶瓷藝術的展示,「瓷宮」內部分三層,每層400平方米,第一層是以青花陶瓷為主的高溫瓷為主,第二層是粉彩瓷,第三層則是前兩者混搭。 除了基本的陶瓷裝飾外,她還準備了《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四大古典名著的故事瓷板畫與100個中國歷代帝王瓷板畫、500羅漢瓷板畫陳設其中。
整座宮殿的外牆都鑲嵌了各色瓷器,主要都是景德鎮的四大名瓷青花瓷、粉彩瓷、玲瓏瓷、顏色釉,瓷器一半嵌入牆體,擺放成各種造型,花樣百出,風格別出心裁,並且施工難度卻很高。在瓷宮正門,7個青花釉色的「千年瓷宮萬年藏」的大字鑲嵌在大門上方,大字下面分兩層放置了十八羅漢的陶瓷雕塑。還能看到一幅「高風亮節照千秋,善良美德傳萬代」對聯。「宮殿」頂部粘貼了大量瓷碟,「宮殿」側門擺放的是雕塑瓷「睡八仙」瓷板畫更是多不勝數。
而姊妹宮主題側重於娛樂和風俗。姊妹宮的第一層以婚慶民俗為主,二樓是娛樂場所,供遊客唱歌跳舞;三樓主要展示浮梁深厚的茶文化。餘二妹坦言,她要讓這兩座瓷宮用瓷器講述景德鎮的陶瓷史,講述中國厚重的文化與歷史。
而瓷宮本身也代表著民間工藝,是景德鎮無數普通陶瓷藝人的作品,可說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民間陶瓷藝術宮殿。怪不得有眾多媒體紛紛報導,尤其是剛建成的時候,引來眾多關注的目光,前來觀看者無不驚嘆。在未來,希望當地政府和老奶奶的子孫們能好好守護這來之不易的「瓷宮」,讓它們能完好且長久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