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白起為什麼要坑殺趙國40萬大軍,原因居然來自商鞅

2020-12-12 遊俠小泉哥

秦昭襄王45年(公元前262年),秦國出兵,戰敗韓國野王,野王投降秦國。時韓桓惠王主動獻上黨郡給秦國,以息戰禍。然上黨郡守不願降秦,率眾獻上黨郡於趙國,意在用趙抗秦,保全韓國。趙孝成王欣然接受。

秦國大怒,於是大軍壓境。公元前261年初,秦軍戰敗韓國的範氏、綸,震懾韓桓惠王;之後,左庶長王齕領兵進攻上黨。趙國老將廉頗,領兵20萬救援上黨。廉頗駐軍長平,以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百裡石長城為主防禦陣地,分軍前出32公裡於空倉嶺一線據險構筑前沿防禦,並派出裨將茄繼續前出搜索迎敵。

之後,秦軍突破趙軍防線,佔領趙軍堅固堡壘。趙軍退卻長平。秦軍再次強攻趙軍陣地,趙軍戰敗向東退入故關,堅守百裡石長城。兩軍堅持不下,兩年之久。

公元前260年,秦軍秘密換將白起,白起散布謠言,之後趙王以趙括換下廉頗。趙軍不再堅守,主動作戰,白起將計就計,引蛇出洞。最後圍困趙軍45萬大軍。趙國多次組織突圍為不得出,死於流矢之下,趙軍群龍無首,遂投降。最後,白起留下千餘人,其他人都被就地坑殺活埋。

這就是長平之戰。經此一戰鬥之後,唯一一個能和秦國正面掰腕子的趙國再也無力阻止秦國大軍的步伐。

長平之戰埋屍體坑

那麼,為什麼明明已經勝利了,白起還坑殺了這45萬人呢?原因有兩個:消滅趙國的有生力量、部下對於軍功的渴望。

消滅趙國的有生力量這點很好理解。這45萬人,放回去,還是45萬大軍。為了以後秦國的統一,這45萬兵都不可能活著,這是為以後秦統一六國除掉絆腳石。

那部下對於軍功的渴望呢?這點要從秦昭襄王的爺爺那代說起。

秦昭襄王的爺爺是秦孝公,孝公初登大位之時,秦國連年徵戰,國力衰弱,山東六國經常犯境邊關。孝公痛定思痛,向天下發布招賢令,各國士子紛紛入秦,其中就有商鞅。

商鞅變法,徙木立信

之後商鞅三試孝公,最終感念其誠、全心輔佐。商鞅孝公,在這秦國的土地上,變法改革,針對秦國的農、商、軍、法等都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在軍隊中,為了提升士兵們的戰鬥力,提出了用軍功換取爵位的方法。

爵位最早出現於堯舜時期,最初分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一直延續到周朝,周滅商之後,分封有功之臣各種爵位並賜封地,後期春秋戰國我們說的諸侯爭霸就是因為他們都是祖先封的各種爵位世襲下來的。爵位是祖先功績的體現,諸侯相當看重,在第一代霸主齊桓公死後,宋國欲效仿齊國會盟之時,楚國雖然想爭霸,但祖上因為沒有獲封爵位而被宋國國君嘲笑,說楚國還想「假王壓真公」(宋乃最高的公爵)。

秦朝二十等爵位

而秦國為了激勵士兵,將爵位分為二十等: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普通士兵想要升級爵位,只要獲得相應的軍功就行了。例如從平民升到一級公士,只要陣斬敵軍一人即可。相應的爵位能獲得相應的特權。而且爵位還可以世襲,父親死了爵位可以傳給長子。這大大激勵了秦國的士氣。每次作戰,秦國士兵如狼似虎的衝向敵軍。在他們看來,對面的不是敵人,而是一個個的軍功!

當然,每次大戰大家不可能都能湊夠升級的軍功,所以秦軍會殺俘以湊軍功,這時候記載軍功的軍官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更何況這是提升別人向上之路的階梯?

所以,當時白起可能不想全殺了,但奈何手下的士兵要升官進爵,他吃飽了,也要讓手下人喝湯啊。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40萬趙軍被「坑殺」,白起:雖殘忍卻也無奈!
    編輯搜圖  長平之戰秦國俘虜了40萬趙軍,秦將白起卻將這40萬趙人全部「坑殺」!可惜一些場內場外的因素導致其最後成敗,後人往往只看長平之戰結果而認為趙括「紙上談兵」,是不公平的。  如果僅僅從雙方戰損比例來看,秦趙兩軍的戰損比是較接近的,長平之戰中的秦軍也不能說是大勝,60萬對45萬以多擊寡,又是老將白起對新手趙括,結果還死傷過半,基本算是兩敗俱傷。只不過殺了40萬趙國降軍後,相比之下秦的國力恢復得比較快些。
  • 長平之戰:廉頗對王齕,趙括對白起,趙國是如何葬送40萬大軍的?
    長平之戰給人最大的歷史影響便是白起坑殺40萬趙軍,致使趙國國勢每況愈下,秦國的一統之路從此便只是時間問題。此後,才有了始皇的「奮六世之餘烈」。不過,事實上長平之戰經歷了三年的苦戰,趙軍雖然全軍覆沒,損失了45萬青壯,但秦軍也損失了二十萬。
  • 戰國時代長平之戰,20萬趙軍被活活坑殺,白起:我也有自己苦衷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戰爭頻繁,重大戰爭有很多,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直接將戰國首霸魏國打成中等諸侯國,樂毅聯合五國伐齊,差點讓東方最富裕的強國滅亡,要屬戰爭最慘烈的當屬長平之戰了。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最慘絕人寰的戰役,這場戰役牽扯軍隊達到100多萬人,而死亡的人數也達到60多萬人,其中60多萬人中有45萬被秦軍無情地坑殺或殲滅,其中降卒有20多萬人左右,那麼秦軍坑殺20多萬趙軍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 長平之戰趙軍被坑殺40萬,秦軍傷亡如何?是否大獲全勝?
    秦國和趙國兩國交戰,傾國之力秦出動了60萬軍隊而趙國出動了40萬軍隊,他們在長平這個地點開始了一場大戰,結果大家都知道,趙國四十萬軍隊被殺神白起坑殺,趙國此時已經沒有可以再戰的國力了,那麼為什麼秦國不在此時滅了趙國而非要等到以後呢?第一點就是秦國在此次戰爭中也受到了損失,雖然此戰大秦勝了,但是自己這方也死傷過半。這個時候不僅對方虛弱,自己也非常的虛弱。
  • 原本秦國是攻打韓國,為什麼長平之戰卻是趙國戰敗
    電視劇《大秦賦》是從長平之戰後,開始演繹的。然而我們知道,長平之戰是發生在趙國和秦國之間的戰爭。結果是趙軍慘敗,秦將白起坑殺了40萬趙軍,使得趙軍的實力大損。但是戰爭開始時是秦國派白起攻打韓國,而不是去攻打趙國,那麼趙國是怎麼捲入了戰爭之中呢?其原因有三點。
  •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的巔峰對決,為什麼白起能戰勝趙括?
    戰國時期最有名的戰役當屬長平之戰,白起一戰殲滅趙軍四十萬人,至今仍舊威名赫赫。為什麼趙國和秦國會在長平展開巔峰對決?戰爭的起因是上黨之爭,為什麼兩國要爭上黨?為什麼秦國能戰勝趙國?今天我們詳細看一下長平之戰。 上黨的重要性
  • 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
    由於戰俘太多,白起下令將趙軍降卒集體坑殺。如此大規模地屠殺戰俘,在歷史上是罕見的。白起為什麼要屠殺趙國戰俘呢?他的解釋是趙軍士卒反覆無常,如果不殺掉,會留下極大的隱患。更可能的原因,是秦軍的後勤也接近極限,沒有足夠的糧食來養這麼多俘虜。這些降卒都是趙軍的精銳,也不能釋放,因而只能採取屠殺的手段,以絕後患。
  • 戰國長平之戰被坑殺的45萬趙國大軍,是趙括的無能?還是另有他因
    秦國為了一統天下,必定要橫掃中原。而橫亙在河東之地與河北平原之間的上黨高地,就成為秦國必須拿下的戰略要地。 拿下了這塊高地,韓趙魏三國的七寸被秦國拿捏得死死的。至此,戰國史上最著名,也最殘酷的長平之戰即將拉開序幕。地理位置更加優越的長治盆地成了秦國的首選。佔領長治盆地後,向東可以經過滏口陘直接威脅趙國都城邯鄲。亦可將趙國一分為二後直切要害。
  • 白起為何坑殺40萬降兵,是有意為之還是另有隱情?
    說到史上著名的戰役,長平之戰絕對可以排在頭位。長平之戰的起因在公元前270年,秦王繞過韓國首先進攻趙國,被趙國大將趙睿攔於瘀於之下,由於沒有更好的辦法攻破趙軍只好在此地先行駐守,後來,魏國範雎來秦獻計,準備來一個「遠交近攻」的戰略,即以攻打魏國為引,而轉戰趙國,打他個措手不及。
  • 長平之戰趙國元氣大傷,為什麼秦國不滅掉趙國?秦昭襄王怕了!
    在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就是秦國和趙國了,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以及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國力大增,在攻下巴蜀之地以後,糧食供應得到巨大改善,整個國家的戰鬥力非常強悍。而趙國也並不示弱,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趙國軍隊為之一振,軍事實力得到空前高漲。
  • 長平之戰後慘重損失的趙國,是如何贏得邯鄲之戰的?
    首先來說就是趙國邯鄲軍民一心,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幾百年下來,各個國家的人民其實對於自己的國家認同感是非常的強的,比現在的人更加的愛國。國破家亡這個道理誰都懂,一旦邯鄲城破,那麼就意味著趙國要亡了,加上長平之戰趙國人死了四十多萬,幾乎是每個家庭都有一個人死在了長平,從這點來說當時的趙國的老百姓不光是要保家衛國,而且也要為自己的親人報仇。
  • 長平之戰中,已勝的秦軍瘋狂屠殺45萬趙軍,40年後發現真高明!
    今天就來看看這長平之戰中的疑雲。一、長平之戰中,已勝的秦軍瘋狂屠殺45萬趙軍,40年後發現真高明!秦軍屠殺趙軍45萬兵可謂是千古疑團,至今也難有準確的定數。不管是從數量,還是從意圖上來看,秦軍坑殺趙軍都存有疑點且互相矛盾的。
  • 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何寧死也不再披戰袍?
    呼罷多時,他猛地舉劍抹向自己的脖頸——在長平之戰中,殺死45萬趙軍的一代名將白起,就這樣被秦昭王賜死了。秦昭王賜死白起的原因很簡單,長平之戰後, 秦國 在趙國打了敗仗,幾次三番徵召白起掛帥,白起卻以種種理由加以拒絕。於是乎,秦昭王在 相邦 應侯範雎的攛掇下大怒,賜死了白起。可問題是,為什麼白起寧願死也不願再掛帥出徵呢?我們還是走進歷史來一看究竟。長平之戰後,秦趙休兵。
  • 長平之戰慘敗後,趙孝成王幡然醒悟,一舉滅掉秦國20萬精銳
    秦、趙兩國因為整頓上黨,爆發了長平之戰。從秦國出兵使韓國割讓上黨到秦國獲勝,已經三年的時間。趙國慘敗,秦國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進而佔領長平。趙國之所以失敗,趙括罪責難逃,趙王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秦國啟用白起獲得戰爭勝利,趙國元氣大傷長平之戰,秦國暗中任命白起為統帥,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趙國經過長平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
  • 殲滅戰大師武安君白起-長平之戰
    上黨郡守馮亭不願接受秦國統治,私下聯合趙國企圖鬼父趙國。趙孝成王不願放棄輕易得來的城池,接受了上黨之地,於是上黨成了秦國攻趙的導火索。史稱上黨之爭。)趙國大將廉頗在長平部下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空倉嶺防線,第二道是丹河防線,第三道防線是百裡石長城。三道防線東西數十裡,星羅棋布,互相連接。秦軍與趙軍的第一次遭遇戰,發生在第一道防線以西的山谷。
  • 白起「坑殺」了40萬趙軍?長平遺址出土後,結果令人意外
    白起被封為一代戰神,但他還有一個更響亮的稱號,殺神。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白起一生徵戰沙場71起,竟然未嘗一敗,可以說為秦國最終統一天下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但我們都知道古時的戰爭是十分殘酷的,每一場勝利背後必然伴隨著累累白骨,特別是名震千古的長平之戰,僅一役秦軍便坑殺了40萬人,徹底奠定了白起「殺神」的名號!
  • 為什麼說白起才是古代殲滅戰的天花板?
    (秦趙長平之戰)翻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對於白起的描述只有一場接著一場的戰爭,長平之戰則是太史公司馬遷濃墨重彩的一筆。面對這些冰冷的文字,我們或許體會不到白起之強悍,但在分析對比之後,我們就會發現這一場場戰爭腳下流淌著多少鮮血。「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 長平之戰秦坑殺40多萬趙軍,原本國力空虛的趙國,為何沒被秦滅
    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秦國背景:秦國位於趙國西面。當時秦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個諸侯國,腹地位於當今的天水市,屬於中國邊緣部分。之後秦穆公時期,,秦國開始逐鹿中原,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秦昭王時,秦國加快了兼併六國的戰爭步伐。
  • 長平之戰勝利,秦國本有機會統一天下,卻因為邯鄲之戰功虧一簣
    最後趙括因為對敵經驗不足,被白起引誘,致使四十萬趙軍被白起坑殺,趙國也由此衰弱。而邯鄲之戰,就是在秦國在長平擊敗趙國後,針對趙國進行的第二次戰鬥。不過,這一次的戰鬥卻不是秦國獲勝,而是以趙、魏、楚聯軍的勝利而告終。邯鄲之戰前夕,長平之戰剛剛結束,白起想要乘勝追擊一舉消滅趙國。
  •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為什麼被趙匡胤移出武廟,原因很現實
    東方六國中,又以趙國抗秦意願和實力都很強,畢竟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的騎兵一直都是秦國非常忌憚的存在。而趙國儘管擁有當時最強悍的騎兵,但最終還是敗給了秦國,這裡面就必須要提到一個人,他就是趙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正是白起在昭襄王時期的長平之戰,坑殺了趙軍四十萬人,徹底削弱了趙國的有生力量,從此趙國退出了爭霸天下的歷史舞臺。